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

1904年Monckebery首先发现人在自然衰老的过程中会出现退性变,导致钙化动脉瓣狭窄(calcifiedaorticstenosis,CAS)。1910年Dewitsky首次描述了二尖瓣环钙化(mitralannularcalcification,MAC),并认为此钙化为退性变所致,此后病理和临床家系统地观察心脏瓣膜的随龄变化,钙化心脏瓣膜病是一种随年龄而增加的瓣膜老化,退......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Fulkerson和Nair等认为老年钙化性瓣膜病与全身代谢紊乱,特是钙磷代谢紊乱无,也与冠病,类湿或其他心脏性病系不明显,综前文献于该病的发生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钙,异位地沉积于瓣膜或瓣环,Sugihara等用人体模拟的计算机系统测定法结超声检出的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研究测定老年人椎的矿物质代谢对动脉瓣和二尖瓣环钙化的影响,发现二尖瓣环上沉积的钙盐要来自椎钙。

②碳水化物代谢异常,Bloor研究发现老年钙化性瓣膜病在糖尿病及骨炎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改变碳水化物代谢可明显逆转瓣膜钙化的病变程度。

③瓣膜随龄的退性变化,Thompson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人群中,CAS90%以上都是由正常瓣膜退性改变所致,而先天性两瓣畸者在老年人的动脉瓣狭窄中所占比例极小,在65岁的人群中钙化性瓣膜病的发生率仅20%,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则为上述年龄组的3~4倍,并有研究发现瓣膜钙化的程度随着增龄而加重,且多瓣膜受累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因此,前大多数者研究认为,钙化性瓣膜病实际上代表了年龄过程的变化,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的退性病变。

④性因素,有钙化性瓣膜病的老年人50%~60%是女性,尽管也有研究认为,无论动脉钙化还是MAC,没有性差异,但大多数研究显示MAC在女性更为多见,男女比例在1∶2~1∶4,一种可能的解释认为,老年妇女质疏松发病率高于同龄男性,该因素可影响与软组织间钙的分布,而老年女性二尖瓣环周围组织对损伤反应更为敏感,这如同湿性二尖瓣病变,在女性二尖瓣狭窄的发生率高于男性一样。

⑤瓣膜所承受的压力增加,老年钙化性瓣膜病为什么要累及动脉瓣和二尖瓣,原因一直未明,可能与这两个瓣膜承受压力最大,尤其是动脉瓣,瓣膜受力增加和高速的流冲击易造成瓣环的损伤,组织变性,纤维组织增生,中性脂肪浸润原断裂成间隙,有利于钙盐沉积,加速了钙化的过程有,也有者发现增加二尖瓣压力的因素可以加速退性变过程,如特发性肥厚性动脉瓣下狭窄,动脉狭窄,压等可使左室收缩压升高,而二尖瓣压力也相应增高,由于后位于左室流出道,处于与压力力量垂直的位置,因此此处病变更为明显,临床上观察到极为罕见的右瓣膜钙化老年人,常伴有右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更说明瓣膜的钙化与瓣膜所承受的压力有密切系。

(二)发病机

1.心脏瓣膜的随龄变化

心脏的退性变要有3种式,即钙化硬化和黏液性变,在老年退心脏病中最具有临床意义的是CAS和MAC。

从出生到成年,房室瓣房侧的膜及逐渐进性增厚,瓣膜的缘也有轻微增厚,并始出现小结状物,以二尖瓣前最为明显,可能与瓣所承受的压力较大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瓣环和纤维组织脂质含量逐渐增加,一般在30岁,瓣膜中的脂质就始出现,40岁以后镜下钙化就较常见,进入老年期后纤维变致密,染色不一致,平排列消失,细胞核的数量减少,60岁钙质沿动脉始沉积,动脉基底部明显增厚,沿瓣膜成兰伯赘生物(一种不透明的细小乳头状突起),使瓣速度减慢,随着年龄的增长,左瓣膜不断增厚,变硬,活动受限,二尖瓣前还可出现黄色脂质条纹,镜下这些条纹呈现嗜苏丹微粒,并有沫细胞出现,这些改变要集中在瓣膜的纤维体部,并有粥样硬化病变的瓣膜可发生栓,钙质沉积和出

