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病同治
概念
机理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中医看病,经常是望、闻、问、切,又是“号脉”又是看舌苔等等,这是在了解病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然后中医大夫才能根据病人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而分析出疾病的性质和病因,比如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病位是在表还是在里、是在上还是在下等等。中医把分析出的疾病性质和病因、病位,称为疾病的“证候”;把归纳疾病证候的过程称为“辨证”——辨别证候。中医在“辨证”时明确了疾病的性质和病因、病位,按照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表者散之、入里者清之等原则,确定治疗方案。
世间疾病千变万化,人的体质也是千差万别,同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病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相反,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病人身上,有时又可能出现相同或相似的症状,这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以至于人们很难对许多疾病有透彻的认识。中医概括疾病证候的方法,可以使医生快速、准确地把握各种疾病的本质,使治疗走向正确的方向。
中医“对症下药”不单对病名既然中医是遵循辨证的结论来确定治疗方案,那么中药就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疾病,而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证候来组方的。所以在中药说明书里,功用、主治介绍的主要都是疾病的证候特点,而没有疾病的病名。就拿“玉屏风颗粒”来说,它的功用是益气固表、散风止痒。凡属卫气不充,腠理不密导致的疾病,不论是表虚受风引起的荨麻疹,还是腠理不固导致的自汗、多汗,许多疾病都可适用,这叫作“异病同治”。相反,同样是荨麻疹,如果不属卫气不充,腠理不密,这种中药就不适用,中医把同一种病,但由于证候不同而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的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由于普通患者不了解中医的辨证和疾病的证候特点,只知道根据病名对照药品的说明书来选择用药,难免产生误解。倒是有些人患了感冒、咳嗽等,不去看中医,自己照说明书选购中药来吃,这种习惯实在需要改改了。因为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的道理,感冒还分风寒、风热、暑湿,咳嗽也有风寒、风热、风燥之差异。选择中药不可“按病索药”,应该按照中医治病的方法“对症下药”。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异病同治学术获奖证书生的。“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 治疗 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顽固性膈肌痉挛三病虽表现各不相同,但其总病机不外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可按“异病同治”原则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灵活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病机相同,即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也就是说,异病可以同治主要是因为不同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时,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自从事中医工作以来,跟随家父邵经明教授,始终牢记辨证论治的思想,处方用穴总离不开辨证论治,临床上从不拘泥于某一方只能治某种病,而是着眼于“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条件
科学认定
异病就是病症怪异、奇特和伴带有神秘的病症。但是不可可以把所有病症出现的怪异现象定位与异病。牙疼、叉疼可以采取异病同治更不可以把一病同治与异病同治混淆视听,不可以合法身份或权威性发言。奇迹每天都在发生,不一定要每次都要亲自眼见,才是事实。王法虽有制约,但它也无法制约奇迹发生。
异病同治条件
异、实综合症,异、虚综合症,虚、实综合症,异、虚、实综合症。具体以患则者的实际病情,采取实际有效的综合(中、西以及其他医种)治疗。
异病同治
实则是一病多治冠以异病同治实际就是把病情严重化,异病(癔病)本意:病情奇特,病症表现怪异,康属于异病(癔病)表现。看一下他们的异病同治吧。实事求是,不要冠一个炫耀的光环,让人崇拜。集思广益,不以大压小,取长补短,各思其责。众所周知水克火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虽然现在的科技发达,交通工具日益更新,但是,他还是有不足的地方,这就是利弊共存的事实。
案例
孙素英、女、66岁、黑山县东边、 2004年5月10日
皮肤发痒有二年时间。
二年前前胸后背发痒,搔抓后有扁包。留有有小疙瘩。发热、晚间重白天好。
有时心慌,上午眼睑沉,好热出汗。腰疼有四年。活动后疼。阴道有黄带,有两个月。膝关节肿疼。舌质淡黄苔,脉细数。
治宜:祛湿清热调卫。
白藓皮20克、白棘莉15克、猪苓15克、地肤子15克、双花15克、白芷10克、生地10克、黄柏30克、丹皮10克、紫草10克、蝉蜕10克、栀子15克、秦归10克、丹参15克、双花丁50克、苍术15克、苦参30克、甘草10克
三副水煎服
苦参50克、艾叶50克、蜂房30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槿皮30克、川椒20克、明矾20克
三副水煎洗
二诊:2004年5月16日
皮肤基本不痒、心慌、腰疼、膝关节肿痛缓解。黄带消失。不发热。舌质淡白薄苔、脉细、证属:湿热解、卫气和
守方、巩固治疗。
白藓皮20克、白棘莉15克、猪苓15克、地肤子15克、双花15克、白芷10克、生地10克、黄柏30克、丹皮10克、紫草10克、蝉蜕10克、栀子15克、秦归10克、丹参15克、双花丁50克、苍术15克、苦参30克、甘草10克
三副水煎服
苦参50克、艾叶50克、蜂房30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槿皮30克、川椒20克、明矾20克
三副水煎洗
药后、后背发痒,搔抓后有扁包。心慌,眼睑沉,好热出汗。腰疼。阴道有黄带,膝关节肿疼的症状缓解。
黄带以宫颈炎、阴道炎为多见。多以湿热毒邪立论,因湿热毒邪下注带脉,带脉失约束之力,损伤冲任之脉而成。
搔抓后皮肤出现条索状红色风团,是人工性荨麻疹。属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瘙痒,本病的发生可能因患者体内肥大细胞颗粒脱落,引起组织胺的释放,诱发皮肤风团发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