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房室管畸形

房室管畸曾称为膜垫缺损,第1孔型缺损,房室共道,或原发孔缺损是第1隔与膜染发育不全成的一系列先天性心脏要病变是房室环上、下房和室间隔组织部分缺失,且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瓣畸房室管畸不多见,在各类房间隔缺损病例中仅占5%。房室管畸曾称为膜垫缺损,第1孔型缺损,房室共道,或原发孔缺损是第1隔与膜染发育不全成的一系列先天性心脏要病变是房室环上、下......
目录

概述

  房室管畸曾称为膜垫缺损,第1孔型缺损,房室共道,或原发孔缺损是第1隔与膜染发育不全成的一系列先天性心脏要病变是房室环上、下房和室间隔组织部分缺失,且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瓣畸房室管畸不多见,在各类房间隔缺损病例中仅占5%。

病理改变

  房室管畸产生的病理生理改变要是不同程度的左至右分流。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病变的情况。室间隔完整且无房室瓣不全的病例则仅房水平存在左至右分流,造成的环生理影响要是室容量负荷过重,室搏出量及流量增多,与第2孔型房间隔缺损相类似;兼有左房室瓣不全者则心脏收缩时,液返流入房,左至右分流量显著增多,左、搏量均增大。这类病例在早年即可呈现心脏显著增大和力衰竭。完全房室共道病例由于室间隔也存在较大的缺损,舒张期液可流入室,收缩期液可流入房,左至右分流量更大,约2/3病例室和动脉压力接近于体环压力,管阻力可在出生后1年迅速增高,衰竭更早呈现。晚期病例随着管阻力升高,左至右分流量逐渐减少,最终呈现右至左逆向分流。

临床表现

  房室管畸有多种态,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下列数种类型。

  1.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 胚胎膜垫发育不全,未能与第1隔完全融,出生后第1孔持续未。缺损呈半月,下缘为房室瓣瓣环,上缘为第1隔下缘,冠窦位于缺损的后上,二尖瓣和三尖瓣无异常,室间隔完整。此型甚为少见。

  2.部分型房室共道 除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外,二尖瓣六瓣中央部位缺裂。裂长度不一,从瓣游离缘小的缺裂到整个瓣全长分裂。裂边缘瓣组织卷缩,并有索附着。多数病人三尖瓣瓣无裂缺,瓣叶基部附着于室间隔,两侧室腔间无通道。二尖瓣大瓣缺裂产生不全,心脏收缩时液从室返流入房,再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进入房。此型缺损在房室管畸中最为常见。

  3.完全型房室共道 此型缺损比较少见,病变复杂,态变异亦较多。房间隔下部第1孔型缺损与室间隔膜部缺损相连接,二尖瓣和三尖瓣发育均异常,可分裂为数小瓣左、右房室环互相沟通,二尖瓣和三尖瓣瓣均缺裂,正常的二尖瓣和三尖瓣被共同房室环的前瓣和后瓣所替代。二尖瓣前瓣和三尖瓣隔瓣可部分或完全分裂成为两个组成部分,亦可融成为整的共同前瓣。前一种情况最为多见,前瓣边缘通过许多细短的索将二尖瓣及三尖瓣附着于室间隔上缘的两侧;极少数病例共同前瓣叶裂缺边缘通过索附着于室异常的乳头而不附着于室间隔上缘。此外,二尖瓣前瓣与三尖瓣隔瓣亦可无裂缺且互相融成为共同前瓣,瓣室间隔室壁之间没有索,悬浮在室间隔缺损的上。这种情况也较多见。

  完全型房室共道病例由于后瓣索一般较前索短,室收缩时瓣不良,不全程度较重,返流量大。室腔一般较室小。

  4.胚胎房间隔组织发育而整个缺失,心脏仅有单个房腔,并可伴有瓣。此型缺损极为罕见。

  房室管畸尚可伴有动脉导管,法乐四联症、动脉狭窄等其它先天性心脏管病变。

  房室管畸的临床表现病变类型、左至右分流量的大小、房室瓣返流的轻重程度和管阻力升高的情况而异。单纯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房间隔缺损相似,大多数病人在出生后早年可不呈现临床症状,长大后由于高压管阻塞性病变即可出现劳累后心悸气急,运动耐量降低,呼吸道感染和衰竭等症状

  部分型房室共道病例体格生长较差且较早发生高压,早年即可呈现前述临床症状力衰竭并持续加重。

  完全型房室共道病例在出生后1年甚或1月即可呈现高压,力衰竭并进性加重。呼吸快速,周围环灌注不良,心脏增大并可出现紫绀,常在早年死亡。约半数病人伴有先天性痴呆

  体格检查:多数病孩生长发育迟缓。前胸廓饱满隆起,尖搏动强烈,浊音区扩大,单纯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胸部体征与第2孔型房间隔缺损相似。并有房室瓣裂缺和完全型房室共道的病例前区可听到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尖区最为响亮,并可扪到震颤高压病例动脉瓣区第2音加强,固定分裂。胸骨旁左下尖区尚可能听到舒张期滚筒样杂音。力衰竭病例则肝脏肿大,有时出现紫绀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单纯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例胸部X线表现与缺损较大的第2孔型房间隔缺损相似。并有房室瓣返流的部分型和完全型房室共道病例则心脏明显扩大,室、室、房均增大,管显著充,搏动增强。环阻力显著增高的病例则门区管影纹增粗而野周围管影纹稀少。