2.解剖特征

退心脏瓣膜钙化要累及左瓣膜,最多见于动脉瓣和二尖瓣瓣环,通常无瓣膜游离缘受累和瓣间粘连,以此可与湿和其他炎症所致的瓣膜钙化相区,右瓣膜的钙化极少见,自1960年以来,仅有十几例三尖瓣环钙化的病例报道,多为并有其他瓣膜钙化的老年人,动脉钙化在临床上更属罕见,仅有过一篇报道尸检检出5例,均系与其他瓣膜钙化并存,且其年龄均显著高于其他瓣膜钙化组(平均年龄81.2岁),推测动脉瓣可能是老年钙化性瓣膜病病程中最后受累,也是受累最轻的一组瓣膜,以下就CAS和MAS的解剖特点作一简述。

CAS:病变要集中表现在瓣膜动脉膜下,钙质一般从动脉面的基底部始,沿动脉环沉积,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向瓣膜游离缘扩展,轻者呈米粒状或针状钙化灶,重者钙化斑块可填塞瓦氏窦,但瓣膜间一般不发生粘连,融和固定(图1),因此,即使瓣膜钙化严重,瓣膜仍可活动,仅速度显著减慢,而跨瓣压差也变化不大,动脉瓣的钙化多为两个或三个瓣同时受累,但病变程度不同,一般无冠瓣和右冠瓣重于左冠瓣,也可向下延伸至纤维三角,但部和膜部室间隔交界处有钙质沉着时,可压迫和累及心脏传导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起各种律失常。

MAC:病变要累及以下部位:

①二尖瓣环;

②二尖瓣后室面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左室膜间,严重时可沿瓣环成C钙化环;

钙化延伸至左房,左室和二尖瓣孔周围,成僵硬的支架,限制后瓣活动,可导致二尖瓣狭窄不全,一般来说,瓣环钙化多重于瓣,而各瓣常可同时受累,后增厚与钙化程度轻于前动脉瓣,病变要累及瓣膜的纤维组织和二尖瓣的基底部,瓣尖和二尖瓣缘常不受累(图2),当钙化累及瓣环的大部分组织时,瓣上和瓣膜组织增厚,变硬,瓣,二尖瓣后房侧移位,随着病变的加重,瓣环固定,不能随室收缩而缩小,进而起左室变,由于一般不起瓣缘间粘连和融,因此瓣一般不发生严重狭窄,仅当瓣缘间的钙化物质明显突向腔时,才可使瓣相对变窄,因此,实际MAC造成的是瓣环狭窄,而不是像湿性瓣膜病导致瓣造成的瓣的狭窄,此外,瓣环纤维组织钙化及粥样硬化可使瓣环失去正常的括约作用,这是发生二尖瓣反流的要原因。

由于房室结,希氏束与二尖瓣纤维支架的解剖系极为密切,因此,二尖瓣环的退性改变可直接累及传导系统,窦房结的解剖位置虽二尖瓣较远,但二尖瓣环的退性变多与传导系统弥漫性硬化并存,且MAC往往可扩展到左房,阻断房或房间束传导阻滞,MAC并病窦综征的发生率高,正反映了整个纤维组织的弥漫性退性变,临床上也发现MAC并传导障碍者明显高于CAS,Nair在有传导严重障碍需安装起搏器的钙化性瓣膜病病人中发现,CAS并发MAC者其永久性起搏器的植入率为33%,而无MAC的CAS病人仅为10%,因此可认为,MAC往往是广泛钙化的一个局部表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要与MAC有

3.组织改变

光镜下可见瓣膜的退性变自基底部始,病变要累及纤维层,随着年龄的增长,瓣膜纤维增生,致密,边缘模糊,排列紊乱及黏液样变性,变性自纤维深层至浅层逐渐扩展,呈花瓣淡染区域,其边缘及部有原及弹力纤维细丝连接并有脂质聚集,细胞核固缩,减少,弹力纤维崩解,瓣膜海绵层与纤维层之间的原弹力纤维分隔不破坏及消失,细小的钙盐颗粒首先沉积于瓣膜基底部纤维黏液样变性及脂质聚集区域,并随黏液样变性及脂质聚集的扩展而扩展,严重时累及整个瓣纤维层,成多灶性,无定钙斑,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薄壁管增生及出炎性细胞浸润,偶有异物样巨细胞,动脉瓣及二尖瓣前的严重钙斑要见于瓣中部及远端,半月瓣小结亦可受累(图3),而二尖瓣后钙化则以瓣环为重(图4)。

