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居消化道畸第一位,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外科疾病,发生率高,约1:2500,男稍高于女,要表现式为肛门锁,病变式多,分类复杂,手术式繁杂,治疗结果各异。尽管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的治疗水平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治疗手段基本和发达国家接轨,在中国众多大中城市都普遍可以展此类手术。治疗肛门直肠,特是高、中位畸的手术原则,应是利用电刺激及显微外科技术,尽量保护和利用......
目录

概述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居消化道畸第一位,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外科疾病,发生率高,约1:2500,男稍高于女,要表现式为肛门锁,病变式多,分类复杂,手术式繁杂,治疗结果各异。近年来,尽管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的治疗水平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治疗手段基本和发达国家接轨,在我国众多大中城市都普遍可以展此类手术。

病因

肛门直肠的发生是胚胎发育发生障碍的结果,起肛门直肠发育障碍的原因尚不清楚,近年来许多者认为与遗传因素有据文献报道,肛门直肠有家族发病史者在1%以下,伯守洋报道的350例肛门直肠中,有3例家族同胞兄弟患同一疾病,Van Gelder报道在一个家族中,兄弟姐妹4人均患此病,第1子为肛门狭窄,第2子为直肠尿道瘘,两个女儿均为直肠阴道瘘,矢野博道等收集29篇文献中有34个家族发病,与遗传有者19组,16组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3组为伴性隐性遗传,其中双胎和三胎者13组,占1/3,也有人认为肛门直肠病儿的同胞中发生该畸的可能性为25%。

古川敏记对猪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病因调查结果也明其与遗传有,在122头猪肛门直肠中,因公猪发病的28头(23%);因母猪发病的6头(4.9%);因公猪,母猪双发病者为28头(32%);原因不明的为60头(49.2%),故因公猪,母猪及双亲而发病的共62头,占50.8%,该者认为可能在肛门直肠患猪体有隐性的遗传因素,1992年有人对家族发病者的发病基因进研究,发现肛门直肠与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的HLA有,认为该畸的致病基因位于HLA基因附近,张志波研究发现,肛门直肠病儿HoxA-13第二外显子保守区电泳带型异常,而HoxD-13第二外显子PCR-PstⅠ限制性切酶完全未被酶切或酶切不完全,提示HoxA-13,HoxD-13基因异常可能是肛门直肠的致病基因之一, 有人发现肛门直肠出现在正常家的SD基因突变型,称此为SD,SD基因以半显性式遗传,影响直肠,泌尿生殖系统中轴骼系统的发育,后来,有人用杂合子SD繁殖肛门直肠仔,说明SD基因与肛门直肠有密切系。

肛门直肠的发生和其他畸的发生一样,可能与妊娠期,特妊娠早期(4~12周)受病毒感染,化物质,环境及养等因素的作用有胚胎期发生发育障碍的时间越早,所致畸的位置越高,越复杂。

1974年Schwetz等人利用Spraque-Dawleg雌性大白妊娠期间(孕6~15天)吸入不同量的氯仿,观察仔的致畸情况,结果吸入体积分数为100×10-6的氯仿7h,仔除发生缺尾或短尾,皮下水肿肋骨缺如及胸骨钙化延迟外,部分仔产生肛门直肠

1990年Hirai等用乙烯硫脲使妊娠11天的Wistar大白产生肛门直肠胎仔,且畸类型与人类极相似;我国冯畹兰,刘颖等也先后用该法制成肛门直肠的动物模型,说明致畸物质——乙烯硫脲是某些胚胎期动物发生肛门直肠的直接原因。

桥本良造给妊娠雌性注射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也使仔产生肛门直肠,以高位畸最多。