  电图检查:P-R间期延长。室显著肥大或呈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也肥大,电轴左偏。向量图QRS环呈逆针向运,QRS环体部移向上向左甚至向右,平均电轴在-30°~-140°之间。有的作者指出部分型房室共道病例向量图QRS环呈逆针向运向左向上,水平面QRS逆针向运向左向后;完全型房室共道则面QRS呈逆针向运向右向上,水平面QRS逆针向运向前向右。

  超声动图检查:房、房和动脉径增大,室间隔的运动从属于室的收缩,在室喷室间隔呈现向前的运动,亦即矛盾运动。切面超声动图检查显示房间隔下部、室间隔膜部、二尖瓣前瓣和三尖瓣隔瓣正常情况下,在中区互相连接而成的十交叉消失,房间隔下部和室间隔上部回声反射中断,四个腔互相沟通。二尖瓣前移,前瓣在收缩期接近三尖瓣隔瓣而在舒张期到接近室间隔。二尖瓣舒张期呈吊桥样,室流出道变窄。于周围静注入超声造影后,由于左室收缩压比右室高,舒张期右室压略高于左室,在腔切面上可见到造影室间隔上部缺损处左右往返流动。

  右导管检查:导管可从房进入房,也可从房直接进入室。房及室水平有左至右分流,液氧含量比腔静高,液氧含量又可能比房进一步升高。动脉高压病人可显示右至左分流和管阻力增高。并有二尖瓣裂缺者房压力波可显示房室瓣不全产生的V波升高。

  选择性室造影可显示造影房和室间隔缺损流入室及/或房;房室瓣缺裂返流入左、房。并可显示心脏间隔缺损的大小和房室瓣畸的情况。部分型房室共道病例于室注入的造影先返流入房,再依序进入房、室和动脉;完全型房室共道病例造影室返流入左、房的同时也从室通过室间隔缺损直接进入室,即使左、房和室,动脉同时显影。房室共道病例由于房室瓣瓣位置移向尖部和室间隔上部缺损,至室流出道狭而长,在前后位室造影X上呈现颈征象。因此选择性室造影检查既可鉴第一孔型与第二孔型房间隔缺损,而且对鉴部分型和完全型房室共道也很有价值。

  室间隔完整且无动脉高压的房室管畸病例如动脉液氧饱和度降低,应考虑可能为房畸

治疗措施

  Kirklin等于1954年应用Gross“房井”法矫治部分型房室管畸获得成功;1955年又在体外环下展直视手术治疗。Lillihei于1954年应用交叉法成功地矫治1例完全型房室管畸。在展手术治疗的早期,术后完全性传导阻滞,残留房室瓣不全和动脉瓣下狭窄等严重并发症比较多见,手术死亡率高。1958年Lev详细研究房室管畸病例房室结房室束的解剖位置,并据此改进操作技术,此后术后传导组织损伤的并发症即显著下降。

  房室管畸外科手术应力求达到以下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复房室瓣功能,使不全消失又不产生瓣狭窄;避免损伤房室结和传导束。

  矫治房室管畸的外科操作技术尚未取得一致。由于病变复杂,手术操作需时较长,必需应用体外环结低温和冷心脏停搏液;婴幼儿病例亦可应用体外环结深低温和环中断。缝补心脏间隔缺损可应用自体心包或涤纶织。自体心包的优点是术后如残留房室瓣不全或减少溶血,其缺点是用于修补室间隔缺损日后可能动脉样扩大。近年来对于房室瓣严重畸难于修复的病例,也有人张作瓣膜替换术。

  手术操作技术:胸骨正中切。切心包时即备好修补心脏间隔缺损时使用的心包。检查有无左上腔静等并存畸手指探查病变情况,注意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二尖瓣和三尖瓣有无返流,并估计返流的轻重程度。心脏手指探查完毕后游离上、下腔静动脉,分绕置束带供阻流之用。在靠近上、下腔静口部房切插入腔静导管并於动脉插入给导管始体外环并降低体温。尖部小切放入流管,阻断动脉流,於其部注入冷心脏停搏液,同时在心包注入冷生理盐水进一步局部降低温度。收紧上、下腔静束带即可房长切操作。