电镜下可见瓣膜中细胞成分明显减少,纤维细胞皱缩呈长菱形,核固缩,胞质中见变性的线粒体及空状残余体,细胞外基质中可见基质小,后者钙化并聚集,有者研究实瓣膜中的基质小源于衰老纤维细胞胞质的自吞噬,它们随细胞崩解而释放于基质中,这种具有脂膜结构的基质小就是光镜下的脂质,其中的酸性磷脂与钙具有极强的结力。

4.瓣膜钙化程度分级

据光镜下瓣膜钙化情况可分为5级,0级:镜下未见钙盐沉积,伴或不伴瓣膜纤维结缔组织变性,Ⅰ级:局灶性细小粉尘状钙盐沉积,Ⅱ级:局灶性密集粗大粉尘状钙盐沉积或多灶性粉尘状钙盐沉积,Ⅲ级:弥漫性或多灶性密集粗大粉尘状钙盐沉积,部分融成小状,Ⅳ级:无定钙斑成,也有人据瓣膜僵直与钙化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瓣膜轻度增厚,变硬,局灶性点状钙盐沉积,中度:瓣膜增厚硬化,瓦氏窦有弥漫性斑点状或针状钙盐沉积,瓣环呈多灶性钙化,重度:瓣明显增厚,僵硬变,或瓣间粘连,瓦氏窦状钙盐沉积,瓣环区域钙化灶融成C,或钙化累及周围的组织

5.与其他心脏病并存情况

王竹生观察了52例退性瓣膜病与并存心脏病的情况,表明大多数并存心脏病,且以动脉瓣为,其原因可能是患者长期压升高,动脉瓣承受的机械应力大,纤维断裂成间隙而有利于钙盐沉积以致动脉钙化,冠病检出率又明显高于病,但同时并存两种心脏病的检出率低,高病以动脉右冠瓣和无冠瓣钙化居多,而冠病则以左冠瓣,动脉瓣环,动脉三瓣及动脉并二尖瓣环损害多见,并存心脏病越多,其功能损害越严重。

症状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变进展缓慢,起瓣膜狭窄和(或)不全多不严重,对流动力影响较小,故相当长时间无明显症状,甚至终身呈亚临床型,一般不易起病人和医生的重视,Otto等对123例无动脉瓣狭窄症状的病人进临床,超声动图等检查结果表明,其中发生动脉钙化者占71%,加上老年人常同时并其他部位的退性变或伴有其他疾患,如压,冠粥样硬化管疾病等,可掩盖本来的症状和体征,一旦进入临床期,出现绞痛,晕厥和近似晕厥力衰竭等,往往表明病变已较严重,Bloor认为症状期可持续1~18年不等,而Braunwald则发现,处于该期的病人平均生存期仅为3年,猝死率约为15%。

解放军总医院对超声动图检出的老年钙化性瓣膜病和老年无瓣膜钙化患者各95例进6年随访观察,发现瓣膜钙化组患者的前区杂音,心脏扩大,窦房结病变,传导障碍及房颤,衰,梗死,管病,晕厥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表4)。

老年钙化性瓣膜病与65岁以下中年人的心脏瓣膜病具有许多显著不同点,如表5所示,以下就常见钙化性瓣膜病的临床特征作一简要叙述

CAS:老年重度钙化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的症状呼吸困难力衰竭,而绞痛则是中青年动脉瓣狭窄的常见症状,本病也可产生绞痛,其临床特征与冠病劳力性绞痛相似,两者容易混淆,尤其是两者并存时较难鉴晕厥并不少见,可能与室性律失常,传导阻滞等有,若与二尖瓣环钙化并存,则发生率更高,运动性晕厥发作可能与运动时输出量不能相应提高和不足有,其他症状包括无力心悸,部分患者长期房颤或缓慢性律失常使易于栓,栓子或钙化斑块落可产生体环栓塞症状,不少病人以梗死入院而忽略了钙化性栓子的瓣膜钙化这一基本病变,老年患者还常同时伴有右结肠管病变,而发生消化道出,当室间隔膜部出现广泛钙化时可累及房室结,希氏束及其附近的传导组织,而出现传导功能障碍。

