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泡桐

泡桐 泡桐(拉丁: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中文泡桐条、白桐、笛螺木等,玄参玄参泡桐植物泡桐态为乔木,高达30米,树冠叶片长卵状心脏花序狭长成蒴果或长果皮木质,种子连翅长6-10毫米。期3-4月,果期7-8月。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野生或栽培,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
目录

形态特征

泡桐树冠、伞或近,幼时树皮平滑而具显著皮孔,老时纵裂;通常假二歧分枝对生,常无顶芽;除老外全体均被毛,毛有各种类型,如星状毛、树状毛、多硬毛、粘质腺毛等,有些种类密被星状毛和树状毛,肉眼观察似绒毛,故通称绒毛,某些种在幼时或上密生粘质腺毛或多硬毛。对生,大而有长柄,生长旺盛的新上有时3枚轮生,心脏至长卵状心脏,基部心形全缘波状或3-5浅裂,在幼株中常具锯齿,多毛,无托叶3-5朵(最少1朵,最多8朵)成小聚伞花序,具总花梗或无,但因总苞苞片落而多数小聚伞花序组成大型花序花序的侧长短不一,使花序、金;萼钟或基部渐狭而为倒,被毛;萼齿5,稍不等,后一枚较大;花冠大,紫色白色花冠管基部狭缩,通常在离基部5-6毫米处向前驼或弓处以上突然膨大或逐渐扩大,花冠漏斗状钟管状漏斗部有两条纵褶(仅白泡桐无明显纵褶),面常有深紫色斑点,在纵褶隆起处黄色,檐部二,上2裂,多少向后翻卷,下3裂,伸长;雄蕊4枚,二强,不伸出,丝近基处扭卷,药叉分;花柱上端微弯,约与雄蕊等长,子房二室。蒴果、卵状或长,室裂,2爿裂或不完全4爿裂,果皮较薄或较厚而木质化;种子小而多,有膜质翅,具少量胚乳

生长习性

泡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大,在北能耐-20℃-25℃的低温,泡桐对环境的适应性泡桐较强,一般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土壤中,或在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也均能生长,但忌积水。

泡桐属的物种都是阳性树种,最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壤土或砂砾土,它喜土壤湿润肥沃,以pH 6-8为好,对镁、钙、锶等元素有选择吸收的倾向,因此要多施氮肥,增施镁、钙、磷肥。从中国东北辽宁南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至西北部分地区都能生长,各地都有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泡桐属的物种生长非常迅速,十几年树龄泡桐要比同龄杨树直径大一倍,但生长时间长了,树干会出现中空。繁殖容易,采用分分蘖、播种和嫁接等,尤以前两种法较普遍。

分布范围

共7种,均产我国,除东北北部、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有些地区正在种。白泡桐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各大洲许多国家栽培要用其木材。

繁殖栽培

栽培

泡桐树(5张)泡桐栽培历史悠久,此属植物称,在古书中有泡桐树不少记载,如《尔雅》中称荣桐木,《桐谱》中有白桐和紫桐之称,《本草纲》中称桐、泡桐等。在二千多年前,就记载了中国劳动人民栽培泡桐验,在《齐民要术》、《桐谱》等书中较详细地记述了泡桐态、栽培、材性及加工利用等面的情况。

⑴选择良种。通常所说的泡桐,实际上是泡桐属的总称。该属共有9个种,适宜在南生长的种是白泡桐或以白泡桐为亲本的杂交种。江西省抚州市林业科研究所选育出来的6个泡桐无性系,生长迅速、干通直、下树干高、适应性强,是适宜在长江以南地区推广的优良品系。

⑵埋育苗。育苗地可选向阳、以壤土壤土的圃地,做高15~20厘米的高垄苗床,选用1~2年生苗,以直埋为好,埋以1米×0.8米或1米×1米为宜,施足基肥,在6月~8月生长旺盛期追施速效化肥,促使其快速生长

⑶造林。四旁造林要求挖大、施足基肥,山地造林要求带状梯田整地,松土层厚度为50~70厘米,并施足基肥,以达到造林当年快速生长的。以林为的造林密度为5米×5米,每667平米(1亩)栽26株;林粮并重的造林密度为5米×10米,每667平米栽13株;以粮为的造林密度为4米×30米,每公顷栽6株。

泡桐繁殖容易,采用分分蘖、播种和嫁接等,尤以前两种法较普遍。

种类介绍

泡桐属(共有8种)

序号

中文

拉丁

1

泡桐

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 Steud.

2

泡桐(变种)

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 Steud. var. tsinlingensis (Pai) Gong

3

兰考泡桐

Paulownia elongata S. Y. Hu

4

楸叶泡桐

Paulownia catalpifolia Gong Tong

5

泡桐

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6

台湾泡桐

Paulownia kawakamii Ito

7

泡桐

Paulownia fargesii Franch.