上述实验结果提示,应用致畸物质不但可产生肛门直肠仔,畸发生率高达30%~90%,也为制作其他各种畸动物模型展示了良好前景。

症状

先天性肛门直肠的种类很多,其临床症状不一,出现症状时间也不同,有的患儿生后即出现急性肠梗阻症状,有的生后很久才出现排便困难,甚至少数患儿长期没有症状症状轻微,绝大多数肛门直肠患儿,在正常肛门位置没有肛门,婴儿出生后24h不排胎便,就应想到肛门直肠,应及时进检查,约有3/4的病例,包括全部无瘘的肛门直肠锁和一部分虽有瘘,但瘘狭小不能排出胎粪或仅能排出少量胎粪者,如直肠膀胱瘘,尿道瘘等,喂奶后就出现呕吐,吐出物为奶,并含有胆汁,以后可吐粪样物,部逐渐膨胀,病情日趋严重,如未确诊和治疗,6~7天即可死亡,另一部分病例,包括肛门肠狭窄和有阴道瘘,前瘘及会阴瘘且瘘管较粗者,在生后一段时间不出现肠梗阻症状,而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排便困难,便条变细,部膨胀,有时在下部可触到巨大粪块,此时已有继发性巨结肠改变。

高位或肛提上畸

约占肛门直肠的40%,男孩较女孩多见,不论是男孩或女孩往往有瘘管存在,但因瘘管较细,几乎都有肠梗阻症状,此种患儿在正常肛门位置皮肤稍凹陷,色泽较深,但无肛门,患儿哭闹或用劲时,凹陷处不向外膨出,用手指触摸该处也没有冲击感。

女孩往往伴有阴道瘘,多阴道后壁穹隆部,这类患儿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呈幼稚型,因无括约控制,粪便常从瘘流出,易起生殖道感染,以后便秘越来越重,逐渐成继发性巨结肠,表现为部膨隆,常常可以触到巨大粪块,患儿全身情况不佳,有慢性中毒症状

泌尿系瘘几乎都见于男孩,女孩罕见,从尿道和胎粪是直肠泌尿系瘘的症状膀胱瘘时因胎粪进入膀胱与尿混,患儿在排尿的全过程中尿呈绿色,尿的最后部分色更深,同时可排出潴留在膀胱体,如压迫膀胱则胎粪和体排出更多,在不排尿时,因受膀胱括约控制,无体排出,直肠尿道瘘时,仅在排尿始时排出少量胎粪,不与尿相混,而以后的尿液则是透明的,因为没有括约控制,从外尿道与排尿动作无

上述症状对诊断泌尿系瘘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瘘管的粗细不同,或往往被黏稠的胎粪所堵塞,出现的程度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出现,因此常规检查患儿尿中有无胎粪成分是很必要的,一次尿检查阴性,不能除外泌尿系瘘的存在,必须多次检查。

有些病例可据X线膀胱体或液平面而确诊,有人指出,肠腔钙化影也是诊断直肠泌尿系瘘的据,尿道膀胱造影时,造影往往仅能充满瘘口部,出现憩室样阴影,而进入直肠的造影很少,位于尿道膜部的瘘管较粗时,导尿管沿尿道后壁插入可通过瘘进入直肠

伴有泌尿系瘘的病例在新生儿期如未得到矫治,可反复发生尿道炎,阴茎头炎和上尿路感染,甚至出现外瘘,另外,这些患儿椎畸者较为常见,骶神经发育也受累,其分支支配膀胱和肛门括约,即或在矫治手术之后,也可能有尿便失现象。

中间位畸

约占15%,这类畸过去被一些人归入高位畸,而另一些人则将此归入低位畸,无瘘者直肠盲端在尿道球海绵边缘或阴道下端附近,耻直肠包绕直肠远端,有瘘者其瘘管尿道球部,阴道下段或前部,其肛门部位的外观与高位畸相似,也可自尿道阴道排便,探针可通过瘘道进入直肠,用手指触摸肛门部可触到探针的端。

女孩直肠瘘较阴道瘘多见,瘘孔阴道舟状窝部,也称舟状窝瘘,瘘孔较大,婴儿早期通过瘘孔能维持正常排便,甚至较大儿童也能正常排便,仅在稀便时有失现象,如直肠瘘的瘘很窄,其临床表现与于外阴部的各种低位畸相似,然而通过瘘插入探针,则探针向头侧走而非向侧,婴儿期因常有粪便流出,如护理不周,在阴道常有粪便,可阴道炎或上性感染。

