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心肌病

老年肌病是老年人老化过程中不明原因的退性疾病,是老年人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疾病之一。老年性肌病不是已认识的疾病所造成的功能不全,仅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近几年来,随着检诊技术的发展,老年肌病的发现亦增多但其临床表现、诊疗和转归与中青年有诸多的不同。所以认识和掌握老年肌病病理、生理特点,具有其重要临床意义。(一)发病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心脏病等疾病亦随之增多,其发生率明显升高,它们是老年人慢性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但不属于老年人肌病范畴,纤维化和纤维退性病变也许是老年肌病慢性力衰竭要因素。

(二)发病机

1.后负荷

后负荷是心脏收缩射时所受阻力,这要取决于动脉系统和流动力的状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系统管壁结构的改变包括管中层弹力组织丧失和破坏,管壁钙沉积,管壁原数量和成分改变,这些管壁结构的改变,均能使后负荷增加,这也是老年人心血结构与生理改变的要原因之一,有两项指标可反映心脏后负荷的情况,前者称为周围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是平均流阻力,通过平均排出量和压力来测定,后者称为特异管阻抗(characteristic vascular impedance,CVI),是搏动时流的阻力,是通过动脉压力与流的时间变化来测定,PVR与周围管床的横断面积呈反比,CVI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PVR和CVI的增加反映动脉顺应性降低,周围管床减少,一组报道观察了20~60岁正常人PVR与CVI随年龄变化的情况,CVI与PVR分增加了137%和37%,这反映随年龄增长,动脉顺应性降低,周围管床减少,压升高是后负荷增加的要因素。

据流统计资料显示,70岁前男性与女性收缩压每年增加1mmHg,70岁以后女性收缩压每年增加1.2mmHg,60岁后舒张压轻微增高,压升高的原因是:动脉系统管壁弹性减退,动脉顺应性下降,周围管床减少,为维持一定的排出量,室必须加大力量和压力射以克服压升高所致阻力增加,神经激素与年龄相的后负荷增高密切相环中的儿茶酚胺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但上腺素缩管作用与年龄相的后负荷增高无相反管平滑上腺素舒管作用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要是因为管平滑上腺素受体数下降及cAMP的激活受损,这种对上腺素刺激的舒管反应受损在运动时更为明显,其他激素组织胺,素与管紧张素等与老年改变相互系尚无肯定的定论,动脉系统的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可起收缩压升高,导致室壁张力增加。

据Laplace定律,室壁张力和室收缩压,室半径及室壁厚度有(室壁张力=收缩压×室半径/2×室壁厚度),为适应或代偿年龄增长而伴随的压升高,肥厚使室壁张力维持在正常范围,据报道,从25~80岁心脏重量每年增加1~1.5g,室壁的厚度增加最终可达30%,但室腔大小保持正常范畴,如不存在伴随疾病,如压,瓣膜病变等,室壁厚度始终不超过正常值的上限,年龄相室壁肥厚不是细胞增生,而是细胞肥大和纤维化改变,细胞肥大要表现为态类似成分的增加。

2.前负荷

前负荷是指心脏舒张末期容量,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伸展,收缩蛋白对钙的敏感性增加,收缩力增加,这是室收缩线的基础,符Frank-Starling定律,收缩力量与室舒张末期容量密切相,放射核素显像与超声动图的资料表明,静息状态下老年人与青年人室容量无明显差异,说明静息时前负荷不随年龄而改变,虽然静息状态前负荷不变,但舒张期充盈随年龄而改变,要是结构和生化改变,室壁僵硬度增加,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早期充盈受限,资料表明,20~80岁舒张早期充盈下降50%,收缩后动舒张和舒张时波动充盈速率决定舒张早期充盈的程度,动脉舒张发生在等容舒张期阶段,这是一个需能过程,收缩蛋白,球蛋白与纤蛋白位置回复,在这个阶段,细胞质中钙浓度降低,钙与钙蛋白分离,阻止球蛋白与纤蛋白之间继续作用,室舒张,动物实验研究论了以下观点:

①老年过长期锻炼能不依赖重量改变逆转兴奋收缩耦联而起有细胞变化,

②在实验诱发肥大的年轻大中,甚至超过老年肥大程度,因无球蛋白ATP酶V1型向V3型转变,故收缩和舒张时程并不延长,

③在没有肥大的老年室乳头中也有类似细胞改变,从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兴奋耦联改变和室肥大无,资料表明,老年化可能是不依赖肥大,导致兴奋收缩耦联改变的要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如长期锻炼也能调老年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症状