  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缝补术 切房显房间隔缺损,缺损下缘即为房室环。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心包或涤纶织缝补,因为直接缝缺损,张力较大,组织易於撕裂致缺损复发。缝补缺损尚可减少损伤传导组织的发生率。缺损的态和大小修剪心包或织。先在二尖瓣前瓣叶基部中央部分将补固定于二尖瓣环上,然后连续缝缺损与补的边缘 。缝缺损前下缘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传导组织。第一孔型缺损病例房室结向下移位到冠窦之间的房后壁房室束治缺损边缘向前向上走向与房室环汇处,然后在室间隔部发出左束支。在房室结三角区应将缝线放置在二尖瓣前瓣的瓣环附着处。缺损全周与补全部缝即将完成时先排出残留在体,再放松腔静束带排出体,尖部插管排出残留的体。于动脉部插入排针,放松动脉阻断钳。跳恢复且搏动有力,体温上升到35℃以上即可停体外环,拔除各处腔插管及动脉插管,缝房、室及动脉心包腔及前纵隔放置流管,缝胸骨及胸壁切

  部分型房室管畸修复术 建立体外环后切房,显病变情况,从室插管加压注入生理盐水有助于观察房室瓣对情况。用4-0缝线间断缝二尖瓣前瓣叶裂缺,一般仅需放置缝线3~4针。注意避免缝组织张力过大以致起瓣,加重不全。裂缺边缘卷者可平复后予以缝以减少张力。少数病例因索过短或异常乳头致瓣叶裂不良者可部分切乳头部改善对情况。缝补房间隔缺损照前段叙述的操作法,亦可采用较大的心包先缝固定于相当于前瓣叶裂部的三尖瓣隔瓣叶基部上,然后将心包覆盖房间隔缺损房室结三角区,再沿三尖瓣隔瓣叶基部,冠窦上壁浅层组织或在冠窦隔瓣叶基部,冠窦上壁浅层组织或在冠窦下缘以及房间隔缺损边缘作缝补术。

  完全型房间隔缺损修复术 完全型房室管畸病变态多样,切房后必须先详细辨认房室瓣和室间隔的病变情况。共同前瓣缺裂的病例应注意二尖瓣瓣的对情况及二尖瓣前瓣叶裂缺边缘索附着情况,然后在二尖瓣前瓣叶基部裂缺的端穿过1针缝线。二尖瓣前瓣和三尖瓣隔瓣互相融的病例则需在室间隔的上共同前瓣的二尖瓣与三尖瓣瓣连接部,显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面积备好涤纶补,用5-0缝线将补连续或间断褥式缝室间隔部的右侧面,将三尖瓣索留置在补室侧,二尖瓣索留置在补室侧。如有少数索妨碍织的缝可予切除。再将裂两侧二尖瓣前瓣向上提拉使索绷紧,然后将瓣叶基部缝于补边缘,必须注意裂两侧瓣良好,且不变。再将三尖瓣隔瓣叶基部与补并注意两侧房室环处于适当高度。缝二尖瓣前瓣叶裂缺,三尖瓣如有裂缺一般无需缝室插管加压注入生理盐水,观察房室瓣启功能。矫治术后约半数病例仍有二尖瓣不全但较术前减轻,如仍有重度二尖瓣不全则可考虑作二尖瓣替换术。三尖瓣轻度返流对心脏功能影响不大,但如三尖瓣瓣环过大致重度不全,则可在隔瓣与后瓣交界处作瓣环缝缩术。房间隔缺损态和大小修剪心包或织,用连续褥式缝线穿过二尖瓣前瓣叶基部,涤纶补、三尖瓣隔瓣叶基部和心包或织作缝术,再照前述法缝补第1孔型房间隔缺损。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房室结和传导束。

  治疗效果:部分型房室共道病例手术死亡率约在6%左右,手术时年龄在2岁以下,术前症状较重,胸比率在0.6以上,功能Ⅲ级以上,以及并有其它心脏管畸者手术死亡率较高。

  完全型房室管畸病例,病变远较部分型房室管畸复杂,且常伴有其它先天性心脏管畸,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手术死亡率较高。在展手术治疗的早期,手术死亡率曾高达60%,现已降低到30%以下。婴幼儿病例,重度房室瓣返流,功能Ⅲ级以上,心脏扩大,的室腔较小,并有其它先天性心脏管畸等情况均增加手术治疗的危险性。

预后

  房室管畸病例未手术治疗者,病程发展视病变类型和功能影响的轻重程度而异。第1孔型缺损和二尖瓣仅有轻度返流的部分型房室共道病例如不伴有其它先天性心脏管畸,病程的自然发展过程与面积较大的第2孔型房间隔缺损相似。近10~15%的病例在20~40岁期中呈现高压起的管阻塞性病变。

  部分型房室管畸二尖瓣不全在中等度以上者则左至右分流量大,动脉压升高。至少20%的病例在婴幼儿期即呈现明显症状,并于10岁以前死亡。

  完全型房室管畸较为少见,病程自然发展过程尚无足够的资料,估计未手术治疗者约80%在2岁时死于管阻塞性病变和力衰竭。因此,各型房室管畸病例均应争取早年施手术治疗。但如环阻力超过体环阻力的70%则忌手术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清泄少阳

下一篇 清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