肛门肠狭窄为罕见畸,狭窄累及肛门及直肠下段,可能与肛门狭窄混淆,瘘管造影可确定诊断。

低位或肛提

约占肛门直肠的40%,直肠末端位置较低,在耻尾线以下,此种畸并有瘘道,但较少并发其他畸

临床表现有的在正常肛门位置有凹陷,肛管被一层隔膜完全塞,隔膜有时很薄,呈深蓝色,患儿哭闹时隔膜明显向外膨出,用手指触摸时有明显冲击感,对刺激有明显收缩,有的肛膜虽破,但不完全,其径仅有2~3mm,排便困难,有的肛门正常,但位置靠前,在正常肛门与阴囊部或阴后联之间,称会阴前肛门,一般临床上无何症状,不需治疗。

一些男性低位肛门锁患儿同时伴有肛门皮肤瘘管,其中充满胎粪,而呈深蓝色,瘘管会阴部或更前一些至阴囊缝线或阴茎侧的任何部位,在女孩隐匿的胎粪不易看到,但如自瘘插入探针,则紧挨皮下直接向后走

在女孩中,一些低位畸靠近阴后联处的外阴部有一,其外观与正常肛门相似,称前肛门或外阴部肛门,在肛门前瘘,肠管已通过耻直肠肛管末端通过一小瘘管与前相通,在临床上此种瘘管与直肠瘘所不同者,为插入瘘管的探针稍向侧走而非头侧,用手指触摸正常肛门处易触到探针头。

另外,还有一些罕见畸,如女孩的会阴裂隙,在肛门与阴道之间有一湿润的具有上皮的裂隙,女婴还有少见的泄殖腔畸,其外阴发育呈幼稚型,大阴瘦小,仅见一个,尿便自此排出。

并发症

1.泌尿系感染 高位或肛提上畸伴有泌尿系瘘时,病儿可反复发生尿道炎,阴茎炎和上尿路感染。

2.尿便失 高位或肛提上畸椎畸者,若骶神经发育受累,因其分支支配膀胱和肛门括约肉故可有尿便失

3.阴道直肠瘘女病儿,因粪便常自阴道瘘流出,可起病儿阴道炎或上性感染。

检查

1.X线检查

1930年Wangensteen和Rice设计了倒置摄法诊断肛门直肠,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其操作步骤是在生后12h以上先将病儿卧于头低位5~10min,用手轻柔按摩部,使体充分进入直肠,在会阴部相当于正常肛穴位置的皮肤上固定一金属标记,或涂少量钡做标志,再提起病儿双腿倒置1~2min,X线中垂直,X线管球与患儿间2米,双髋并拢屈位(70°~90°),射入点为耻,在病儿吸时曝光,做侧位和前后位摄,盆腔体阴影与金属标记间的离即代表直肠末端的高度,在侧位上,从耻中点向骶尾交界处连一线,为耻尾线(PC线),再于坐嵴与耻尾线划平线为Ⅰ线,盆腔体影高于PC线者为高位畸,恰位于PC线与Ⅰ线之间者为中间位畸,低于Ⅰ线者为低位畸,这对决定治疗措施,选择术式有重要意义。

王常林通过对50具新生儿盆腔尸体10%福尔马林液固定后,解剖观察耻直肠上,下缘最低点作与PC线的平线,分为SS’和LL’,提出在X线照上,以耻直肠上,下缘最低点做为高,中,低位畸的分界线较为适,观察结果,SS’线及LL’线分肛门(1.75±0.3)cm和(1.04±0.27)cm,为了便于临床使用,故提出直肠盲端体阴影1.8cm和1.1cm两个离标准,即盲端1.8cm以上者为高位,1.1cm以下者为低位,在1.1~1.8cm之间者为中间位畸,此标准与PC线,M线,I线的位置系基本一致,同时应用该法判定肛门直肠病儿45例,41例判定正确,直肠盲端所处位置和耻直肠的解剖与本法术前判定相符;4例判定失误,要原因是投照条件不当,其中1例为早产肺炎硬肿症,24h摄时,结肠体很少,导致判断失误。

值得注意的是,倒立侧位X线有时遇到下列情况可造成误差:①检查过早(生后12h以者),肠道体尚未充盈达到直肠末端;②检查时病儿倒置时间少于1~2min;③X线射入角度不适及在病儿呼时曝光。

