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慢性炎症所致心包粘连,增厚或钙化,使心脏舒缩功能受限起全身环功能障碍。常见的是结核和化脓性感染。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的心包疾病,多数由于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所致,由于心包的慢性炎症病变导致心包增厚,粘连成坚硬的瘢痕组织,甚至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受限,功能逐渐减退,起全身液回流障碍的疾病。缩窄性心包心包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法,掌握好手术适......
目录

疾病概述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的心包疾病,多数由于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所致,由于心包的慢性炎症病变导致心包增厚,粘连成坚硬的瘢痕组织,甚至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受限,功能逐渐减退,起全身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缩窄性心包心包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法,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法,术后加强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加强强利尿治疗,功能可以逐渐恢复。如果不能早期手术治疗解除对心脏的压迫,由于心脏活动受限,早期发生废用性萎缩,晚期则发生纤维化。到了晚期功能差愈后不佳,手术治疗远不如早期手术疗效显著,死亡率也明显增加。

疾病原因

1、病因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是结核菌感染。细菌组织检查实为结核病变的占30%。约50%以上的病例不能明确致病因素。但许多病例是因为长期抗结核药物治疗,在发生心包缩窄时,结核病变的据已消失。因此,人们认为其中大部分病例为结核性心包炎,其次是化脓性感染。外伤性及非外伤心包缩窄性心包炎者约占10%。近年来,心脏手术后并发本病者有所增加。

2、发病机

缩窄性心包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由于缩窄的心包限制双侧室的正常活动。患病早期,要表现为室舒张晚期心脏舒张受到限制,随病情进展,舒张中期也受到明显影响。室舒张期间,压快速升高,左、室回流液受阻,静压升高,表现为颈静怒张、肿大、腹水胸水及全身水肿,有少数病人可出现肿大。量比正常略低,每搏量明显减少。在体力活动时或在严重缩窄时,要靠增加率来维持每分钟量。在房室沟及大部出现环缩窄时,可产生相应部位的瓣膜功能障碍的杂音和体征。腹水和周围水肿的程度不成比例是本病的一大特点。腹水产生的机制有以下3点:①肝脏阻性充回流受阻;②膈肌面的心包粘连影响淋巴回流;③浆白蛋白降低。

3、病理改变

心包普遍增厚,但不同的部分增厚的程度不一致,双侧室表现及心包增厚较为显著。增厚的心包纤维组织构成。钙盐的沉积可成斑块或条带状钙化,也可成完整的性外壳。早期心包腔可有积液,外膜上附着一层很薄的纤维素或纤维组织。随着病情进展,心包腔脏层之间逐渐发展为轻微粘连,紧密粘连,乃至紧密融,后者在心包脏层之间无明显分界面。增厚的心包可与膈肌胸膜及纵隔结构粘连。早期缩窄性心包炎出现外膜下萎缩,晚期广泛性萎缩,室壁厚度明显比正常薄。也可由于慢性炎症浸润,发生局灶性炎,造成部分纤维化。少数情况下,在房室沟部位可出现环狭窄。除心脏外,其它器官可有被动性充纤维化改变,与长期有衰造成的改变类似。

临床表现 

半数患者发病是缓慢的,不自觉地出现症状,没有急性心包炎的发作史。约30%的病人几个月前有急性心包炎病史,过治疗症状缓解后又逐渐加重。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长者达十余年。多数病人在出现症状及明确诊断时,已有1年半至2年的病史。常见的症状呼吸困难腹胀、周围水肿疲劳无力咳嗽。所有的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轻微体力活动即出现促,严重者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呼吸困难的原因多由于胸水或者腹水膈肌升高容量减少所致。虽然压力有所升高,但很少出现间质水肿。因此,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和急性水肿比较少见。腹胀是由肝大腹水脏淤所致。流量减少,体水与钠潴留,产生周围水肿,多表现为水肿。同时可存在心悸疲劳无力食欲不振及上部不适等症状

