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伤津

伤津津液损伤,致病原因有多种,热性病过程中,邪热津液,或损伤津液所致;过度使用发汗、涌吐、泻下法,导致津液耗伤。①热性病过程中,邪热津液,或损伤津液所致。如津受伤,则见干咳,或少带丝,鼻干舌绛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干,舌红面赤,便秘等症。②过度使用发汗、涌吐、泻下法,亦可导致津液耗伤。津与液同属水类,本于一源。二者在生成、输布......
目录

致病原因

①热性病过程中,邪热津液,或损伤津液所致。如津受伤,则见干咳,或少带丝,鼻干舌绛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干,舌红面赤,便秘等症。

②过度使用发汗、涌吐、泻下法,亦可导致津液耗伤。

病症区别

津与液同属水类,本于一源。二者在生成、输布面是一致的,同时又能相互补充相互转化。但细析之,津与液又有不同,津之量多,质地清稀,流动性强,要布于体表、皮肤、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液之量少,体稠厚,流动性小,常渗灌于关节、脏腑、组织,起濡养作用。因此,伤津液都是津液损伤所病变,但两者并不相同。

1. 伤津津液受伤

伤津,是指津液受伤,其实质是津液缺乏。伤津津液病变的两个面之一。导致津液受伤的原因,要有两点:一是摄入不足,生化乏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赖纳化输布,小肠分清泌。若饮食失调,食少饮乏,则生津乏源;或劳倦内伤胃虚弱,阳不振,生,以致失健运,纳不化,健运生成不足。二是津液的消耗太多,导致津液亏乏。如温热病过程中,热炽盛,消灼津液;或热盛,津液,汗多伤津;或阳弱,卫外不固,常自汗出,即《灵枢·决》说的“津者,腠理,汗大泄”;或阴虚热,阴不敛阳,津液内寒耗外泄;或因小便频数,或吐泻无度,以致津液耗伤太甚等。

津液耗伤,脏津失润,内燥因生。津液属阴,为人体阴液之最多者,溉脏腑,外濡肤皮毛。因此,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和官窍失于濡润和滋养。常见的津伤症有津伤、津伤、大肠津亏,其甚者还能发展为阴虚

津伤。津不足,清肃宣降失司,表现为咽喉,声嘶或失音,甚或肤便干,胸满气逆干咳,苔干而

津伤。津不足,失润降,纳化失职,口干,知饥而不欲食,食则干涩难干呕肉瘦削,面色萎黄,大便秘结,细数。甚则导致胃阴耗伤。

大肠津亏。大肠液,司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津液耗伤,肠道失于滋润,传导失常,腑不畅,症见大便结,坚硬难出,等。

津伤津液系密切,生津、布津、摄津。津能化气、载津液耗伤,随其成津伤病理变化。如吐泻之后,津液受伤,体疲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即属此症。

2. 液是津液耗伤之甚者

液为人体华,生于水谷,润而充。《灵枢·决》说:“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满,淖泽注于属屈伸,泄泽补益,皮肤润泽,是谓液”。可知液是人体阴中具有特殊功能的那一部分,如注于,补益,则与精气相类。,藏于精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后天之源于水谷,化于,故有“无后天先天不长”之说。

液,《》称为“液脱”。如《灵枢·决》说:“液脱者,屈伸不利,色夭,消,胫酸,数鸣”。诸症皆液失充养、滋润所致。细析之,充于,而开窍液脱之后,屈伸不利消,胫酸,数鸣,皆与临床所见耗伤之候相似。这些病理变化常见于慢性病的过程之中,特是老年病中的老年脑病病常见此类症状。临床上一般亏虚治疗。因此,液是指具有润作用的那一部分津液受伤,其实质是相当于亏损的一类病

总之,伤津液虽同属津液损伤的病变,但津伤更为常见,不论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以及治疗失误,都可导致津伤,要是津液中质地清稀、布表、孔窍的部分受伤。液是津液的部分损伤,较之伤津少见,通常出现在慢性病、老年病的后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三阳合病

下一篇 伤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