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肺动脉口狭窄

动脉狭窄指室漏斗部、动脉瓣或动脉总干及其分支等处的狭窄,它可单独存在或作为其他、脏畸的组成部分如法乐四联症等。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左右,动脉狭窄以动脉瓣狭窄最为常见,约占90%,其次为漏斗部狭窄,动脉干及其分支狭窄则很少见。本病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但也可能存在继发性的动脉狭窄则是由于其它疾病所起如胎儿感染也可以起本病本......
目录

概述

本病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但也可能存在继发性的动脉狭窄则是由于其它疾病所起如胎儿感染也可以起本病本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如下:

病因

各类动脉狭窄其胚胎发育障碍,原因不一在胚胎发育第6周动脉始分隔成为动脉动脉。在动脉成三个瓣膜的原始结并向腔生长继而吸收变薄成三个动脉瓣如瓣膜在成长过程发生障碍三个瓣交界融成为一个状突起的嘴状,即动脉瓣狭窄。在动脉发育的同时球的锥部被吸收成为室流出道(即漏斗部)如发育障碍成流出道环状肉肥厚或肥大束横跨室壁与间隔间即室流出道漏斗型狭窄另外胚胎发育过程中第6对动脉发育成为左右动脉其远端与动脉相连接近端与动脉干相连如发育障碍即动脉分支或动脉干狭窄。

病理改变

动脉瓣狭窄:三个瓣交界融状增厚的隔膜突向腔瓣孔呈嘴状可位于中或偏向一侧小者瓣孔仅2~3mm一般瓣孔在5~12mm左右瓣交界融处常留有一个略隆起的跡大多数病例三个瓣互相融少数为双瓣瓣缘常增厚有状小结偶可钙化动脉瓣环,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室因流梗阻而肥大可产生继发性室流出道肥肉肥厚性狭窄和右室扩大而三尖瓣不全。

动脉总干可呈现狭窄后梭扩大常可延伸至左动脉动脉总干明显大于动脉

漏斗部狭窄

呈现两个类型:第一类为隔膜型狭窄在锥部下室流出道成一个室上嵴坏蛋壁束间的纤维肉隔膜把室分隔成为大小不一的两个腔其上壁薄稍为膨大的漏斗部称为第三室下肉肥厚的室二者间隔膜中有一个狭窄的孔道大小约在3~15mm之间这类隔膜型狭窄常与动脉瓣膜狭窄同时共存称为混型狭窄第二类为管道型狭窄要表现为室流出道壁层弥漫性肉肥厚成一个较长的狭窄腔通道这类型狭窄常伴有动脉瓣环和动脉总干发育不良故无动脉狭窄后扩大。

生理改变

不论那种类型的动脉狭窄均使室排受阻室腔压力增高增高幅度与动脉狭窄程度成正比动脉压力则保持正常或稍有下降,因而右室腔与动脉存在跨瓣压力阶差其压力阶差随着动脉狭窄程度而增大如跨瓣压力阶差在5.3kPa(40mmHg),以下属于轻度动脉狭窄则对右影响不大当跨瓣压力阶差在5.34~13.33kPa(40~100mmHg)。之间属于中等度动脉狭窄时右室排始受到影响尤其运动时右量降低当跨瓣压阶差大于13.33kPa(100mmHg)以上则右室排明显受阻甚至在静息时室排量亦见减少右室负荷明显增加长而久之将促使右室肥大以致右室劳损室腔扩大导致三尖瓣环扩大产生三尖瓣相对性不全,继而房压力增高房肥大当房压力高于房压力时在伴有房间隔窝未时即可液从房分流入房,在临床上出现中央性紫绀长期室负荷增加最终可导致衰竭出现颈静怒张肿大腹水和下肢浮肿等症状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

本病男女之比约为3∶2发病年龄大多在10~20岁之间症状动脉狭窄密切相轻度动脉狭窄病人一般无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症状逐渐显现,要表现为劳动耐力差乏力和劳累后心悸气急症状重度狭窄者可有头晕昏厥发作晚期,病例出现颈静怒张肝脏肿大和下肢浮肿等衰竭的症状如并存房间隔缺损窝未可见或末梢指()端紫绀杵状指()。