此外,咳嗽前区隐痛也较常见。病人呈慢性病容,面部浮肿,浅静充盈,颈静怒张。可观察到Friedreich征。即颈静搏动时表现为舒张早期凹陷。当缩窄严重影响室回心血流量,吸时可观察到颈静怒张明显(Kussmaul征)。如胸腔积液量多,肋间隙可增宽。半数病人尖搏动减弱或消失,界叩诊正常或稍增大。有时在心脏收缩期间可观察到尖区及胸骨左侧区域呈回缩改变,而在舒张早期呈快速外向运动。率较快。约2/3的病人可听到舒张早期第三音,是由于舒张早期室快速充盈所致。所有的病人都有部膨隆,肝脏肿大,腹水征阳性。约10%的病人出现肿大。压正常或偏低,表现为收缩压降低。静压升高,大小环时间均延长。患者常有奇,为吸搏减弱或者摸不清。压计测定,吸时收缩压较呼时低10mmHg以上。有人认为上述变化是增厚的心包膈肌粘连固定在一起,吸膈肌下降牵拉心包,使张力增加并限制心脏充盈,因而使心脏骤减,致使动脉收缩压下降

疾病检查

一、检查

1、电图检查:所有病人均有电图异常,但无特异性电图改变。大多数病人有室复波低电压。约70%的病人出现P波异常,P波增宽或P波有切迹,或二者兼有之。T波低平或倒置。1/3~2/3的病人有房性律失常,房性律失常中75%为房纤颤。

2、超声动图:可见心包膜明显增厚或粘连,回声增强;左室游壁舒张中晚期运动呈平直外;二尖瓣早期快速动脉瓣提前放;室间隔运动异常及室舒张末径缩小。有人认为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是诊断心包缩窄的下腔静异常扩张。

3、X线检查心脏影正常或稍大,或偏小。心脏轮廓不规则、僵直。上纵隔增宽,为上腔静扩大所致。周围野清晰。50%~90%的病人可见胸腔积液,如单侧胸腔积液而无纵隔移位则是缩窄性心包炎的重要征象。心包钙化也是X线改变的据,与临床特征共存即可明确诊断。钙化部位广泛为其特点。大约70%的病人有钙化征象。常见的钙化部位是冠状沟、室的隔面与胸骨面以及除尖以外的左室面。X线断层也有助于明确心包钙化

4、CT及磁共振:可明确显示心包增厚的程度,阳性率占80%左右。高速CT(UFCT)更为准确。磁共振是诊断缩窄性心包炎的最佳无创性检查,可准确测量心包厚度以及房扩张与室缩小的程度。

5、导管检查:如无创性检查法未能明确诊断时,可进一步导管检查。房、动脉房在舒张末期压力相等是诊断本病的标志。压在舒张早期迅速下降,随后快速升高,继而在舒张中、晚期压力呈平高线,称之为“平征”(squarerootsign),也支持本病的诊断。

6、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并有贫血改变。个病例可有功能异常及黄疸

二、助检查

1.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病例以“A”基本检查为。多能作出明确诊断;

2.临床上不典型病例有时需与硬化、瓣膜病变所致的衰以及肌病变相鉴。有时除作“A”项检查外尚须作在导管检查。可有助于鉴诊断;

3.作“A”、“B”两项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时可作CT或核磁共振均可发现心包增厚,和各腔改变,有助于鉴诊断。

疾病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病较慢有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病史,活动后乏力、气短心悸腹胀呼吸困难

2.临床体征:肝大腹水、静压升高,颈静怒张,有时可有紫绀,奇尖博动减弱或消失,音弱而遥远,压差小,部分病人颈返流征阳性。

3.区域检查:影正常或偏小或偏大。部分病例可见心包钙化,侧位明显,上腔静影增宽,博动减弱。

4.电图QRS综波呈低电压,T波低平倒置。

5.二维超声动图检查:心包增厚,有时可见心包钙化博动明显减弱。

6.导管检查:室舒张压早期即明显升高,右房压也显著升高,指数低于正常。注意与肌病相鉴

二、鉴诊断

依据病人有呼吸困难肿大、腹水、静压升高、压差减小及奇,周围凹陷性水肿等临床表现,加上X线检查,电图及超声动图等法,一般可得出正确诊断。

需要与本病鉴的疾病要有以下几种:

1.力衰竭:既往心脏病病史,心脏增大,常可存在心脏瓣膜杂音,下肢浮肿明显而腹胀相对较轻。应用利尿后静压明显下降,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应用利尿对静压影响不大。

2.硬化成的门静高压症:均可有肿大和(或)腹水。依据临床症状及头部、上肢静压有无升高,易于和缩窄性心包炎进。此外,门静高压症病人食管钡餐造影检查,可见食管下段张。

3.原发性肌病:扩张性肌病病人体检可见心脏明显增大,尖搏动向左移位,听诊二尖瓣或三尖瓣可有收缩期杂音电图左室肥厚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或病理性Q波及T波倒置。X线心脏像向两侧扩大,尤以左室明显,搏动减弱,上腔静扩张不明显。右室型和双室型限制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的流动力改变及临床表现颇为相似。但限制性肌病超声动图检查可有膜特征性增厚和反射性增强,室腔缩小及塞等特点可资鉴。少数病人进全面检查后,诊断仍难确定时,可重做心包活体组织检查。左侧第五肋间做一切,切除一块心包病理检查。如实是缩窄性心包炎,即可将原切扩大进心包切除术。

4.三尖瓣狭窄:其具有特征性的杂音及有瓣膜损害(动脉瓣及二尖瓣),颈静无舒张早期凹陷,多普勒超声探及三尖瓣舒张期跨瓣压力阶差。伴三尖瓣不全时可产生收缩期颈静搏动、搏动及全收缩期杂音

5、预后:应及早进心包剥除手术,大部分患者可获满意的效果,病程较久可因萎缩和原性硬化,预后较差。如不手术治疗,病情恶化,少数病例长期带病,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严重限制。

疾病治疗 

缩窄性心包炎已有显著的临床症状者,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休息而无好转,其自然预后多不良。大部分病人在保守治疗条件下很难恢复正常活动能力。SomervilleW提出:一旦出现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及体征。病人在丧失一般活动能力的生存寿命大约为5~15年。当腹水等出现时,病情进展迅速,特是儿童。有的病人最终以环衰竭或功能不全而死亡。因此,一旦确定诊断,外科手术是本的治疗措施,切除缩窄的心包,以使心脏逐步恢复功能。术后功能的恢复依赖于:①选择适当时机手术,在纤维钙化成之前较易剥离,同时损害也较轻;②心包剥离的范围,是否能将双侧室表面的增厚心包完全切除。手术宜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实施。所以术前应进充分、严格的科治疗。结核菌起的缩窄性心包炎,应给予系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在体温、沉及全身养状况接近正常或比较稳定后实施手术。

(一)心包术的适应

1.适应

缩窄性心包炎诊断明确,即应手术治疗。

⑵病人情况较差,如进食少,腹水严重,功能差,浆蛋白低下,率在120次/min以上,沉快等,应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及情况好转,择期心包术。

⑶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明显改善者,胡秉忠等张早心包窗术,以改善全身功能状况,然后进心包切除术。

2.

⑴老年病人伴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症状轻微,病情无进展者。

二)手术前准备

1.全身支持疗法,包括改善饮食,补充养,低盐及高蛋白食品,补充各种维生素,输注白蛋白,多次少量输新鲜

2.除明确为非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之外,应抗结核治疗不少于6周,最好为3个月。

3.肿大、腹水和周围水肿明显者,酌情给予利尿及补钾,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4.率过快者可酌情小量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5.过治疗胸水腹水量仍较多时,术前1~2日应腔穿刺放水,部加压包扎,以增加活量及减轻压力,后者有利于膈肌的呼吸运动。

手术前尽可能达到以下要求:①环呼吸功能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浮肿、胸水腹水显著改善或减轻;②饮食状况有所进步;③率不超过120次/min,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体温正常及活动能力提高;④每日尿量比较衡定。

