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疾病。本病的特征为左或室或双侧室扩大,并伴有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1.感染动物实验中病毒不仅可以病毒性炎,且可以起类似扩张型肌病的病变,近年来用分子生物技术在本病患者的活检标本中发现有肠道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的RNA,说明本病与病毒性炎......
目录

病因

1.感染

动物实验中病毒不仅可以病毒性炎,且可以起类似扩张型肌病的病变,近年来用分子生物技术在本病患者的活检标本中发现有肠道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的RNA,说明本病与病毒性系密切。

2.基因及自身免疫

过去认为大多数DCM病例是发或特发的,但现在发现家族性的至少占40%~60%。家系分析显示大多数DCM家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线粒体和X连锁遗传。另一面,免疫反应的改变可增高对疾病的易感性,亦可导致自身免疫损伤。

3.细胞免疫

本病患者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减弱机体的防御能力,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减低,由此发生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管和损伤。

临床表现

以中年人居多。起病多缓慢,有时可达10年以上。症状力衰竭为,其中以气短水肿最为常见。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气短,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短,或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常感乏力。

体检见率加速,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有性搏动,浊音界向左扩大,常可听得第三音或第四音,率快时呈奔马律。由于腔扩大,可有相对性二尖瓣或三尖瓣不全所致的收缩期吹样杂音,此种杂音在功能改善后减轻。晚期病例压降低,压小,出现力衰竭时舒张压可轻度升高。交替的出现提示衰竭。搏常较弱。

力衰竭时两可有啰音衰竭时肝大水肿的出现从下肢始,晚期可有胸、腔积液,出现各种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动、窦房阻滞可导致阿-斯综征,成为致死原因之一。此外,尚可有等处的栓塞。

检查

1.X线检查

心脏扩大为突出表现,以室扩大,伴以室扩大,也可有房及房扩大。

2.电图

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常见。广泛ST-T改变,室高电压,左房肥大,由于纤维化可出现病理性Q波,各导联低电压。

3.超声动图

室明显扩大,室流出道扩张,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搏动幅度减弱。

4.同位素检查

同位素灌注显影,要表现有腔扩大,尤其两侧室扩大,显影呈称漫性稀疏。

5.活检

扩张型肌病临床表现及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近年来国展了活检,诊断本病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

诊断

扩张性肌病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即排除其他特异性原因造成的心脏扩大,功能不全,据临床表现及助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1)保持正常休息,必要时使用镇静衰时低盐饮食;

(2)防治律失常和功能不全;

(3)有栓塞史者作抗凝治疗;

(4)有多量胸腔积液者,作胸腔穿刺抽液;

(5)严重患者可考虑人工心脏助装置或心脏移植,可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6)对症、支持治疗;

2.衰治疗

(1)必须十分强调休息及避免劳累,如有心脏扩大、功能减退者更应注意,宜长期休息,以免病情恶化。

(2)有力衰竭者采用药、利尿药和扩管药。由于损坏较广泛,洋地黄类、利尿药有益;在低小球滤过时,氢氯噻嗪可能失效。此时,需用襻利尿药,如呋塞米。扩管药,如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用时须从小始,注意避免压。力衰竭稳定时用β受体阻滞有利于改善预后。

(3)有律失常,尤其有症状者需用律失常药或电法治疗,对快速室性律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有猝死危险者治疗应积极。

(4)对预防栓塞性并发症可用服抗凝药或抗聚集药。

(5)对长期力衰竭,科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心脏移植,术后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免疫抑制,纠正排斥,1年后生存率可达85%以上。

3.用药注意事项

(1)肌病变时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应用量宜较小,并注意毒性反应,或使用非强甙正性力药物;

(2)应用利尿期间必须注意电解质平衡;

(3)使用抑制率的药物或电转复快速型律失常时,应警惕同时存在病窦综征的可能;

(4)对并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征者可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5)在应用律失常药物期间,应定期复查电图;

(6)使用抗凝药期间,应注意出表现,定期复查出凝时间、酶原时间及INR。

4.特殊治疗

扩张型肌病心脏移植治疗可延长生命,心脏移植后,预后大为改观。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鸡胸

下一篇 空气栓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