体征

多数病人发育良好要体征是在胸骨左缘第2肋骨处可听到Ⅲ~Ⅳ级响亮粗糙的喷射性吹收缩期杂音向左颈部或左锁骨下区传导杂音最响亮处可触及收缩期震颤杂音强度,因狭窄程度流流速流量和胸壁厚度而异动脉瓣区第2音常减弱分裂漏斗部狭窄的病人杂音与震颤部位一般在左第3或第4肋间处强度较轻动脉瓣区第2音可能不减轻有时甚至呈现分裂。

重度动脉狭窄病人因室肥厚可见胸骨左缘向前隆起在前区可扪及抬兴趣样冲动感三尖瓣区因三尖瓣相对性不全在该处可听到吹收缩期杂音流,出现右向左分流时病人的及四肢指()端可出现紫绀杵状指()。

鉴别诊断

(一)房间隔缺损轻度动脉狭窄的体征电图表现与房间隔缺损颇有相似之处

(二)室间隔缺损漏斗部狭窄的体征与室间隔缺损甚为相似要注意鉴(参见本章第三"室间隔缺损")

(三)先天性原发性动脉扩张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电图变化与轻型的动脉瓣狭窄甚相类似鉴诊断有一定困难右导管检查未能发现室与动脉收缩期压力阶差或其它压力异常同时又无分流而X线示动脉总干弧扩张则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四)法乐四联症重度动脉狭窄伴有房间隔缺损,而有右至左分流出现紫绀的病人(法乐三联症)需与法乐四联症相鉴

检查

一、X线检查

轻度动脉狭窄胸部X线可无异常表现,中、重度狭窄病例则显示影轻度或中度扩大,以右室和右房肥大为尖因右室肥大呈球向上抬起。动脉瓣狭窄病例扩大的动脉段呈隆状向外突出,而漏斗部狭窄病人该段则呈平坦甚至凹陷,管阴影减少,管细小,尤以野外围1/3区域为甚,故野清晰。

二、电图检查

电图改变视狭窄程度而异轻度动脉狭窄病人电图在正常范围,中度狭窄以上则示电轴右偏、右室肥大、劳损和T被倒置等改变,重度狭窄病例可出现房肥大的高而尖的P波。一部分病例显示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三、超声动图检查

动脉瓣狭窄病例超声动图检查可显示瓣放受限制,瓣突起瓣狭小,并可查明右室流出道肉肥厚和室和房扩大的程度。   

据临床体征、X线及超声动图检查,一般的动脉狭窄不难作出初步诊断,但对某些病例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或鉴诊断的需要,了解狭窄程度和伴发的心脏,有助于正确的手术选择,有必要作右导管或右室造影检查。

四、右导管和选择性右室造影检查

正常室收缩压为2.0~4.0kPa(15~30mmHg)舒张压为0~0.7kPa(0~5mmHg),动脉收缩压与室收缩压相一致,如室收缩压高于4.0kPa(30mmHg),且右室与动脉收缩压阶差超过1.3kPa(10mmHg)即提示为能存在动脉狭窄,跨瓣压力阶差的大小可反映动脉狭窄的程度,如跨瓣压力阶差在5.3kPa(40mmHg)以下为轻度狭窄,动脉瓣孔约在1.5~2.0cm左右;如压力阶差为5.3~13.3kPa(40~100mmHg)为中度狭窄,瓣孔约在1.0~1.5cm;压力阶差在13.3kPa(100mmHg)以上为重度狭窄,估计瓣孔为0.5~1.0cm。右导管动脉拉出至室过程中,进连续记录压力,据压力线图变化和有无出现第三种类型线可判断动脉狭窄系单纯动脉瓣狭窄或漏斗部狭窄或二者兼有的混型狭窄。

选择性室造影不必作为常规检查,但对某些疑难病例为明确诊断和鉴诊断需要,了解狭窄部位和程度,可结导管检查右室造影术。于注入造影,在动脉瓣部位造影排出受阻,瓣膜融状突入动脉,造影狭小的瓣喷射入动脉后呈扇状,漏斗部狭窄则可在室流出道呈现狭长的造影影象。

治疗方法

动脉瓣狭窄过去一般都在中度低温下(30~32℃)施直观视膜交界切术,低温法简便,对体生理功能的紊乱较少,术后恢复顺利,但由于低温仅能提供安全安全环阻断时限6~8分钟,操作必须仓促完成,且无充裕时间对探查和纠治。近年来体外环日臻完善,保护和手术技巧的进展使直视手术更为安全,因而动脉狭窄手术一般均采用体外环下直视纠治术。