1、老年肌病一般病程漫长,可以相对平稳多年,而后又反复发作慢性功能不全达数年或更长时间,一旦出现严重力衰竭则预后不良,当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力衰竭,查不出其他病因(如压,缺心脏病,瓣膜病等)存在,应该考虑到患老年肌病的可能,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及功能不全,单纯因老年肌病所致力衰竭可能并不常见,常常在应激情况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手术,感染,劳累和过高热时,则会有功能不全临床表现,老年肌病最重要表现是潜在性功能不全,在正常状态下,严重的功能不全或力衰竭表现并不明显,常在感染时,输液过速时和过度劳累时诱发力衰竭,老年肌病并其他心脏病,如并瓣膜性心脏病,压病及缺心脏病时,流动力异常,临床症状有时比单一肌病更易表现,老年肌病患者比年轻病人的功能不全更加严重, 老年肌病迄今仍无统一的特异性诊断标准,常采取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以确立诊断。

2、老年肌病症状及体征与扩张型肌病相似,国江氏曾提出老年扩张型肌病诊断标准,可资参考: 1.年龄>60岁, 2.活动后心悸气短,临床有功不全表现(功能NYHA-Ⅱ,Ⅲ级), 3.体检,X线及UCG有心脏扩大,/胸比率>0.55, 4.心脏听诊第一音减弱,有病理性S3,S4, 5.有晕厥发作史或动脉栓塞现象, 6.律失常,并呈多样性,多变性,损害,有异常Q波, 7.排除其他器质心脏病及继发性心脏病。

检查

可出现并其他老年病的相应实验室检查改变。

1.X线及超声动图 可见影增大,胸比率>0.55。

2.电图 可有ST-T改变,有异常Q波。

鉴别

老年肌病应与冠病,病,老年性淀粉样变性等疾病相鉴

1.冠

重症冠病患者程度明显,有多发性小灶梗死区或广泛纤维化,各房室心脏扩大伴有慢性功能不全,表现与老年肌病类似,但冠病多有典型绞痛症状,有明确的梗死史;超声动图显示段性运动减弱或反向运动;冠状动脉造影及核素检查有助于鉴诊断。

2.

则多以二尖瓣狭窄为突出表现,具有特征性二尖瓣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超声动图具有特征性二尖瓣狭窄病变表现,一般容易鉴

3.老年性心脏淀粉变性(senile cardiac amyloidosis)

为局灶性沉积性病变,临床常见而危害不显著,少数重症病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有体位性压,多种律失常,电图示异常Q波,力衰竭,有时可与老年肌病相混淆,但该病肥厚而不明显扩张,二维超声动图可见“小斑点”样外观,有助于鉴诊断。

并发症

可有律失常,力衰竭等并发症。

治疗

(一)治疗

老年肌病病因不明,故缺乏特殊治疗。晚期出现力衰竭,治疗案与其他心脏力衰竭的治疗相似。积极纠正流动力改变,抑制钙负荷过重,降低环中儿茶酚胺及栓素B2水平等保护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在促进病变逆转的治疗之后,可使症状明显改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

1.一般治疗 力衰竭患者应强调卧床休息,老年病人可减慢率,降低或减轻心脏负荷,延长心脏舒张时间,有利于静回流,增加,同时氧耗量降低,改善功能。特注意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尽可能减少诱发力衰竭的机会。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及早选用抗生素、利、平喘等措施予以控制。另外,适当吸氧,补给能量(二磷酸果糖、三磷腺苷、泛癸利酮),电解质补充(钾、镁),抗律失常及抗凝等措施,视病情需要,加以兼顾。

2.药物

1、洋地黄:临床实践洋地黄仍为治疗力衰竭的一线药物。老年肌病患者力衰竭伴快速房颤动时,可收到强和调整律的良好效果。小量毛苷C(西地兰)或地高辛给药,对顽固性力衰竭患者,短期可明显改善其流动力。但老年人易有低氧血症肌病变时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高,加之老年人多有功能减退,故应小量应用,应监测药浓度,严密观察,以免发生洋地黄中毒

2、其他正性力药物:近年来非洋地黄用于治疗力衰竭,效果良好,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其中双吡啶衍化物氨力农(amrinone)能抑制细胞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细胞cAMP含量,在钙离子参与下发挥较强的正性力效用,以5~10µg/(kg·min)量静滴入,可消除重症力衰竭患者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并能直接扩张管,改善功能,增加尿量,降低室充盈压,增加量。此药作用持久而无耐药现象。对于那些洋地黄作用不显效的力衰竭患者仍可奏效。但氨力农由于出现较严重的减少症而停止长期用药的临床试验。在长期临床试验中也发现该药可使率加快,增加耗氧量,可诱发室性律失常。张此类药物仅适用于重症或对常规洋地黄治疗反应差的力衰竭患者短期静给药,而不宜长期应用。另外,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心脏β1、β2受体兴奋,有较强增进收缩作用并能扩张管,产生有利于心脏脏功能的流动力效应,用1.5~5µg/(kg·min)静滴注,对某些难治性力衰竭可减低及外周阻力,增加心脏指数,而获疗效。但必须小量给药,密切观察,避免不利反应。