8

泡桐

Paulownia australis Gong Tong

泡桐

PaulowniaaustralisGong Tong 。

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广东

本种介于台湾泡桐和白泡桐之间,和台湾泡桐在于其小聚伞花序有短总花梗较大,花冠管状,长5-7厘米,花萼浅裂,果实长约4厘米,。和白泡桐在于后者花序狭长几成,小聚伞花序的总花梗较长,花冠长8-12厘米,部无明显纵褶,果实或长,长6-10厘米。

泡桐

泡桐(中国植物图鉴)、大果桐(河南)、大泡桐四川),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野生或栽培,在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近年有种,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向西南则分布越高,可达海拔2000米。越南老挝也有。

本种树干直,生长快,适应性较强,适宜于南发展。

楸叶泡桐

分布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通常栽培,太山区有野生。

本种树干直而材质优良,又耐干旱瘠薄的土壤,适宜在北山地丘陵或较干旱冷地区发展,但有些地很少结籽。

本种和兰考泡桐相近,但后者叶形较宽,卵状心脏,长宽几相等或长稍过于宽:花冠漏斗状钟,较宽,端直径4-5厘米;果实卵形。和白泡桐的区在于后者花冠在基部不突然膨大,而逐渐向上扩大,稍稍向前部无明显纵褶;果实较大,长6-10厘米,长或长

兰考泡桐

Paulownia elongataS. Y. Hu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安徽、江苏,多数栽培河南有野生。和揪泡桐相近,区在于后者叶片为长卵状心脏,长几为宽的2倍;花冠细瘦,管状漏斗果实,两者可以区分。

本种一般很少结籽,但它的干较好,树冠稀疏,发晚,生长快,其吸收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不与一般农作物争夺养料,故适于农桐间作,兰考泡桐是北地区进农桐兼作的好树种,在河南等地已普遍推广。

泡桐

Paulownia fargesii Franch。

泡桐,树冠伞状或锥状,成熟心形全缘或微波状面具黄色,长树状毛,毛的“干”部粗壮,分枝较稀少,近无毛,幼上面具无柄的树状毛和腺头毛混生。花序广锥状,侧稀疏粗壮,下部聚伞花序总梗无或极短,上部无总梗,花萼深裂,稍过半不毛,成熟果期萼一般不反折,花梗密生黄色星状毛和软鳞片紫色白色花冠长6—7厘米、基部突然膨大呈钟状,蒴果卵球长3—5厘米,最宽部2—2.5厘米,果皮厚1毫米左右壳质,结实多。

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野生或栽培,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林中及坡地。

台湾泡桐

Paulownia kawakamii Ito。

台湾泡桐,树冠伞状或广卵状心形,成熟面毛为直带关节的单毛,只有单个分叉的毛、星状毛和腺头毛混生,粘手。花序为广锥状,分枝稀疏、粗壮。聚伞花序无总梗。花萼深裂过半,不毛。花冠长3—5厘米,为本属最小者,蒴果卵球,果小长2—2.5厘米,宽2厘米。果壳薄壳质,不足1毫米,结实多。种子,种翅褐色,包括种翅长2.5—3.5毫米,宽2.5毫米,也为该属最小的。

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多数野生,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坡灌丛、疏林及荒地。本种干低矮,不太适宜造林,但因有粘质,不受虫害。

泡桐

分布于辽宁南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地,通常栽培,西部地区有野生。海拔可达1800米。日本,朝鲜,欧洲和北美洲也有栽培

本种在被毛疏密,花冠大小,萼齿尖钝等面常因生境和海拔高低而有变异,生长在海拔较高处,有变小、萼齿期较钝、花冠稍短缩的趋势。

该种较耐干旱与瘠薄,在北冷和干旱地区尤为适宜,但干低矮,生长速度较慢。

泡桐

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 Steud. var. tsinlingensis (Pai) Gong Tong

本变种和毛泡桐要区在于成熟叶片下面无毛或毛极稀疏,基部至浅心脏。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四川北部,栽培或野生,海拔可达1700米。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我国者王文芝等对河南兰考泡桐了深入采样分析,运用泡桐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现了激动素等8种激素,还发现有脂肪酸等多种物质。此外,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对其油进了研究,具体是在色谱和质谱面,发现有蛋白质和氨基酸等人们必不可少的物质,运用色谱和质谱技术发现了大量长链和芳香族物质。

历史上法国人Dode曾将本属分为2组,Sect. I. Imperiales Dode(现应作Sect. Paulownia)和Sect.2.Fortuneana Dode,Bull.Soc.Dendr.France 160.162.1908。胡秀英除赞同上述二组外,另增设一组Sect. Kawakamia S. Y. Hu, Quart. Journ.Taiw.Mus.12: no. 1 & 2.44.1959。鉴于该属种类不多,属下等级从略。泡桐属历史上是泡桐科中仅有的一个属,有6-17种相类似的乔木,都是速生树种,具体种的区分类家意见并不一致。有的分类家将“泡桐科”并到玄参科中。