温下动脉瓣直视切

  仅适于单纯性动脉瓣狭窄,且病情较轻而无继发性漏斗部狭窄和其他伴发

  气管插管麻醉后,将病人水中体表降温,待鼻咽温度降至35℃时出水,擦干身体,体温将继续下降至32~30℃。

  病人取仰卧位,胸骨正中切纵向锯胸骨,切心包后进外扪诊,在动脉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压该部可扪及增厚发硬融的瓣膜,右室呈明显肥厚增大,检查完毕后分游离上、下腔静并套绕阻断带,于动脉前壁上、下端及两侧置4针牵缝线,钳夹部分动脉前壁纵向切动脉前壁,麻醉师几次过度换后,分束紧上、下腔静绕带,阻断腔静流,待搏6~8次将腔余排空后放动脉钳,吸净动脉液,用拉钩牵动脉动脉瓣及瓣环,认清瓣膜的融,用剪或小刀从瓣孔沿融向瓣环处逐步剪到达动脉壁,用食指的瓣孔探查室有无肉肥厚和狭窄,操作完成后提起动脉壁的牵线,放上腔静阻断带,恢复助呼吸待液由动脉涌出,排尽右室残留空后钳夹动脉,用细线缝,待半分钟后再放松下腔静阻断带,手术即全部完成。术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反应性压,待压及率恢复正常后缝心包心包胸骨后置多孔流管,如术中发生室颤动应迅速切狭窄瓣膜后作心脏按摩和电击去颤。

体外环下直视纠治术

  适于各类动脉狭窄的治疗,病人体位、胸部切心脏管解剖步骤均如低温直视手术,在3mg/kg肝素化后,于动脉插入动脉灌注管,房分插入上、下腔静流管,建立体外环后液降温,功能状况和病变复杂程度,将病人鼻咽温度降至32~28℃间,动脉阻断后在动脉部快速注入冷停搏液,心包腔用水浇注,心脏表面用小袋局部降温保护,然后阻断上、下腔静绕带,切动脉或右室,施动脉瓣直视下交界切术和/或漏斗部肥厚肉切除术流出道扩大补来。

  漏斗部肥厚肉切除应包括隔束、间束和部分室上嵴垢肥厚肉,肥厚肉柱应予以切除,以疏通流出道,但需避免切断邻近乳头和调束,疏通后的流出道直径成人应大于1.7cm,儿童应大于1.4cm左右,否则应用心包裁剪成一个梭以扩大流出道,狭小的动脉瓣环亦应切直至右室流出道,然后用织心包予以扩大。跨瓣环补会产生动脉不全,术后可能产生右室衰竭。为避免产生严重动脉不全,安全渡过术后危险期,可采用带瓣扩大动脉瓣环,避免因瓣环扩大而导致动脉不全。术毕右室和动脉部分插针排动脉阻断钳,必要时电击去颤使心脏复跳。待复温至35℃,搏有力和压稳定后停止体外环,先后拔除上、下腔静插管和动脉灌注管,每公斤体重蛋白4.5cm静滴注以中和肝素

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效果

  术后并发症,除一般体外直视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外要有两点:其一动脉狭窄解除后,容量明显增多,因此应动脉压和中压适当补足容量,以避免术后低血症,必要时静滴注多巴胺和西地兰等强升压药,以增强收缩力,过渡至流动力稳定。其二如流出道狭窄解除不彻底,右室压力仍高,术后容易起右室切,且易产生衰竭。

  本病手术死亡率较低,一般在2%左右,手术效果满意,术后症状改善或完全消失,可恢复正常生活。

并发症

  一般较好,重度狭窄的病人,可发生衰竭而死亡。本病尚存在并发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危险,除一般体外直视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外要有两点:其一动脉狭窄解除后,容量明显增多,因此应动脉压和中压适当补足容量,以避免术后低血症,必要时静滴注多巴胺和西地兰等强升压药,以增强收缩力,过渡至流动力稳定。其二如流出道狭窄解除不彻底,右室压力仍高,术后容易起右室切,且易产生衰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清营透疹

下一篇 驱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