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散脉

脉象,轻有分零乱之感,中渐空,重则无。胃气衰败,消亡,精气将绝,见于病情垂危阶段。浮律不齐的脉象散脉的特点是浮力,轻取似有,重即无。在势上,散脉无力而来不明,漫无蒂。散脉因阳阴阳失去平衡,气虚亏已极所致。临床上,可见于偏瘫消渴水肿、 瘕积聚的晚期。散脉还可见于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喘而不能平卧,心悸怔忡,四肢浮肿者。散脉紧脉相反......
目录

散脉简介

律不齐的脉象散脉的特点是浮力,轻取似有,重即无。在势上,散脉无力而来不明,漫无蒂。散脉因阳阴阳失去平衡,气虚亏已极所致。临床上,可见于偏瘫消渴水肿、 瘕积聚的晚期。散脉还可见于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喘而不能平卧,心悸怔忡,四肢浮肿者。散脉紧脉相反脉象散脉无力,浮;而紧脉紧张力,搏劲急。

散脉的表现

太阴别络

而上,故称。《素问·刺痛篇》:“刺散脉在膝前肉分间,。”王注:“散脉,足太阴也,而上,故以焉。”

散脉者一般是为元,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即将坠胎之征。

浮大无

浮大无,应指漫,之消失,伴律不齐和力不匀,故曰"似杨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欲绝无而且律绝对不整,率快慢不匀,力强弱不均,与怪解索是同一脉象,与快速房颤。以此来诊断是否是散脉

应与浮脉类其他对比鉴浮脉洪脉濡脉芤脉革脉。  浮脉:轻有、无有,浮脉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见表实,无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阳盛虽夏旺,非是盛治灾凡。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似软如葱,阳见芤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濡脉:浮取极不力,之随手又空空,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凭如明镜,者用通。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浮大无,应指漫,之消失,伴律不齐和力不匀,故曰"似杨无定踪"。以此来诊断是否是散脉

体象

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则绝矣。

为本伤,见则危殆。左怔忡不寐。右自汗淋漓。左,当有溢饮

,胀满蛊疾。左,北水竭。右得之,阳消命绝。

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而之义得,散脉确着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有表无里”,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云∶“涣漫不收”,盖涣漫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凿凿也。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不收,如杨漫之象。”夫杨漫,即轻飘而无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此又补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者也。

戴同父云∶“浮大而短涩而,皆平脉也。怔忡为汗出,溢饮为肿,皆病脉也。,诸病脉,皆死也。”古人以代为必死者,盖败之征,代为绝之候也。本沉,而散脉之不可得见,是先天资始之本绝也。信,而代脉歇至不愆其期,是后天资生之本绝也。故二独见,均为危殆之候;而二交见,尤为必死之符。

散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2010年10月S2 P56-57)

散脉乃28病脉之一,历代医家认为脉象乱不整、至数不齐,或涩短止并存。而现代中医者多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通过参阅古今者有脉象的论述,结现代医的观点及自己的临验认为,散脉与快速房颤

1 历代医家对散脉的认识

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及临症验差异,认为散脉脉象系“乱不整,至数不齐”。如《诊家枢要》:“,不聚也……之满指,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底。”《濒湖》:“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不收,如杨漫之象……似杨,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则绝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

或认为系“涩短止”并存。如《》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濒湖》云:“细迟短涩往来难,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时一止曰涩。”

由上将散脉脉象可归纳为: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欲绝无而且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

2 现代者对散脉的认识

现代中医者多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如《详谈细论二十八》云:“散脉是一种无、极浮、乱的一种微细脉……室颤动则见此……这是元衰竭、室颤动的一种表现……心气衰竭、房和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律、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现乱、不均匀、乱不能收聚,散脉。”房颤动(房颤)时之脉象散脉,可称散脉,而室颤动亦称散脉,不妥。因室颤动是致命的律失常,其出现多是心脏骤停之先兆,音听不到,搏触不到,故云散脉欠妥。

检阅《古今医临金鉴·心悸怔忡卷》发现,对于房颤脉象的表述面虽皆有病例相参,但莫衷一是。如赵武教授认为是“结代”,柯雪帆教授称“力衰竭出现律不齐者颇多,促结代脉均可出现,更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叁伍不调者(纤维性颤动)……房纤颤病人,率较慢的如‘解索’”,在病例介绍面称“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两弦涩、乱不齐,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约六至。”等;奚凤霖任医师称“乱搏”,云:“律失常,常见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涩脉散脉,还有七绝怪……其早搏的常见脉象有促、结、代脉等,乱搏的则见散脉涩脉和在生命垂危时出现的脏器败之部分怪。”,在病例介绍面称“数有似翔、游,急性发作时,如釜沸、解索。”;周次清教授云:“阴虚不能敛阳是房颤动的要原因……会出现‘参伍不调’的促脉,或。快速性房颤……发作时见促象。”;丁光迪教授称“房颤……诊时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之参伍不齐”等。

3 散脉新识

临床房颤常见有两种,即阵发性快速房颤(率>100次/分)与慢性持续性房颤(率60~100次/分和率<60次/分),脉象不一致。阵发性房颤时,因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室率快而不规则。此时听诊:律绝对不规则,率快慢不一,音强弱不等,电图可确诊。诊时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率>100次/分(率少于率,短绌),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搏,则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乱错杂不整齐,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正与(涩)和怪解索

4 散脉乃规范称谓

因快速房颤率多在90-180次/min之间,从至数而言,一息四-五至以上当属数脉,即>90次/分,故有的医家称“数而三五不齐”,或称“数中一止之促脉”,或称“数而涩”等;若房颤率>126次/分,一息七-八至而属疾脉,故有的医家称“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或称“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之参伍不齐”等,前看来,快速房颤当规范为(涩)解索其它称谓皆不妥。

5 结语

综上所述,散脉属28病脉之一,其脉象特征是: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欲绝无而且律绝对不整,率快慢不匀,力强弱不均,与怪解索是同一脉象,与快速房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色脉合参

下一篇 三部九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