在观察X线倒置位平时,同时观察骶尾有无畸,反,融,半椎体及缺如等改变,同时应观察膀胱体或液平面,或在肠腔钙化的胎便影,直肠盲端呈鸟嘴状改变等是诊断泌尿系瘘的可靠法,发现此种改变可尿道膀胱造影,此时可见造影充满瘘道或进入直肠,对确定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有结肠造瘘的病儿采用肠腔或瘘道造影,可以了解瘘管长度,瘘道走向及直肠末端的水平等。

2.B超检查

应用超声波断层扫描仪,机械扇形扫描探头频率为3~5MHz,患儿检查无需特殊准备,取平卧石位,探头接触病儿肛会阴皮肤,作矢状切面扫查可获得肛门直肠区声像图,会阴部皮肤呈细线状强回声;骶椎体常显示珠状排列强回声伴有后声影,第1骶椎较宽,并向前下倾斜,构成骶起始部,易辨认;骶椎前一般可见直径约1cm的管状结构回声,管腔多为无回声区,其中间可有的强回声;直肠前上可见充盈的膀胱膀胱壁呈细线状强回声,部则为无回声区,而膀胱可见回声增强。

检查时如发现会阴皮肤的回声显示不清,可在皮肤表面加水囊,以增加水囊与皮肤界面的清晰度,如果有会阴瘘,前瘘者可瘘管外插入导管注入生理盐水20~40ml,最好取头高足低30°位,使直肠盲端充分充盈,防止水外溢,上述法扫描,不但可以显示直肠盲端与肛门皮肤间,而且可以观察瘘管走向和长度,直肠膀胱瘘者,膀胱均见游动的强回声或较强回声光点,压下部时光点明显增多。

正常直肠在骶前穿过盆隔肛提与外括约至肛门通往体外,直肠成的直肠盲端与会阴皮肤之间常有软组织相隔,盆腔底的软组织在超声检查中常显示非均质强回声,直肠盲端多充满胎粪,在超声检查中则显示盲管低回声,但要注意盲腔胎粪稀稠可导致回声有差异,稀薄胎粪呈低回声或近似无回声,如盲腔含有体则有强回声区,体位改变时,强回声位置常随之移动,患儿哭闹压有改变时,管腔盲端即随呼吸上下摆动,此时应待直肠盲端图像移至与皮肤最近位置时停帧,或改变探头向使呈冠状切面扫查而停帧测量与肛区皮肤最短离。

模应用B超检查肛门直肠15例,除1例手术发现与B超测值相差1.0cm外,其余14例误差均在0.3cm以,此外汪楚文也报道应用B超检测肛门直肠瘘16例,其中并前瘘8例,会阴瘘5例,膀胱瘘及尿道瘘3例,直肠盲端与肛周皮肤间测量与外科检测结果符15例,仅1例误差>5mm。

3.CT检查

肛门括约群包括,外括约及耻直肠,其成及发育程度是决定肛门直肠患儿预后最重要的因素,应用CT直接了解直肠盲端与耻直肠环的系,对提高婴幼儿肛门直肠的治疗效果是极重要的。

应用CT仪进盆腔扫描,检查前病儿食4~6h,用硫贲妥钠10~15mg/kg,或氯胺酮3~6mg/kg注射,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固定于检查台上,以耻下缘为零点,每5mm为一平面,从-5mm位始倍扫描,依次向头端断层检查,共获得8个断面图像,也有人自会阴部皮肤表面向头侧端与体轴成直角,每隔5mm作一次扫描,CT水平窗中为正30,宽250,耻下缘作为标准扫描平面,在扫描限幅,用电子计算机算出盆出肉分布面积,盆出三角是以两坐下缘为底边,耻点,用计算机求出三角面积,用盆出肉分布的面积与盆出三角面积之比乘以100%,即算出二者之比,正常儿随年龄增长面积比值基本相同,为37.2%±5.7%,不同类型肛门直肠患儿比值有明显差异,低位与中位肛门畸患儿肛周肉分布及面积比值基本接近正常,而高位畸肉分布范围小,比值低,因此,应用CT提供可靠的资料,有助于手术案的设计,郎诗民等报道2例无肛CT检测情况:1例2天男婴高位肛门直肠锁,CT检查:在平面,清楚显示肠管通过环;在-5mm平面,中线肛门处可见括约组织团块影,另一例亦为男性,6个月因高位肛门直肠结肠造瘘术后CT检查:在平面无肠腔影,仅在耻有一包括后尿道环的软组织团块影;在肛门区平面仅显示一线状,无括约团块影,术后10天复查,在肠腔插入14号导尿管,可见肠管外有较厚层环绕;术后3个月复查,患儿控制排便能力良好。