济价值

该属的物种是济价值大的速生树种,也是优良的绿化造林树泡桐种,有些种又适宜于农桐兼作,材质佳良,用途广泛,发展泡桐生产在国民济中有重要价值。该属的物种为高大乔木,材质优良,轻而韧,具有很强的防潮隔热性能,耐酸耐腐,导音性好,不翘不裂,不被虫蛀,不易,纹理美观,油漆染色良好,易于加工,便于雕刻,在工农业上用途广泛。在工业和国防面,可利用制作、航空模型、车船衬、空运水运设备,还可制作各种乐器、雕刻手工艺品、家具、电线压和优质纸张等;建筑上做梁、檩、门、窗和房间隔等;农业上制作水车、渡槽、抬扛等,泡桐叶可作猪、羊饲料。

在园林上,良好的绿化和道树种。但泡桐不太耐,一般只分布在海河流域南部和黄河流域,是黄河故道上防风固沙的最好树种。

药用价值

药用上,古时对药用也有记载,如《本草纲》(1578年)记述:“桐叶……恶蚀疮著阴,皮,杀三虫。傅猪疮,消肿生发。”医上发现泡桐、木材有消炎、止咳、利尿、降压等功效。 泡桐栽培历史悠久,此属植物称,在古书中有不少记载,如《尔雅》中称荣桐木,《桐谱》中有白桐和紫桐之称,《本草纲》中称桐、泡桐等。在二千多年前,就记载了中国劳动人民栽培泡桐验,在《齐民要术》、《桐谱》等书中较详细地记述了泡桐态、栽培、材性及加工利用等面的情况。

植物文化

泡桐泡桐属的拉丁来源于俄国沙皇保尔一世的女儿,荷兰王后安娜·保沃罗夫娜(1795年–1865年)。

泡桐属的树种都是原产于中国的,很早就被种到越南日本、和亚洲各地。现已分布到全世界。树大,有15-40厘米;春季型类似毛地黄,因此英语有时称其为毛地黄树(foxglove tree)。

泡桐属的紫泡桐当初是因为其树美观进美国的,但由于其生长迅速,它的树荫阻止其他植物生长,树干容易招致美洲虫害,在美国东南部已被列为入侵有害物种。

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一般用比较坚硬的木材制作家具,不习惯使用泡桐木。日本人还将中国人对梧桐的传说附会到泡桐身上,认为泡桐来凤凰。虽然两种树属于不同的科,但有相似的地,尤其是汉称都有“桐”

化学成分

泡桐叶

泡桐花放,当残败之后,就逐渐变得繁盛起来。泡桐茂,叶片的数量巨大,也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将其焚烧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泡桐叶中不但粗脂肪、粗蛋白质的成分较高,而且还有含量较多的、锰、锌等成分,对于喂养牲畜来说是再适不过的了,因为其不仅可以提升牲畜的抵抗能力,而且还有助于牲畜的发育。其中还含有杨芹素、山楂酸等许多物质,糖和多酚等也在其中。医疗面的价值可以体现在治疗疔疮创伤等。不同种类的泡桐及同种泡桐的不同时期的泡桐叶中化物含量各不相同。

泡桐花

泡桐花中含有丰富的油成分,还含有三萜、倍半萜、黄酮类、β-谷甾醇、环烯醚萜苷、苯丙素苷、木脂素苷等多种化成分,具有疏风热、清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之功能,毛泡桐花在药理上上呼吸道感染气管肺炎急性扁体炎、腮腺炎、疖肿等病症,其油对治疗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药效。黄酮类物质被实存在于毛泡桐花中,而黄酮是一种优质的抗氧化,具有保健功能。能抗衰老,对治疗管疾病也有一定的功效,并且对于现在人类普遍存在的“三高”问题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还具备抗癌、抗炎等功效。泡桐花养成分含量中,粗蛋白的含量为10.8%~14.8%,粗脂肪的含量为3.5%~6.4%,粗纤维素的含量为11.3%~13.6%,灰分的含量为5.4%~6.1%。蛋白质中氨基酸组分齐全,微量元素也比较丰富,钙磷含量分为0.55%~0.72%和0.21%~0.2%,钙磷含量尤其是钙的含量比玉米小麦都高。由此可见,用泡桐花作为饲料可以弥补常规饲料钙不足的缺陷

泡桐

杨燕子等通过实验测定了丁香苷在泡桐皮中的含量,另外,司传颂等也通过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实验明了毛泡桐含有对香豆酸、咖啡酸、毛蕊糖苷、异毛蕊糖苷和肉苁蓉甙等化成分。有专家发现其皮对于痔疮淋病丹毒肉损伤等有一定的疗效。

泡桐果

有医研究表明,泡桐对抗菌和治疗哮喘有一定的疗效。这是因为泡桐果中含有苯丙素和香叶基黄酮等成分。另外,泡桐果中还含有桐酸、脂肪油、黄酮类、生物碱等成分,其药理上有止咳、平喘、祛、抗菌等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