(三)手术

常用的手术径路有3种:①胸骨正中劈;②双侧胸前横切;③左胸前外侧切

1.胸骨正中劈此种手术入路能够充分显示心脏前面及右侧面,易剥离腔静及右缘部位的增厚心包,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小。对并有病变及呼吸功能较差的病例,多采用此切。其缺点是,神经后的心包部分及尖部分显较差。有者认为神经后的心包不必切除。

2.左胸前外侧切第五肋间隙进胸,右侧需切断结扎胸廓动脉并横断胸骨,左侧达腋中线。此种切的优点是单侧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小,病人状态较差者可以采用。左好。左室及上、下腔静较差。

3.双侧胸前横切此切优点是手术野暴良好,可兼顾心脏左右两侧,能彻底切除心包,术中有意外发生也便于处理。其缺点是切较长,创伤较大,术后功能影响大。

4.左胸前外侧切心包术病人麻醉后取仰卧位,左肩下置一枕垫,左手放在壁下。沿左侧第五肋间隙,左乳腺下,作一弧。切肉进胸。胸廓动脉结扎切断。第五肋软靠近胸骨处断。撑胸廓胸腔。将左神经心包锐性分离,尽量多带些脂肪及软组织,以免伤及神经。在室部位切心包,尽量偏后外侧,选择无钙化区。切下面有时可见到分层,或有心包积液。但大部分情况下,切心包即达表面。在外膜之外找到分层,沿分层进钝性或锐性剥离并逐渐扩大范围。如增厚的壁层与脏层心包间尚有腔隙,可先切除壁层使心脏搏动初步得到改善,再处理纤维增厚的脏层心包。若心包粘连致密或分层不清,应使用剪刀或刀锐性分离,细致确地进解剖。避免强用纯器剥离,以防止创伤破裂。

心包剥离的顺序应沿纵的两侧,向右前及左后分离。应尽量成切除,如发生破裂,可利用已剥心包修补止。右侧的心包应分离至左侧的房室沟,上界至胸腺的下。左侧的心包上界应分离至动脉干,并将其缩窄环切断,以免起严重的术后室压力过高;下界应将膈肌键以外的增厚心包完全游离或切除;后界尽可能将室表现的心包完全游离。在分离室间沟部位时,格外注意勿损伤冠状动脉分支,此处如有钙化应给予留置,在其它部位继续剥离。房表面的增厚心包流动力影响不大,剥离时较易撕破,止困难,不需要强剥离。尽可能切松解房与下腔静附近的环缩窄,房室沟处如存在环缩窄应予切断。术中应注意先完全剥室部位的心包,然后剥离室流出道,以防发生急性水肿。待心包完全剥离之后,再将心包切除。重症病人萎缩明显。在剥离心包后,表面色较淡,剥离范围应适可而止,室表面及要缩窄环解除即可。剥离完毕即可应用洋地黄。手术结束时要彻底止心包切除边缘用电凝止。如有必要可在左置放测压管,有利于术后病情观察。安放两式胸腔流管。

5.胸骨正中切心包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区垫高使胸部挺出,胸骨正中劈。如有胸骨后粘连,应边分离粘连,边用胸器撑两侧胸骨。先自尖部位始剥离心包。此外心包粘连轻,心包增厚不明显,易于剥离。用刀逐次划增厚的心包。增厚的心包与外膜之间常常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为正确剥离包的分界面。切增厚心包后,可见跳动的心脏向外突出。分离一部分心包后,助手轻轻用钳子提起心包,术者以左手轻压在心脏表面,可充分显增厚心包粘连的程度。如粘连较疏松时,可用手指套纱布或生米钳予以钝性分离,分离时的用力部位应在心包面上。遇到条索或条带状粘连时,需用剪刀或手术刀锐性分离。如粘连愈着十分紧密,应放弃原来的分离部位,而在其它位重新切、分离心包,即先易后难。据术中病人功能状态及心包粘连程度决定剥离范围。一般剥离的基本范围:应是尖部位需完全剥;左侧面接近左侧神经处;房室沟及下腔静处的纤维性缩窄环必须松解。剥离的顺序应该是室→室流出道→房室沟缩窄环→下腔静束带。