动脉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较常见,但与一般动脉瓣狭窄不同的是其最佳听诊区常在尖部,而不是在底部(Callavardin效应),多向腋下传导,而不向颈部传导,响度多属轻,中度,可呈音乐样,由于瓣膜钙化,弹性消失和固定,常无收缩早期喷射(喀喇)音,Aronow和Roberts等研究指出,老年人动脉瓣狭窄的喷射音缺乏特异性,而且其杂音的强度,最响部位,传导向对区动脉瓣狭窄的严重程度无意义,发生房颤时其律绝对不规则,由于动脉硬化管顺应性降低,其收缩压多无明显降低,甚至升高,但舒张压较低,故压差正常或增宽,与一般动脉瓣狭窄不同,动脉瓣反流性杂音则较少(仅4%),但一旦出现舒张期杂音则表明动脉钙化程度较重。

MAC:老年二尖瓣钙化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当累及二尖瓣环时可致二尖瓣活动受限,而不能像正常瓣膜那样在收缩期缩小,当重度瓣环钙化累及后瓣而影响其活动时,可出现二尖瓣的不全,病情严重时由于量低,病人可有极度疲乏的感觉,活动耐力受限,部分患者也可起瓣狭窄,但程度均较轻,严重狭窄者极罕见,这是由于二尖瓣环上的钙化物一般不流动力改变,但当钙化物较大,明显突向腔时,可致瓣相对变窄,流动力恶化,甚至发生力衰竭,而出现劳力性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Aronow研究发现在老年人的尖部如听到有舒张期杂音,其MAC存在的可能性达90%,且其病变程度显著重于仅有收缩期杂音者。

钙化瓣膜病所致的二尖瓣不全的体征与一般慢性二尖瓣狭窄相似,出现二尖瓣反流时可使左房压力增高,左房扩大而发生房性律失常,国报道MAC发生房颤者有68.2%均有左房扩大,Aronow报道并发房颤者其左房大小正常者仅27.8%,而且伴有二尖瓣反流者易并发细菌性膜炎,甚至可在瓣环周围发生脓肿,当钙化侵及瓣时可发生栓,一般致命性的动脉栓子多来自钙化样块状物,栓子落可致网膜等重要器官栓塞,Nair报道MAC致栓塞的发生率约11%。

本病患者早期多无临床症状,疾病发展的后期症状,如绞痛,衰和晕厥等亦无特异性,这种退性变导致相应的瓣膜狭窄或不全,所造成的杂音可成为进一步检查的线索,但值得注意的是杂音部位与瓣膜病理改变间常无相应系,动脉瓣病变杂音未必在动脉瓣区,常在二尖瓣区听到,多数患者的单瓣膜病变可在多部位听到杂音,而给临床诊断造成困难,但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已使该病的诊断敏感性达70%左右,结电图和X线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并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起的钙化

饮食

1、进食养丰富食物,多食高蛋白、高食物,如猪肝牛奶等。

2、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3、进食水果、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

预防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钙化性瓣膜病是一种要与年龄相的退性病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该病已成为影响老年日常生活并威胁其生命的一种重要心血管疾病,而且该病本身由于使心脏病受累范围广,起的临床并发症复杂,特是可起各种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已起了国心血管病临床工作者的注,但由于至今对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楚,因而在预防措施的研究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本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发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找到延缓心脏退性变,预防和治疗瓣膜钙化的有效措施,使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治疗

(一)治疗

前,尚无有效的法能阻滞本病的进展。其治疗要在于以下几个面:

①对于功能代偿和无临床症状的病人,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一般不必治疗。

②对各种易患因素如压、冠病和糖尿病等进积极治疗,并积极防治各种并症如衰、律失常、感染性膜炎、栓塞等。

③对已发生并发症如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征等应及时安装起搏器,对症状期病人应定期随访,以免发生意外。

④对瓣膜严重钙化有明显流动力障碍的有症状病人,应劝其手术或进其他介入性治疗。

1.科药物治疗

可应用改善钙磷代谢的药物和(或)钙拮抗药,但能否阻滞钙在瓣膜或瓣环的沉着,尚无足够资料明其疗效。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对症处理。发生力衰竭时可应用洋地黄或其他正性力药物、管扩张利尿药物。有绞痛发作时可给予硝酸甘油、钙拮抗药和beta;受体阻滞药。对于缓慢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者,特是有晕厥者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2.瓣膜置换术

