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解表

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膀胱,故其适应太阴太阳膀胱路线和脏腑有。凡以解表药为组成的解表。 本类方药要用于六淫入浸所出现的......
目录

  凡以解表药为组成的解表
  本类方药要用于六淫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阴、阳之不足,还须结补益药使用,以扶正,使正胜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应用解表方药注意事项:
  1.该类药多具辛之性,故不宜久,以免药性耗、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阴。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者不宜单用解表,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的。

药的药理作用参考



发汗解热作用
  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生姜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数解表药均具有发汗解热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体温中枢而实现的。

增强体表
  如桂枝紫苏生姜菊花等多数解表药均能扩张周围管,增强体表环、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增加热的发。表证特点之一是“恶寒”,而这种恶寒肉及小动脉痉挛有(即产热增加),解表药通过扩张痉挛之管可改善这种病理状态。同时由于外周环加强,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肤毛细管。起皮肤毛细管增生、清渗出、成皮疹。这可能是解表药用以透疹的作用基础。解表药除了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用于疮病之治疗外,还能通过扩张周围管,使局部毛细皮细胞增生而用于疮用初起之治疗。

抗菌、抗病毒作用
  过大量实验,已解表类药物对某些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杀伤作用。
  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生姜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等。
  对某些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叶菊花等。
  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细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柴苏、荆芥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对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风白芷辛夷葱白等。
  此外,菊花白喉杆菌及膜炎双球菌;防风白芷细辛对枯草杆菌;桂枝对炭杆菌;柴胡疟疾均有抑制作用。

其它作用
  除上述要药理作用外,该类药物尚有镇痛作用;止咳祛作用;健利尿作用。

药方



败毒
  【组成】
  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独活4.5克,壳4.5克,茯苓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治】
  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浮数。
  【正文】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用法:用水一盅半,至八分,温服
  忌:斟酌。
  解:荆防败毒败毒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之力增强而无益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正气不虚之表证疮疡、瘾疹。

葱白七味饮
  【组成】
  
葱白(连切)9克,干葛(切)9克,新豉(绵裹)6克,生姜(切)6克,生麦门冬(去)9克,地黄六9克。
  治】
  血虚外感风寒。病后阴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或失(吐血便血、咳、衄)之后,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无汗。
  【正文】
  功用:养解表
  用法:劳水八升,以勺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之三分减二,去渣,分三次温服,相去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忌:斟酌。
  解:葱白七味饮系补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之代表,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失病史为要依据。

加减葳蕤汤
  【组成】
  
生葳蕤9克,生葱白6克,桔梗4.5克,东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薄荷4.5克,炙甘草1.5克,红枣二枚。
  治】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渴,干,舌红数。(本常用于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正文】
  功用:滋阴解表
  用法:水,分温再服。
  忌:斟酌。
  解:本阴虚之体外感风热者。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易于化热,且阴虚者亦多生热,故除上述卫的见症外,尚有干、心烦赤、数之症。治当辛凉解表滋阴清热。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人,为滋阴润燥药,用以润、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者颇宜;薄荷辛凉,归,“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医衷中参西录》上册),用以疏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葱白淡豆豉解表,助薄荷以逐表邪,为臣药。白薇味苦性,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均为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配伍,汗不伤阴,滋不碍,为滋阴解表之良

麻杏甘石汤
  【组成】
  麻黄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24克。
  治】
  外感,身热不解,咳嗽喘逆,气急扇,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浮而数者。
  【正文】
  功用:辛凉宣泄,清平喘。
  古籍论:本是治疗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若表证仍在,乃用麻黄宣肺,以发在表之。汗出而喘,为里热所迫,故用石膏,清在里之热。杏仁麻黄以平喘。甘草石膏生津。至此里热清,表邪解,则汗自止,喘自平。
  点评:无汗而喘、身恶寒要用麻黄汤,以辛温之;有汗而喘、身大热,要用白虎汤,辛来清之;若有汗、或无汗、身无大热而喘,则宜用麻杏甘石汤两解。

升麻葛根
  【组成
  升麻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 治】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渴,舌红,苔薄而干,浮数。(本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表,有热者。)
  【正文】
  功用:解肌透疹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 ,用水一盏半,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汤,水服,用量比例酌减)。
  忌: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翼煽动者,则当用。
  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麻毒、外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浮数等症状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渴、舌红苔干。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升麻辛甘性,入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二药相配,轻扬升,通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而入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用以解热毒,为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竹叶柳蒡汤
  【组成】
  
西河柳15克,荆芥穗3克,干葛4.5克,蝉蜕3克,薄荷3克,粘子(,研)4.5克,知母(蜜)3克,玄参6克,甘草3克,麦门冬(去)9克,竹叶(三十)3克。
  治】
  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渴,苔薄黄而干,浮数。
  【正文】
  功用:透疹解表,清热生津
  用法:水服。
  忌:斟酌。
  解: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都有透疹清热之功而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出。但前专于解肌透疹,其透清热之力较弱,是治麻疹初起未发的基础;后不仅透疹清热之力大,且兼生津止渴之功,是治麻疹透发不出,热毒蕴兼有津伤的常用

柴葛解肌
  组成: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药6克,桔梗3克。
  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鼻干心烦不眠,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浮微洪。(本常用于感冒、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郁化热者。
  功用:解肌清热。
  用法:水二盅,加生姜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3克),热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大枣2枚,石膏12克,水温服)。
  忌: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恐其入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解:本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腠化热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两侧,上部,眼眶下少阳经脉后,进入中,出于前,并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鼻干、眼眶痛、耳聋。热扰,则见心烦不眠;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此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治宜辛凉解肌,兼清里热。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热,凉能清郁热;柴胡味辛性,既为“解肌要药”(《明医指掌》卷1),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黄芩,透解少阳邪热羌活太阳风寒,如此配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桔梗宣畅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防止疏太过而伤阴生姜风寒,均为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
  本的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当有区

