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普陀南星

普陀南星,中药。为天南星植物普陀南星Arisaemaringens(Thunb.)Schott的块茎普陀南星分布于江苏、浙江台湾等地。具有燥湿化痰,祛定惊,消肿结之功效。常用于湿咳嗽,眩晕,中眼㖞斜,伤风疮肿毒。块茎。味苦、辛,性温。归肝经燥湿化痰,祛定惊,消肿结。用于湿咳嗽,眩晕,中眼㖞斜,伤风疮肿毒。服:汤,3-6g(需炮制后用)......
目录

入药部位

块茎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归经

肝经

功效

燥湿化痰,祛定惊,消肿结。

主治

用于湿咳嗽,眩晕,中眼㖞斜,伤风疮肿毒。

用法用量

服:汤,3-6g(需炮制后用)。外用:适量,磨涂;或研粉

使用注意

阴虚燥咳及孕妇服。

采集加工

夏季采挖,去掉残须根及外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普陀南星普陀南星南星。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具小球茎鳞片向上渐狭,面的长约12cm。2或1,叶柄长15-30cm,粗7-8mm,下部1/3具鞘,鞘管状口部截形叶片3全裂,裂无柄或具短柄,中裂,长16-23cm,侧裂偏斜,长,长15-18cm,宽均在10cm以上,先端渐尖,具长1-1.5cm的锥状突尖,侧脉约1cm,集边缘5mm。花序柄短于叶柄,佛焰苞管部绿色,宽倒,长3.6-4cm,上部粗1.8-2cm,部多少具宽深紫色,外卷;檐部下弯成盔状,前檐具卵形,下垂,先端外弯。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无柄,,长约1.5cm,粗约8mm,雄花螺旋状排列,花药2,具短柄,2室,药室短卵孔横裂;雌花序球,长、宽约1.5cm,子房卵部渐狭;各附属器棒状或长锥状,长3.5-4.5cm,先端钝,基部增粗至0.9-l.2cm,具长5-10mm的柄,向上渐狭,上部粗6-9mm。期4月。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台湾等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水飞

下一篇 普贤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