3.β-受体阻滞药 自1975年Waagstein等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药治疗扩张型肌病力衰竭成功以来,临床对顽固性力衰竭的治疗有很大改观。在实第二代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metaprolol)有效之后,一些新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药相继问世。如卡维地洛(carvedilol)和拉贝洛尔(labetalol)可兼有阻滞α1-受体和β-受体,降低外周阻力,扩张冠状动脉管,降低毛细管楔压有一定效果。吲哚洛尔(平哚洛尔)和塞利洛尔(celiprolol)兼有兴奋外周管β1受体和在拟交感活性及轻度膜稳定作用,对窦房结抑制作用较轻,故有窦性动过缓者也可应用。布新洛尔(bucindolol)可直接扩张管,过长期治疗随访,老年肌病力衰竭患者的心悸气短呼吸困难腹水水肿症状得到缓解、心脏缩小,运动量增加。同时流动力神经体液指标亦有改善,静息左室功能改善(功能由2.5降至1.5级),射分数提高(由0.26上升至0.37以上),心脏指数提高,去甲上腺素浓度降低。不少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延长。

(1)β-受体阻滞药治疗力衰竭的机制:①力衰竭时儿茶酚胺储备耗竭,但环中浓度增高,初期发挥代偿作用,后期β(尤其β1)受体下调,数量减少(可下降60%~70%),α受体增多,力衰竭发展。β-受体阻滞药能使β-受体上调,密度增加,恢复其对β兴奋的敏感性,改善收缩功能。②阻滞儿茶酚胺对的毒性作用。③减慢率,降低耗氧量。④减少素和加压素的释放,减轻管收缩和体液潴留。⑤有效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律失常,降低死亡率或猝死率。

(2)应用β-受体阻滞药注意事项:①由于β-受体阻滞药的负性力作用,不能作为治疗力衰竭的常规一线药物,只有在强利尿管扩张药效果不显著,力衰竭症状不能控制,率快时慎重选用。②必须从小始,不能求之过急。药物疗效可能在数周或数月之后出现,切勿盲仿效国外用法。③选择性β1兼α1受体阻滞药优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④密切观察用药后病情变化,如有动过缓,压或不能耐受治疗时,应立即停用。

4.钙拮抗药 老年肌病患者力衰竭时存在细胞钙离子蓄积负荷过重,能量消耗过多。1989年Figullar等在传统抗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钙拮抗药地尔硫(diltiazem)治疗一组22例扩张肌病力衰竭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15例症状缓解,功能改善,LVEF由0.34增到0.44,6例无变化,1例恶化,无1例死亡。对照组中9例死亡,11例恶化。症状改善3例,无变化2例。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5.管扩张药 管扩张药治疗力衰竭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其要作用是扩张外周管,降低外周阻力,减低室射阻抗,增加量。管扩张药种类很多,据患者心脏前后负荷不同,选用不同种类管扩张药。如静严重,室充盈压明显增高的患者宜选用小静扩张如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醇等以增加静系统容积,降低静压,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前负荷,也可减轻环负担,改善功能。另一面,力衰竭时常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起的外周管收缩,心脏后负荷加重。此时宜选用小动脉扩张如肼屈嗪(肼苯哒嗪)或酚妥拉明(phentolamine)等药物,减轻后负荷,有力地提高量,缓解低排起的多种临床症状。并可改善环淤状态。此外,临床已广泛应用的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为近十几年来力衰竭治疗的一大进展。对难治性力衰竭,不论病因如何及素的高低,均有良好疗效,且持续时间长。自从1981年第一个服有效的卡托普利批准应用以来,现时国外批准上市的ACEI制达16种以上,前我国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赖诺普利及培朵普利等等,可据病情选用。资料表明,过ACEI药物治疗,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踏车试验耐受量和室射分数均有显著增加。

6.利尿药 在力衰竭治疗中,利尿药能发挥重要作用,它能迅速减轻心脏负荷,有效地缓解症状,常和药,管扩张药配伍应用,作用显著,已为治疗力衰竭的基本案。但在环淤症状缓解之后,应间断给药,并及时化验电解质,尤其是钾情况,注意及时补钾,以免发生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还应密切观察压情况,要防止大量利尿导致压过低,以免发生管供不足。

(二)预后

老年性肌病一般病程漫长,可以相对平稳多年。单纯因老年性肌病造成力衰竭并不多见,往往在应激情况下,如甲亢、贫血、感染、手术和过高热时,出现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可反复发作慢性功能不全数年或更长时间。一旦出现严重力衰竭则预后不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吸入

下一篇 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