4.MRI检查

检查前0.5h服5%水氯醛溶液1.5ml/kg,患儿仰卧位,在正常肛穴位置和瘘孔处用鱼肝油做标志,可对盆腔做矢状,冠状和横断面扫描,每5mm一个断面,矢状,冠状断面从直肠中央向外和向后扫描,横断面从肛门标志处向上扫描。

正常新生儿肛周群在MRI各断面上表现为:耻直肠在矢状面上位于PC线部位骶尾;冠状面位于直肠远端两侧;横断面位于直肠远端前后,肛门外括约在横断面位于直肠远端,呈束围绕于肛门周围;在矢状,冠状面位于肛管前后或左右。

我们对9例肛门直肠病儿MRI检查,年龄1~3天6例,5~6个月3例,高位畸4例,中间位畸2例,低位畸3例,结果显示:中位畸1例,高位畸3例伴有骶平直和(或)反,第3,4,5骶椎融和第5骶椎缺如各1例,5例低,中位畸直肠发育良好,而4例高位畸中,仅1例该发育较好,2例发育薄弱(均手术实),另1例不清,肛门外括约发育正常者5例,其中1例高位畸直肠盲端下尿道有丰富的组织影像,说明外括约发育良好,1例中位和3例高位畸中外括约发育较差,并在直肠盲端与肛间充满大量脂肪组织,其中3例已手术者均被实。

无瘘的肛门直肠患儿直肠盲端扩张,充满胎粪,可清晰地看到它与PC线的系和离,有瘘或结肠造瘘后的患儿直肠空虚,在MRI上可看到骶尾发育情况,在MRI上不能显示括约改变,因为直肠盲端充满胎粪,肠壁菲薄,而造瘘者直肠盲端空虚,肠壁影像不清。

肛门直肠MRI检查,可以观察肛门周围群的改变,同时可以判断畸类型和骶尾椎有无畸,MRI对患儿无损害,可从3个面观察肛周群的改变,较CT只做横断面更全面,为了获得清晰影像,检查前给予一定量镇静,肛处作好标志,必要时注入体充盈直肠盲端,使影像更清晰是非常必要的。

5.其他检查

有人应用穿刺的法确定直肠末端的高度,即用消毒的注射器接粗针头,从相当于正常肛门位置的中向后上刺入,边向上推进边抽吸,当针尖进入直肠末端时即有胎便或体排出,针刺入的长度即代表直肠末端与皮肤的离,吸出胎便后,也可注入造影以明确畸的类型和肠道的位置,此法对非常高的直肠锁可能无效,且有危险,故应慎重。

用探针检查瘘道,也是明确瘘道的走,长度和宽度的简便法,如同时用指尖在正常肛门位置触摸探针的端,可以粗略的估计盲端与皮肤的离。

对有直肠阴道瘘的女孩,可用镜直接观察瘘的位置。

诊断鉴别

诊断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居消化道畸第一位,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外科疾病,发生率高,约1:2500,男稍高于女,要表现式为肛门锁,病变式多,分类复杂,手术式繁杂,治疗结果各异。近年来,尽管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的治疗水平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治疗手段基本和发达国家接轨,在我国众多大中城市都普遍可以展此类手术。

诊断

孕末母亲羊水过多、胎动异常应起足够重视,产前超声检查通常可以提示可疑病变。参考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及生后出现的明显外科体征,结合生后出现无正常肛门、异位排胎便、呕吐腹胀等典型症状部立位平部超声及消化道造影检查等必要的助检查手段大都可以明确诊断。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的表现式各异,要体现在异常的瘘位置及瘘管的长短和走向等诸多面。瘘及瘘管的表现男女各有特点,男性相对简单,要体现为会阴皮肤瘘及尿道瘘,而女性则有会阴瘘、前瘘、舟状窝瘘和少见的阴道瘘,甚至“一肛”等多种表现式。通常诊断容易,无需仔细鉴,只是特强调“一肛”的诊断,术前应仔细观察外阴的发育,认真查找尿道阴道,必要时药物物镇静患儿后再做进一步检查以力求术前明确诊断。

