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湿心脏瓣膜病是急性湿热侵犯心脏后所遗留的慢性心脏病变,前在我国仍相当多见。湿心脏瓣膜病以二尖瓣最为常见,其次为动脉瓣,三尖瓣很少见,动脉瓣则更为罕见。慢性湿心脏病可累及数个瓣膜。疾病称:湿二尖瓣狭窄(湿心脏瓣膜病)所属部位:胸部就诊科室:胸外科外科症状体征:律失常|力衰竭|休克|紫绀|咳嗽|咯血|呼吸异常|水肿|心悸湿心脏瓣膜病是急性湿热侵犯心脏后......
目录

名称

疾病称:湿二尖瓣狭窄(湿心脏瓣膜病)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胸外科外科

症状体征:律失常|力衰竭|休克|紫绀|咳嗽|咯血|呼吸异常|水肿|心悸

概述

湿心脏瓣膜病是急性湿热侵犯心脏后所遗留的慢性心脏病变,前在我国仍相当多见。湿心脏瓣膜病以二尖瓣最为常见,其次为动脉瓣,三尖瓣很少见,动脉瓣则更为罕见。慢性湿心脏病可累及数个瓣膜。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单独二尖瓣病变,约占70%,次之为二尖瓣动脉瓣病变约占25%,单独动脉瓣病变约占2~3%,三尖瓣或动脉瓣病变则多与二尖瓣或动脉瓣病变并存在。

病因

湿心脏瓣膜病是急性湿热侵犯心脏后所遗留的慢性心脏病变,湿热变态反应性疾病。常侵犯心脏起全炎,累及心包膜。湿热反复发作造成的损害最严重者是膜,特是二尖瓣的组织。长期反复湿炎变以及液湍流产生的机械性损伤和积聚产生的二尖瓣病变要有瓣膜交界融,瓣纤维化增厚,索及/或乳头纤维化缩短、融和瓣钙化。二尖瓣瓣交界融首先发生在前外交界和后交界,再逐步向瓣中央部分延伸。轻度狭窄瓣直径在1.3cm左右,中度狭窄在0.8~1.2cm,重度狭窄在0.8cm以下。交界融范围逾长则瓣狭窄逾严重。

病理改变

随着病程发展,湿小体纤维化变成疤痕组织湿性病程发展较为缓慢,一般持续4~6个月,但常反复发作,致使组织损害逐渐加重。湿热常侵犯心脏起全炎,累及心包膜。湿热反复发作造成的损害最严重者是膜,特是二尖瓣的组织。长期反复湿炎变以及液湍流产生的机械性损伤和积聚产生的二尖瓣病变要有瓣膜交界融,瓣纤维化增厚,索及/或乳头纤维化缩短、融和瓣钙化。上述病变过程一般历时10~30年,但交界融和瓣纤维化有时仅需2~3年。

二尖瓣瓣交界融首先发生在前外交界和后交界,再逐步向瓣中央部分延伸。轻度狭窄瓣直径在1.3cm左右,中度狭窄在0.8~1.2cm,重度狭窄在0.8cm以下。交界融范围逾长则瓣狭窄逾严重。轻度狭窄病例,瓣虽因交界融而狭小但瓣活动度尚好,瓣膜呈隔膜样。重度狭窄病人二尖瓣瓣径仅有数毫米,前瓣和后瓣均有纤维化增厚、缩短甚或钙质沉积。

后瓣病变往往比前瓣更为严重。后瓣活动度丧失,前瓣尚保留一定的活动度。索、乳头亦有增厚、粘连、缩短等病变时,瓣即被牵拉入室,活动受限制,二尖瓣呈漏斗状。除瓣狭窄外常伴有不全。二尖瓣狭窄病例房常扩大肥厚,液滞留在,可在栓。房颤动的病例成更为多见。

由于液回流受阻,组织长期淤,可发生间质性水肿纤维化。可有许多吞噬含黄素的巨噬细胞(力衰竭细胞)。

成年人二尖瓣瓣张时面积约为4~6cm2,瓣长度约3.5cm,可容2~3指。当交界融,瓣缩小到50%以上亦即瓣面积小于2.5~3.0cm2时,二尖瓣瓣流入室即始遇到障碍。瓣小于2~2.5cm2时,房压力即始升高至2~2.7kPa(15~20mmHg),容量增多即始呈现劳累后气急。瓣进一步狭小到1.5cm2以下,房压力可升高到3.3~4kPa(25~30mmHg),毛细管漏出液即始进入底部可出现湿罗音。随着房压力升高,房逐渐肥厚,往往呈现房颤动。

如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致室率增快,则病人可突然呈现气急端坐呼吸以至于急性水肿。同时由于量减少,体压相应降低,病人感到头晕、乏力、易倦。

伴有房颤动的二尖瓣狭窄病人由於液滞留在,可在栓,落则可致体环栓塞。长时期房和环压力升高,动脉起初处于痉挛状态,继而管壁增厚,管腔窄小致梗阻性管病变,同时毛细管膜与膜界面增厚,漏出液进入致的水肿反而少见。长期重度二尖瓣狭窄病例,动脉压力逐渐升高严重者可达12~16kPa(90~120mmHg)。慢性高压促使室肥厚,终于出现衰竭,呈现颈静怒张、肿大和下肢水肿等征象。右侧房室环扩大则可致功能性三尖瓣不全。