前已公认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法。随着手术的改进,死亡率已大大降低(3%~18%)。前世界范围老年人每年接受瓣膜置换术者达73万多人。Agarwa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65岁以上老年人换瓣术存活率已达85%~95%。Roiux对335例换瓣术后的随访观察发现,大于75岁者5年存活率为70.8%,功能由Ⅳ级提高到Ⅱ级者99.6%。对并有严重冠病者如同时进搭桥术,则预后改善更为明显。

(1)手术指征:前多张跨瓣压差6.65kPa(50mmHg),瓣面积0.75cm2为金标准。对MAC而无症状的严重二尖瓣反流患者应进运动耐量的评价。另外,判定左室的收缩功能对于决定是否换瓣术是至重要的。对有症状的轻到中度二尖瓣反流病人也应进流动力监测,客观评定运动状态下病人是否并有动脉压。

(2)影响换瓣术预后的因素:

①年龄:高龄者病死率高。Cormie研究发现70岁者其术后1年病死率是70岁年龄组的2.5倍;

功能:Acar指出术前功能明显减退者,其病死率是正常功能病人的5~20倍;

③冠病:严重冠病变者(冠狭窄70%)其术后病死率较非冠病者增高2.7倍;

④有疾患或糖尿病、周围管疾病者,其预后较差;⑤跨瓣压差:一般来说手术存活率与跨瓣压差呈反向系。阜外医院罗军等报道,围术期瓣膜替换术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输出量综征。严重室性律失常、人工瓣膜炎、部并发症和功能衰竭,而死亡要相因素依次为:保护不满意、心脏阻断时间120min或体外环时间160min、既往有瓣膜手术史、胸比率0.7、术前功能Ⅲ、Ⅳ级和动脉瓣狭窄等。

(3)换瓣术有待解决的问题:

①换瓣术使钙化性瓣膜病的老年人寿命延长,术后的生存期可长达10年以上,但80岁的病人术后生物瓣再发生退性变,是否需要再手术是有待解决的问题。②老年人常并存多种疾病,采用机械瓣膜需终身抗凝,而一些病人往往具有抗凝。总之,如何为老年人选择适的人工瓣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积累验。

3.球囊瓣膜成术(PBAV)

自1986年该法向临床推广应用以治疗老年钙化性瓣膜病获得成功以来,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非手术介入治疗手段。PBAV操作简单、不需胸。安全且费用低,病人易于接受,尤其适于不宜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法国一项对442例(其中1/3的病人80岁)PBAV的老年人观察资料表明,术后瓣面积由平均0.48cm2增加到0.82cm2,其病死率7.6%,随访4个月,功能明显改善者为46%。Muilins用两球囊扩张导管瓣膜扩张,发现效果显然优于单球囊。扩张后狭窄的瓣面积至少可增加50%,流动力各项指标也显著改善,左排出量明显增加,跨瓣压力阶差显著降低,临床症状也显著改善。随访17个月病人情况良好,疗效满意。并有冠疾患者,在做PBAV的同时作PTCA,疗效更为显著。尤其对单支管病变并其他疾病的高危患者,将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治疗措施。其要并发症有出压、栓塞及瓣膜反流,但程度均较轻。Acar对56例78岁老年人PBAV,成功率达93%。并发心包填塞者为1.8%,急性梗死者3.6%,创伤5.3%,总病死率为7.1%。

但是PBAV术后瓣再狭窄是前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Waller认为球囊扩张要是使动脉壁扩张,钙化斑块破裂,术后再狭窄可能是因为过度扩张的动脉壁弹性回缩所致。一些随访结果显示80%左右患者在手术后5~17个月发生瓣再狭窄。由于这种过高的晚期再狭窄率,近年来一些者认为PBAV仅为一种短期缓解症状的姑息疗法。

4.其他

1988年高频超声消融动脉瓣上的钙化斑块首先应用于动物实验。Brace后来将这一法用于治疗5例钙化动脉瓣狭窄,术后跨瓣压差明显降低,瓣面积明显扩大,未见严重动脉瓣反流或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此项技术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法之一。