治疗

医治

1.患病类型来分

先天性肛门直肠的治疗法,据其类型及末端的高度不同而异。

(1)会阴前肛门无狭窄、排便功能无障碍者:一般不需治疗。肛门或直肠下端轻度狭窄,一般采用扩张术多能恢复正常功能。扩张法是用特制的金属探子,自肛门插入直肠,最初1次/d,留置15~20min,逐渐改为隔天1次或每周1~2次。一般持续6个月左右,直到排便正常,且能保持狭窄不再复发为止。探子应由小到大,直到能通过食指为止。并应教会家长用手指进扩肛。如肛门显著狭窄,须手术治疗。

(2)低位肛门直肠:包括有瘘和无瘘者,以及肛门锁伴前瘘者应会阴肛门成术。对无瘘或有瘘但不能维持排便者,一般需在生后1~2天完成手术。对伴有较大瘘孔,如前瘘、肛门狭窄等,生后在一段时间尚能维持正常排便,可于6个月左右施手术。

会阴肛门成术的法是于正常肛门位置做“X”,各长1.5cm,切皮肤及皮下组织。用止钳向深部钝性分离,找到直肠盲端,此时透过肠壁,可见深色胎粪。用组织钳钳住直肠盲端,或用0号丝线于直肠盲端缝2针支持线,缝线仅穿过浆层,不要穿透肠壁全层,以免胎粪自针孔处外溢。用止钳钳夹小纱布球,紧贴肠壁进钝性分离,先游离直肠后壁及两侧壁,最后游离直肠前壁。前壁尿道(或阴道)很近,为了防止损伤尿道(或阴道),于该处注入0.25%利多卡因溶液1~2ml,使肠壁与尿道(或阴道)壁分,即可较易分离。游离直肠要充分,一般以使直肠盲端自然突出于皮肤切之外0.5~1.0cm为宜。

用4号丝线于直肠壁前、后、左、右层缝4针,固定于括约“+”直肠盲端,排出胎粪。将皮肤切的4个皮瓣尖插入直肠盲端“+”的间隙中,用1号丝线将直肠准确地与皮肤缝,先在四角皮瓣的八个尖端缝,然后在两缝线间再缝1~2针,保留一条缝线以固定肛管。选适当粗的肛管,包以凡士林纱布,插入直肠4~5cm。

肛门会阴瘘者,其直肠盲端与肛门皮肤的离较近,多在1cm以。于手术始前,自瘘孔填入凡士林纱条,以防术中粪便外流。沿瘘孔两侧及后缘呈半环皮肤,并于其中点向后延长1.5cm。游离直肠后壁及两侧壁,前壁不需游离。待肠壁充分游离后,剪去已游离的部分瘘孔边缘,并沿瘘管纵直肠后壁1~1.5cm,将直肠壁与括约固定3针,结直肠与皮肤。

对较少见的阴囊阴茎皮肤瘘,手术时不必游离和切除瘘管,仅于其基底部,即对入直肠的部分切断、结扎即可。此瘘管以后多发生机化锁。如瘘管不能锁,于2~3岁时将其切除。

肛门前瘘者,在肛门正常位置作“X”,以保存阴后联的完整性。切皮肤、皮下组织,向深部做钝性分离,以显直肠盲端及瘘管。游离直肠后壁及两侧壁,于近前处先横断瘘管,再自下而上地将直肠前壁与阴道后壁分(如先游离瘘管,再将其切断,因接近瘘管的直肠阴道后壁紧密黏着,如勉强进分离,则易造成阴道直肠损伤)。然后将远端瘘管由前处的瘘孔向外翻出,并于靠近瘘管处将其贯穿缝结扎。缝直肠与皮肤。

(3)中位肛门直肠:常伴直肠尿道球部瘘或低位直肠阴道瘘等。因瘘管位置特殊,从盆腔或会阴部均不易暴,应会阴肛门成术。此手术宜在患儿6个月左右施,故对无瘘和伴直肠尿道瘘的中位畸患儿,应先作横结肠造瘘,以解除梗阻症状。伴低位直肠阴道瘘者,其瘘孔较大,在一段时间尚能维持正常排便,则不必作结肠造瘘。