葱豉桔梗
  组成: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治:风温初期。头痛身热,微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干,心烦渴,尖红赤,苔薄白,浮数的患者。
  功用: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运用:1.本是以发热恶寒咳嗽心烦渴,浮为辩要点。2.用本可治疗急性气管炎。

九味羌活
  组成: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治:外感风寒湿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浮。(本常用于感冒、湿关节炎、头痛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兼有里热者。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用法:水温服
  忌:本为辛温燥烈之,故风热表证阴虚热者不宜使用。
  解:本外感风寒湿,兼有蕴热所致。风寒湿侵犯表,郁遏卫阳,腠理,阻滞经络不畅,故恶寒发热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浮是表证兼里热之。治当发风寒湿,兼清里热为羌活辛苦性温,表寒,祛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药中之润,祛湿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要药物。两药相,协助羌活,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用,为本“分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
  临床应用本,尚须根据病情轻重,以羹粥。若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若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即可微发其汗。

加味香苏
  组成:紫苏叶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甘草2.5克,荆芥3克,秦艽3克,防风3克,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生姜
  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浮。
  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用法:上锉一,水温服,微覆似汗。
  忌:斟酌。

桑菊饮
  组成: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连翘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9克、甘草6克、芦根30克。
  治:风温初起。症见咳嗽发热不重、微渴、苔薄白、浮数。
  用法水,分二次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解:本辛凉解表轻剂。由于风温外伤皮毛,上犯于,导致不宣,故以身热咳嗽为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清泻肺热药。薄荷助桑、菊疏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共为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临床应用:1.本长于宣肺止咳、疏风清热,故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等均可加减运用。若稠难喀出者,以瓜萎皮、浙贝母以清化痰;若中带,可加白茅、生藕节凉血;若伤津渴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若热较盛粗而喘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之热。2.本加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治疗流结膜炎;加牛蒡子土牛膝可治急性扁体腺炎。

银翘
  组成:银9克、连翘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30克。
  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渴,咳嗽咽痛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浮数。
  用法:水,分二次服。
  功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解:本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既利于透邪,又不辛凉之旨。
  中银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药;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用,以宣肺、清利咽喉使药。诸药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2.用于咽喉病患。
  3.用于一切热性疾病及传染病初起。如肺炎麻疹腮腺炎、流脊髓膜炎、流性出热等。
  4.本不宜用于湿热,或与祛湿药配伍使用。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治:外感风寒水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不渴、苔薄白而润、浮紧。
  用法:水,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温化饮。
  解:本解表涤饮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饮,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饮外得解,里饮得化。麻黄发汗解表宣肺水为药。桂枝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助麻黄水为药。芍药配桂枝调和卫。干姜细辛,使,上归于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正常运,以杜其生之源;半夏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止咳,并防太过之弊,以上均为药。甘草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用,共凑解表、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凡咳嗽白清稀有沫、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兼有热象者。
  3.本用于治疗慢性支炎、气管哮喘、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桂枝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治:外感风寒表虚。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流清涕干呕不渴、浮缓。
  用法:水,分二次温服,服后刻,饮一小碗水,使其微微汗出。
  解:本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的常用表虚是因卫不和所致。卫阳不固。则表空疏而恶阴不能守则汗自出,乘虚入于表。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发汗解表药;白芍敛阴,且可阻止桂枝以防发汗太过而伤阴。桂芍相配,一一收,调和卫,使表解里和。生姜桂枝以辛卫分表邪大枣助芍药养,姜枣用,又加强桂芍调和卫之功,共为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用共凑解肌发表、调和卫之功。
  临床运用:
  1.本应用广泛,除用于风寒表虚外,亦常用于一切杂病表虚自汗。如妇女任娠恶阻、病后、产后卫不和,或不调之时而微热、时而微缓有汗者。
  2.本葛根桂枝葛根汤(《伤寒论》),用于桂枝兼有项强者。
  3.本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伤寒论》)用于桂枝兼有咳喘者。
  4.本龙骨、牡蛎,桂枝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用于阴阳失调之遗精、眩晕、盗汗自汗者,取其调和阴阳、镇潜固涩之效。
  5.本芍药量加倍,再加饴糖建中汤,用于胃虚所致脘挛痛。
  注意事项:
  1.外感风寒实证忌用。
  2.温病初起,但发热恶寒,有汗而渴,舌红苔黄,数者用之

麻黄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治:外感风寒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浮紧。
  用法:水,分二次温服,微汗为度。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解:本为治疗外感风寒实证麻黄味苦辛性温,为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所以是中之君()药,并用之作为。由于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透达卫之桂枝之臣()药,加强发汗解表风寒,除身疼。本喘是由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所以再配以降风寒杏仁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桂,又能缓和麻、桂枝的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耗正气,是使药而兼药之义。诸药用,共凑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之辩要点是恶寒发热、无汗而喘、浮紧。多用于冬春季无汗的重感冒及流感而有上述症状者。
  2.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即麻黄汤加白术。功用:发汗解表湿湿家身烦痛。
  3.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杏仁、苡仁、甘草。功用:解表湿治:湿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
  4.大青龙汤(《伤寒论》)即麻黄汤原石膏生姜大枣。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治:外感风寒热俱重,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5.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即麻黄汤去桂枝。功用;宣肺解表治:鼻塞身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眩,四肢拘倦,咳嗽多,胸满气短
  注意事项:麻黄汤发汗力强,不宜用于表虚自汗、体虚外感、产后及出病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一篇 解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