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消
简介
植物形态
晶体结构属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针状,有时为板条状或似水晶的假六方棱柱状。集合 体通常为致密或疏松的块体,或呈皮壳、被膜或盐华。无色透明,多为白色及带浅黄、灰白或绿、蓝等色调,含有机质者发黑。条痕白色。半透明至近透明,新鲜断面玻璃光泽,风化面无光泽;致密集合体表面不平呈蜡状、油脂状光泽。一组解理完全。断口贝壳状。硬度1.5-2。性脆,易碎为粉末状。纯者溶于水。在干、热条件下风化失水转化为白色粉末状无水芒硝。强烧之火焰为黄色钠盐,经常含共存矿物组分;主要为钙、镁、钾的硫、 硝酸盐及卤化物(如石膏、钙芒硝、泻利盐、石盐、 钠硝石)以及粘土矿物等。
生境分布
性状鉴别
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芒硝中的硫酸根离子,在肠内不吸收,保持高渗溶液而使水分潴留于肠管,引起肠管反射性蠕动,产生泻下。
【鉴别】 ⑴取该品水溶液,加醋酸氧铀锌试液,即发生黄色沉淀。(检查钠盐)⑵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该品粉末,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鲜黄色。(检查钠盐)⑶取该品水溶液,加殷化钡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检查硫酸盐)
【炮制】收集天然产芒硝,加热水溶解,过滤,滤液冷却,取初次析出的结晶;现多用天然硫酸钠,加热水溶解后过滤,滤液放冷后析出的结晶作朴消用。
功用主治
泻热,润燥,软坚。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肿痛,喉痹,痈肿。
③《别录》:"主胃中食坎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
④《药性论》:"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
⑤《日华子本草》:"主通泄五脏症结。治天行热疾,消肿毒及头痛,排脓,润毛发。凡入饮药,先安于盏内,搅热药浇服。"
⑥《本草衍义》:"以人乳汁调半钱,扫一切风热毒气攻注目睑外,及发于头面,四肢肿痛。"
宜忌
①《本草经集注》:"畏麦句姜。"
②《儒门事亲》:"畏三棱。"
④《本草经疏》:"血涸津枯以致大肠燥结,阴虚精乏以致大热骨蒸,火炎于上以致头痛目昏,耳聋咽痛,吐血衄血,咳嗽痰塑,虚极类实等证,切戒勿施。"
选方
①治伤寒食毒,腹胀气急,大小便不通:朴消、大黄(锉,炒),芍药各一两,当归(切,焙)、木香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圣济总录》朴硝汤)
②治暴症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大黄末半斤,朴消三两,蜜一斤。合于汤上煎,可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之。(《补缺肘后方》)
③治胃热呕吐,手足心皆热者:朴消、栀子(炒黑)各等分。为末,滚水服一、二匙。(《经验广集》朴栀散)
④治妇人夙有积血,月水来时,腹中疞痛:朴消、当归(锉,微炒)、薏苡仁、川大黄(锉,微炒)各二两,代赭、牛膝(去苗)、桃仁(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各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十丸。(《圣惠方》朴硝丸)
⑤治小儿赤眼:黄连二分,朴消一分(令干)。上二味,以妇人奶汁浸之点眼良。(《外台》)
⑧治痈疽疮发,大小便秘涩不通:朴硝(研)、大黄(炒)、杏仁(研)、葶苈子(微炒)各二两。上四味,先以三味捣罗为细末,入朴消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煎黄耆汤下二十丸,以通利为度,末利再服。(《圣济总录》 朴消丸)
⑨治风邪热毒,壅滞肌肉,荣卫不宣,蕴积成肿,血涩肤腠如丹之状,痛随气行,游无定处,邪毒攻冲,焮赤热痛:朴硝五两(别研),蛤粉、寒水石各三两,香白芷一两,脑子一钱(别研)。上为细末,和匀,每用新汲水调稀稠得所,鸡翎涂扫,不令药干。(《杨氏家藏方》 如冰散)
⑩治热毒结成痔疾,肿胀热霜,坐卧不安:荆芥、薄荷、朴硝各一两,白矾二两。上件细切。每用一两,水五升,煎数沸,熏患处,通手淋洗。(《杨氏家藏方》朴硝汤)
⑾治痔疮:朴硝、五倍子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两,水三碗,同煎至三,四沸,淋渫。(《鸡蜂普济方》朴硝散)
⒓治乳石发动烦闷及诸风热 川朴消(炼成者)半斤。上细研如粉。每服,以蜜水调下一钱,日三四服。(《圣惠方》朴消散)
⒔治风眼赤烂 明净皮消一盏,水二碗煎化,露一夜,滤净澄清。朝夕洗目。(《纲目》引《杨诚经验方》)
⒕治咽喉肿痛 朴消(别研)四两,甘草末(生)一两。上件研匀,每用半钱,干掺口中。如肿甚者,用竹筒子吹入喉内。(《杨氏家藏方》吹喉散)
⒖治咽喉口齿双蛾喉痹,命在须臾 用大黄泥钵一个,将西瓜一个照钵大小,松松装入钵内,将瓜切盖,以皮消装满瓜内,仍以瓜盖盖,竹签插定,再以一样大的黄泥钵一个合上,外用皮纸条和泥将缝封固,放阴处过数目,钵外即吐白霜,以鹅毛扫下收好,仍将钵存阴处,再吐再扫,以钵外无霜为度,收好。每用少许吹之。(《疡医大全》西瓜霜)
⒗治疮疡焮肿作痛 大黄一两半,白及一两,朴消二两。上为末,用井水调搽,如干,再搽。(《证治准绳·疡医》揭毒散)
⒘治产后 伤寒,恶习露不行,腹胀,烦闷欲死 朴消(生)、大黄(生)。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取桃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碎之,浓煎汤调下,以通为度。(《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