会阴肛门成术是于尾尖下作半弧,长约5cm,沿正中线切肛尾膜,靠近中线向深部分离,以免损伤支配肛提神经。中位畸直肠包绕于瘘管及直肠盲端的后下,用直角钳紧贴直肠做钝性分离,边分离边向前推进,张两钳,直至钳尖插入环。动作要轻柔,以免撕断纤维

在肛门处作“X”,于外括约中插入止钳,并轻柔地向上分离,使之与自骶部切插入的直角钳相遇。然后将一条皮带穿过外括约及耻直肠环从两切出作牵用,用宫颈扩张器逐渐将两环扩大至能通过直肠为止。

对伴有尿道阴道瘘者,应在直视下游离瘘管,并将其切断、缝扎或缝残端。充分游离直肠,使直肠无张力地能自然下降到肛门切为止从肛门切插入组织钳夹住直肠盲端,将其缓慢地牵至肛门。直肠与皮肤用丝线缝。伴尿道瘘者应作耻膀胱造瘘,并取出尿道导尿管。

(4)高位肛门直肠:包括无瘘和有瘘以及直肠锁的病例。确定诊断后,为了挽救患儿的生命,应作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瘘术,以解除梗阻症状。待6个月后,再会阴肛门成术。

在尾尖下皮肤2~3cm,沿中线切肛尾膜,并向深部分离。高位畸时耻直肠向前上移位,位于尿道阴道壁后。显后,用直角钳紧贴尿道阴道后壁,边张两钳分离,边向前推进,直至钳尖插入环。然后将直角钳尖端向后至会阴部新肛门处,作会阴部切,使之与骶部切相通,并将一皮带穿过外括约及耻直肠环自两切出。

游离直肠,沿直肠周围向下作钝性分离,显直肠盲端。如有瘘管,应将其充分显并钳夹、切断。断端用碘酊、处理后,丝线作贯穿缝结扎。同时应剥除残端遗留的黏膜,以免分泌的黏液积聚。充分游离直肠、乙状结肠,使其能无张力地达到会阴之外。用组织钳通过会阴部切进入腔,钳住直肠并向下牵直肠盲端至会阴部切之外。在牵时,防止发生扭转。抽出皮带,结直肠与皮肤成肛门。

会阴黏膜下切除肛门成术:骶及会阴部手术步骤与Stephens骶会阴肛门成术相同。部手术,在盆腔腹膜返折处切盆底腹膜,游离乙状结肠。在腹膜返折部位的直肠层与黏膜间注入生理盐水,使黏膜与层分离。环层,保持黏膜完整。沿黏膜下层用锐性及钝性向远端分离直至直肠盲端后,结扎、切断瘘管,并切鞘下端。然后用一把大弯管钳通过会阴穿过肛门外括约、耻直肠直肠盲端切,钳夹直肠近端,自会阴部切拖出成肛门。此手术避免了盆腔剥离面广,损伤大的缺点,但有直肠积液、积脓以及尿道憩室的可能。

2.手术

(1)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术:1980年由Vires和Pena提出的,适宜于高、中位肛门直肠

自骶尾关节到肛正中线上用针电刀切皮肤、皮下组织。在电刺激下观察两侧肉的发育情况,并从正中将横纹体分为左、右2部分,显直肠盲端。先游离直肠后壁及两侧壁,最后游离直肠前壁。如有尿道阴道)瘘,于直肠盲端缝支持线,切肠腔,直肠前壁中央凹陷处即为瘘。在直视下3mm处切肠壁一圈,用4-O~6-O尼龙无损伤针线缝锁瘘,并自下而上游离直肠前壁,直到直肠在无张力的情况下达到肛门处为止。如果直肠达不到肛门处或有张力,可将直肠周围纤维膜牵拉到紧张处,作多个不同水平的小横切使之松解,可延长直肠约3~5cm,或游离直肠。如直肠盲端极度扩张,难以通过肉复体时,应将直肠后壁作倒“V”剪裁,使其直径为1.2~1.5cm。直肠置于左右2部分横纹体之间,将肉复体与肠壁缝固定数针,缝修复肉复体及外括约直肠与肛周皮肤缝成肛门。

本手术的优点是所有操作都在直视下进,术野清晰,避免了盲地切、分离,将手术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尽量保留直肠及肛周组织,恢复直肠与其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系,以便术后获得较好的肛门控制功能。