临床表现

二尖瓣狭窄病例就医时年龄大多在30岁左右。随着二尖瓣病变逐步加重,室功能也受到损害,起病后10~15年功能往往降到3~4级。科治疗虽可缓解力衰竭症状,但不能解除二尖瓣和管梗阻性病变,未手术治疗的病人多数在50岁左右死于动脉高压、力衰竭、房颤动、体环栓塞或感染性膜炎。

湿二尖瓣狭窄病例中约仅50%有湿热或游走性多关节炎病史。一般呈现二尖瓣狭窄症状的时间至少湿热已有10年以上,多数病例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上。二尖瓣狭窄的临床症状进展缓慢。初期症状为瓣狭窄致的呼吸困难。起初在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气急,继而中等度和轻度劳动后也出现气急。在体力劳动、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或房颤动时出现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水肿咳嗽也是常见的症状,劳动后,夜眠时和发作气管炎时更常发生,液呈白色粘液。有的病例呈现类似哮喘的发作,心悸、阵发性房颤动、乏力、易倦、头昏症状。病人可有反复咯血,出的数量多少不等。气管粘膜出液中带丝,急性水肿红色沫状粘液,张的气管破裂出则可发生大量咯血。晚期病例可呈现肿大、腹水、皮下水肿衰竭症状。少数病人临床上首先呈现的症状为体环栓塞。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早期病例胸部后前位X线可无见异常征象。瓣明显狭窄者则房扩大,在影右侧可见到左房重叠的浓密双重阴影,影增大,左室及动脉扩大,动脉弓缩小,动脉锥突出,动脉分支增宽,门阴影加深。室及动脉球之间的正常凹陷消失,影左缘平直。长期病例野可见到含黄素沉积的在斑点状阴影,也可在野下部见到因长期淋巴郁积呈现的密度增高的细短的水平横线(KerleyB线)。食管钡餐侧位或斜位X线检查可显示扩大的房压迫食管产生的切迹并使食管移向后,扩大的房也可将左气管抬高,两侧气管成的角度增大,单纯二尖瓣狭窄病例室不应扩大,如室扩大则应高度怀疑伴有二尖瓣不全。

电图检查:轻度二尖瓣狭窄病例电图可无异常征象。房肥大者在电图上呈现P波增宽且有切迹及在右胸导联出现增大的双相P波。动脉高压病例呈现电轴右偏和右室肥大和劳损的征象。病程长的病例常有房颤动。

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二尖瓣狭窄病例不需常规作导管检查,但对多瓣膜病变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判明其它瓣膜有无病变及其轻重程度。右导管检查可测室、动脉管压力,环阻力,指数及计算瓣面积。二尖瓣狭窄病例室、动脉管压力均升高,环阻力增大,指数降低。左导管检查可测定房压力,二尖瓣跨瓣压差。二尖瓣狭窄病例二尖瓣跨瓣压差超过0.7kPa(5mmHg)。早期二尖瓣狭窄病例静息时压差可能正常仅0.3~0.4kPa(2~3mmHg),运动后即可迅速增大到1.3kPa(10mmHg)以上。选择性室造影可判有无二尖瓣不全和判定室收缩功能。进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动脉不全。

超声动图检查:M型超声动图显示房、室增大,二尖瓣前瓣线舒张期E峰后缓慢下降,BE波下降速度减慢,呈现城墙垛样图像。由于瓣膜交界融,前瓣与后瓣呈同向运动。切面超声动图可显示瓣膜增厚,活动度受限制,态不规则,瓣狭小,有时尚可显示瓣下索增粗粘连。超声动图尚可检查左有无栓,应用食管探头检查左栓,诊断更为可靠。

鉴别诊断

诊断二尖瓣狭窄一般没有困难。临床表现及心脏体征与湿二尖瓣狭窄极为相似的是房粘液房粘液病例的心脏杂音可能随体位变动而改变响度或消失。超声动图可显示的云团状回声反射在舒张期进入二尖瓣瓣室,收缩期时回纳入,对明确诊断极有价值。考虑作外科手术治疗的二尖瓣狭窄病例,尚需查清是否伴有二尖瓣不全及其它瓣膜是否也有病变以及病变的轻重程度。40岁以上的病例宜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了解冠状动脉有无梗阻性病变。

并发症

随着二尖瓣病变逐步加重,室功能也受到损害,科治疗虽可缓解力衰竭症状,但不能解除二尖瓣和管梗阻性病变,未手术治疗的病人多数在50岁左右死于动脉高压、力衰竭、房颤动、体环栓塞或感染性膜炎。

湿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以下四个:

1、房颤动 房颤动是二尖瓣式分离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2、力衰竭 手术后急性力衰竭的发生率在6.8%,后果严重,占到手术死亡原因的首位,应予特重视。