(二)预后

房颤和衰是本病常见并发症,预后不佳。动脉瓣狭窄一旦发生衰,其输出量降低,左室流出道受阻会更明显,后负荷增加又进一步降低左室功能使衰加重。因此,动脉瓣狭窄者一旦出现衰,临床表现急剧恶化,且猝死率高(5%~34%)。动脉瓣狭窄者出现症状后平均寿命4年。出现晕厥为3年,发生衰仅2年,故有症状者较无症状者预后差。

检查

并发感染性膜炎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1.电图

轻度老年性钙化性瓣膜病电图正常,动脉瓣病变者可有左室肥大图二尖瓣环钙化者除左室肥大外,可有左房增大所致的P波时限延长或出现切迹,V1导联ptf负值增大,由于本病常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故常有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或左前半阻滞图,20%~30%患者可出现房颤或其他律失常。

2.超声动图

Takamoto等将超声与尸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对照分析,发现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约为70%,是前临床诊断本病的要手段,二维超声动图可直接观察瓣膜钙化的部位,态和瓣的运动情况,但难以对瓣狭窄的程度作定量判断,超声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流显像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最近研究发现,以多普勒连续波测定跨瓣压力阶差及瓣面积与用导管所测的结果相性良好(r=0.75,P=0.002),使超声在检出钙化性瓣膜病,判断病变位置和程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大为提高,不仅可对流动力改变进监测,评价瓣膜功能,为临床病情分析,指导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帮助,而且还可为选择手术适应和手术式提供客观依据。

老年动脉钙化特征性改变是瓣膜局部明显异常的增厚,活动度减低,瓣膜启功能障碍,因钙化而使回声明显增强,尤以瓣环和瓣体部明显,若累及室间隔膜部也可有相应回声增强,何军等以瓣膜瓣环钙化大于动脉部回声为诊断标准,而以动脉壁作为超声评价瓣膜钙化参照点,可能是一种直观而实用的法,其他可见一般动脉狭窄和不全的征象。

二尖瓣环钙化时在M型超声动图进前区扫描时,可发现左室后壁前,紧接二尖瓣后瓣之后出现一条异常宽的,反射强烈,与左室后壁平的回声带,提示瓣环的钙化,并可见二尖瓣前活动振幅减小,EF斜率缓慢以及左室扩大等,二维超声检查前区短轴观显示二尖瓣后和左室后壁间有一致密新月回声带,前区长轴观或尖区探查可显示房室交界处的前出现一团异常的强回声带,此回声的运动向与左室后壁运动向一致,且与左房和左室不相连,发生不全时多普勒可显示在左房收缩期液返回所起的湍流,声造影时可见造影在收缩期由左室返回左房。

3.X线和CT检查

普通胸可显示动脉钙化,高曝光技术或断层摄可提高检出率,如在动脉和(或)二尖瓣环处出现斑状,线状或带状钙化阴影,有助于诊断,此外可出现动脉瓣和二尖瓣狭窄不全相应的X线征象,另外,Woodring等报道对于某些超声未能检出的早期老年钙化性瓣膜病,CT可提高检出率,且认为比超声有更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但前尚不是常规的检测法。

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本病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综文献报道提出如下诊断标准:

①年龄在60岁以上;

②超声动图有典型的瓣膜钙化或瓣环钙化,病变要累及瓣环,瓣膜基底部和瓣体,而瓣尖和瓣交界处甚少波及;

③X线检查包括影像增强透视,高压摄心血管造影有瓣膜或瓣环的钙化阴影;

④具有瓣膜功能障碍的临床或其他检查据;

⑤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瓣膜病变,如湿性,梅毒性,乳头功能不全,索断裂以及感染性膜炎等,无先天性结缔组织异常和钙磷代谢异常的疾病或病史。

诊断

本病一般不发生瓣膜的粘连和瓣边缘变,结合病史,体查和生化检查可与其他炎症等原因所致的瓣膜疾病相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老年湿瓣膜病者的瓣体部也有钙化发生,究竟属何种瓣病变,除病理检查外现有的手段往往难以鉴,有可能两者并存。

并发症

临床最常见并发症有栓塞,网膜动脉栓塞及冠状动脉栓塞多见,其次感染性膜炎,房颤和力衰竭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联合瓣膜病变

下一篇 气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