(2)泄殖腔畸修复术:对泄殖腔畸应于出生后立即作结肠造瘘,使粪流改道,保持泄殖腔出清洁,防止发生尿路感染。治手术的时间应据患儿情况、畸复杂程度及术者的验而定,一般以6个月以后手术为宜。也有人阴道术应在青春前期完成。

术前应从泄殖腔做逆造影,以了解畸类型是常见型、高位型或低位型。不但要了解泄殖腔的大小、尿道瘘和直肠瘘的高度,还要了解子宫发育情况和有无畸,以便选择术式。

手术取后正中矢状切。从骶中段到泄殖腔外处,在电刺激导下,在中线上分外括约和肛提。充分游离泄殖腔管,显直肠进入泄殖腔的入。在该处直肠黏膜缝数线,于直肠阴道共壁之间做黏膜下分离。一般分离到阴道以上2cm,直肠阴道始独立分,分离直肠的长度直至能无张力地达到肛门皮肤为止。直肠后可显阴道后壁。用同样的法将阴道尿道阴道的共壁间做黏膜下分离。此处分离比较困难,因为阴道从后面包绕尿道一半以上,而且组织弹性差。阴道分离后往往出现阴道前壁缺阴道分离得越长,缺越严重,越易出现尿道阴道瘘。阴道游离充分后修复尿道,特是共同管两侧横纹对控制排尿有重要作用。围绕着事先置入膀胱的尿管修复尿道,缝两层,然后将阴道尿道于皮肤上。对分离时严重损伤阴道前壁的病例,为防止出现尿道阴道瘘,应将阴道扭转90°,即使有环的阴道侧壁接触尿道缝线。如阴道不能达到会阴皮肤,可选用下列法作阴道

①皮肤阴道术:适用于阴道缺损较短的病例。皮瓣从未来阴道部位的两侧皮肤或阴皮肤成,应为保留皮下组织具有良好液供应的全厚皮瓣,两侧皮肤缺损缝

②肠管阴道术:阴道缺损较多或无阴道的病例,采用带肠系膜回肠或乙状结肠修复阴道。即在尿道修复和直肠游离之后,并切取一段带肠系膜的肠管,自会阴拖出。肠管近端缝子宫阴道下缘,肠管远端缝会阴部皮肤上。

最后作直肠修复成肛门,即将直肠置于肛提与外括约,并将肉与肠壁缝固定数针,同时重建会阴体。

泄殖腔畸修复术均需做耻膀胱造瘘术。术后2周伤后,应扩张肛门及阴道。新阴道不能随身体发育而成比例的扩大,因此,阴道扩张要持续到青春期。

预后

肛门直肠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已有明显改善,总病死率由过去的25%~30%降至近年的10%左右,手术死亡率已降到2%左右。

前仍有约1/3的病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有些患儿功能障碍严重,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痛苦和烦恼。肛门直肠的位置越高,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术后排便障碍的发生率,功能障碍高位畸者为86.4%,中位畸为47.9%,低位畸为27%。

于较客观准确地判定肛门排便功能,李正、王练英等综外有资料及自己的验,并考虑到设备条件,提出肛门成术后肛门功能综评定标准。推荐以便意、失的有无及其程度判定的临床评分(表6)与以直肠肛门测压、电图和钡灌肠X线检查等指标判定的客观评分法。在众多客观检查指标中,选出以代表肛门括约功能为肛管高压区长度,代表肛门外括约功能的电图静止时波幅,代表耻直肠位置和功能的肛管直肠角,以及代表盆底横纹收缩功能的直肠肛管收缩压差为指标(表7)。该法较其他法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排便功能。对排便功能差的患儿,系统的生物反馈肛门功能训练仍无改善者,应括约术进矫治。

护理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洗澡和坐,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睡前坐,勤换裤。注意肛门卫生。每次大便后应注意清洗肛门,减少粪便残渣对肛管局部的刺激。

2.如发现肛门疼痛、瘙痒、出、分泌物增多,皮肤肿胀,肛出物,大便变,次数改变或便中带暗红液黏胨、脓等,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不可随便用药。

饮食保健

饮食清淡富有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破骨风

下一篇 破血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