心包机化良好且非常易于剥离者,心包完全剥离最佳。如术中出现律失常,环不稳定或色发白,心脏扩大,收缩无力,剥离操作需适可而止,要部位(左、室面及下腔静缩窄环)剥即可。同时应用地高辛利尿,尽早完全手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必要时给多巴胺等正性力药物。

(四)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低排在心包剥离过程中,由于急性心脏扩张,特室表面心包剥除后,在体静高压的作用下,室急剧快速充盈、膨胀,产生急性低排。因此,术中应限制液体输入,室解除缩窄后,立即应用西地兰及速尿,在强的同时,排队过多液体减轻心脏负担。术后12~48h之,应用多巴胺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对药物反应效果较差,低排不能纠正,可使用动脉气囊反搏。

2.神经损伤左前外侧切心包之前,KirklinJW提出应先游离左侧神经,尽可能随同神经多保留脂肪及软组织。如损伤神经,可造成膈肌的矛盾呼吸运动,影响体交换。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3.冠状动脉损伤在分离前室间沟部位时,要格外注意,勿损伤冠状动脉。其分支或末端出,可缝扎止。遇到该部位有局限的钙化斑块时,可以留置不予处理,不可勉强切除。

4.破裂对于嵌入钙化病灶,一般可岛保留,不可勉强剥除。对于剥离界限不清,严重粘连时,可将增厚的心包作“井”,部分地解除表面束缚。万一发生破裂时,术者用左手食指平压在裂上,利用游离的心包缝盖在破裂的周围,可挽救病人的生命。

(五)手术后处理

1.一般处理常规吸氧,密切观察压、呼吸、搏、率及尿量变化。注意保持流管的通畅,如渗较多者,可适量输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除常规应用抗生素外,对于结核性心包炎,术后半年至1年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

3.强利尿术后继续给予利尿药物,减轻钠水潴留,在充分补钾的条件下,给予洋地黄。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

手术效果

1.手术死亡率近年来有所下降,约4%。McCaughanBC报告术前病人的功能状态是影响手术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术前功能为Ⅰ~Ⅱ级(NYHA)者手术死亡率为0;功能Ⅲ及Ⅳ级者,手术死亡率分为10%及46%。术前腹水,周围水肿心脏压力及低心脏指数的程度对手术死亡率有一定的影响。

2.晚期生存情况KirklinJW报告手术后5年及15年生存率分为84%与59%。McCaughanBC报告5年、15年及30年生存率分为84%、71%与52%。影响晚期生存的要因素仍是术前功能状态,而与手术入路无明显系。此外,Kirklin报告,采用胸骨正中切及左侧前外侧切,再手术率仅为2%。

3.术后流动力变化所有病人在安静状态下,功能的各项流动力指标均正常。约10%~20%的病人在体力活动时,出现轻微的动脉压力升高,排量不能代偿性增加。如室表面增厚心包不全,则流动力不能较好地改善。McCaughanBC报告大部分病人远期效果较好,几乎全部病人都能达到功Ⅰ~Ⅱ级。

辩证原则

治疗原则

1.缩窄性心包炎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施手术治疗。

2.结核性心包抗结核治疗,患者体温沉正常,全身养状况好转手术为宜。

3.术前改善病人的养状况,纠治电解质紊乱、低蛋白和贫血,给予低盐饮食和强化利尿药物。有大量腹水胸水者,术前一、二日应予抽除,以改善呼吸和回流功能。

用药原则

1.养较差病人,特低蛋白血症病人,术前宜少量多次输全浆、人体白蛋白或水解蛋白、补充维生素

2.功能差,水肿病人术前须强利尿,用洋地黄的同时注意补钾,纠正水电介质平衡紊乱。

3.结核心包炎病人须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为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定等,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

预后

应及早进心包剥除手术,大部分患者可获满意的效果,病程较久可因萎缩和原性硬化,预后较差。如不手术治疗,病情恶化,少数病例长期带病,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严重限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十剂

下一篇 朴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