3、压是指收缩压在90mmHg以下,需用药物治疗的一种情况,其发生率为5.2%。

4、栓塞。

5、心包征:过去称之为二尖瓣分离术后综征。临床表现为术后7~14天出现高热,可伴有胸闷胸痛前区可听到心包摩擦音。这可能是心包对积的一种过敏反应。服用激素可于数天消退。自从重视心包流和术后常规服用激素以来很少发生此种并发症。

治疗措施 

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治疗法是施外科手术,扩大狭窄的瓣,解除或减轻流从房进入室的机械性梗阻,改善心脏环的流动力,或切除损坏严重的二尖瓣,替换以人工二尖瓣。但手术未能消除湿感染病因,大多数病人术后房颤动也未能消失。

手术适应二尖瓣狭窄病人临床上呈现症状者均应考虑施外科手术治疗。功能I级的病人可先预防湿热发作,适当限制体力活动,日常生活注意卫生习惯而暂缓手术。功能Ⅱ~Ⅲ级的病人宜施手术治疗且疗效良好。功能Ⅳ级病人手术危险性虽较大,但卧床休息和科治疗,控制力衰竭,病情改善后即宜施手术治疗。动脉高压病例仍可考虑施手术治疗。体环周围栓塞在取除动脉栓后即应施手术治疗。管栓塞则需等待数周,病情稳定后施手术。

湿热复发和细菌性膜炎宜延缓外科治疗。急性水肿和大量咯血科治疗未能控制者应考虑急症手术。二尖瓣狭窄的孕妇宜在妊娠早期施手术治疗,以免妊娠后期容量增多时加重心脏负担。伴有轻度功能性三尖瓣不全者宜施二尖瓣扩张分离术,术后三尖瓣不全一般可自改善或消失。功能性三尖瓣不全程度重或有三尖瓣器质性病变者则需在解除二尖瓣狭窄同时作三尖瓣整复术。

手术法的选择:式二尖瓣扩张分离术:用二尖瓣扩张器分离瓣膜粘连,扩大瓣,操作比较简单,疗效较好,前国大多数二尖瓣狭窄病例仍应用这种手术法。式手术适用于单纯二尖瓣狭窄,瓣膜病变属隔膜型,瓣增厚不明显,活动度较好的病例。怀疑栓者宜采用右前胸切房间沟于插入手指及扩张器。式二尖瓣扩张分离术亦适于并有轻度功能性三尖瓣不全、三尖瓣病变无需处理的病例。

直视二尖瓣交界切术:适用于各型二尖瓣狭窄病例。由于可以准确地切的瓣膜交界,分离瓣下索及乳头粘连,取除钙质和栓,疗效最为满意。但前在我国由于医疗条件限制,直视手术大多应用于栓、二尖瓣再狭窄、高度怀疑伴有二尖瓣不全可能需施瓣膜替换术的病例,以及并有重度功能性三尖瓣不全或器质性三尖瓣病变需同期纠治的病例。

人工瓣膜替换术:适用于瓣膜严重损坏和伴有中等度以上二尖瓣不全的病例。并有重度三尖瓣不全的病例则需同时施三尖瓣整复术或替换术。

二尖瓣瓣膜替换术:二尖瓣狭窄瓣膜组织高度钙化,瓣活动度丧失或二尖瓣狭窄并有重度不全,交界分离术不可能改善瓣膜功能的病例,则需切除病变的二尖瓣瓣膜,用人工机械瓣或生物瓣替换二尖瓣。人工瓣膜进入临床应用已有30年的历史,虽然不断改进,但至今尚未完善。机械瓣膜栓栓塞饼发率高,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生物瓣膜的耐用性又尚欠满意。当前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死亡率也高于式或直视二尖瓣交界分离术,因此选用瓣膜替换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适应必须严格掌握。有二尖瓣瓣膜替换术的操作、瓣膜的选择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治疗效果:式二尖瓣交界扩张分离术的手术死亡率约为2%,术后远期疗效与瓣膜病变轻重程度、功能等级、瓣扩大程度、是否原已并有或手术二尖瓣不全和术后有无湿热活动致二尖瓣再狭窄等因素有。术后早期约80%的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功能改善到I~Ⅱ级。但10~15年后约30~50%的病例症状又复呈现或逐渐加重。分离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为10~30%,成再狭窄的原因要是瓣膜交界粘连分离不足和术后频发湿热活动。术后栓栓塞并发率约近10%。术后10年死亡率为30~40%。

直视二尖瓣狭窄分离术的手术死亡率在2%以下,与式二尖瓣扩张分离术相近似。由于瓣膜病变和瓣下病变均能得到妥善纠治,术后90%的病人心脏功能可改善到I~Ⅱ级。栓栓塞并发率低,约为0.3%/年。仅6%病例因再狭窄需再次手术。术后5年80%的病人无并发症,术后10年约66%的病人无并发症。晚期死亡率为2.5%。术后10年80~90%的病例仍生存。

湿二尖瓣狭窄病例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死亡率约为7~10%。术后10年生存率为60~70%。应用机械瓣膜者术后10年无饼发症者仅20~30%。应用生物瓣膜的病例术后5年随诊70%的病人无并发症,但生物瓣膜的耐久性尚存在问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以毒攻毒

下一篇 泡花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