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肛门失禁

肛门失是排便功能紊乱的一种症状,患者失去控制排、排便的能力。发病率不高,不直接威胁生命,但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格地干扰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疾病称:肛门失所属部位:部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症状体征:斑疹|丘疹|溃疡(一)病史 需询问肛门失的原因,初起时症状前失的严重程度,肛直肠部有无手术史、放射史、受伤史。大便习惯,排便次数及粪便质地,有无神经系统、代谢面的疾病及泌尿......
目录

名称

疾病称:肛门失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症状体征:斑疹|丘疹|溃疡

诊断检查

(一)病史

需询问肛门失的原因,初起时症状前失的严重程度,肛直肠部有无手术史、放射史、受伤史。大便习惯,排便次数及粪便质地,有无神经系统、代谢面的疾病及泌尿系统的疾病等病史。

(二)视诊

完全性失,视诊常见肛门张,或有畸、缺损、瘢痕,肛门部排出粪便、肠液,肛门部皮肤可有湿疹样改变。用手牵部,肛管完全松弛呈,有时肛管部分缺损瘢痕成从孔处常可看到直肠腔。

不完全失肛门不紧,腹泻时也可在肛门部有粪便污染。

(三)直肠指诊

肛门松弛,收缩肛管时括约肛管直肠环收缩不明显和完全消失,如为损伤起,则肛门部可扪及瘢痕组织,不完全失时指诊可扪及括约收缩力减弱。

(四)镜检查

直肠镜检查可观察肛管部有无畸肛管皮肤粘膜状态,肛门情况。纤维肠镜检查可观察有无结肠炎、克隆病、息肉、癌肿等疾病。可用硬管结肠镜观察有无完全性直肠垂。

(五)排粪造影检查

可测定肛管括约肛管直肠态解剖结构,动力功能状态的X线钡检查可观察有无失及其严重程度,不随意漏出大量钡是失的标志。

(六)肛管测压

可测定,外括约及耻直肠有无异常。肛门直肠抑制反射,了解其基础压、收缩压和直肠膨胀耐受容量。失患者肛管基础、收缩压降低,括约反射松弛消失,直肠感觉膨胀耐受容量减少。

(七)电图测定

可测定括约功能范围,确定随意不随意及其神经损伤及恢复程度。

(八)肛管超声(AUS)检查

近年来应用肛管超声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出肛管直肠粘膜下层、外括约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可协助诊断肛门失,观察有无括约受损。Yang(1993)应用AUS检查肛门失38例,23例中17例(74%)发现肛管括约有缺损,患者都有肛周肛门直肠阴道手术史,15例中6例(40%)无外伤史,体检时常规检查也未发现肛管括约有缺损,应用AUS检查后才确定括约有缺损病变,故此项检查对肛门失较有价值。

鉴别诊断

1.肛瘘。

2.结肠炎。

3.直肠炎。

治疗措施

肛门失的治疗应发病原因及损伤范围选用不同的治疗法。肛门失如是继发于某疾病,则需治疗原发病灶,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肛管直肠疾病等,治疗原发疾病,肛门失有的可治愈,有的可改进。

非手术疗法

1.促进排便 治疗结直肠炎症,使有正常粪便,避免腹泻便秘,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常用多纤维素食物。

2.肛管括约操练 改进外括约直肠、肛提随意收缩能力,增加肛门功能。

3.电刺激 常用于神经肛门失

Caldwell(1963)将刺激电极置于外括约。Hopkinson(1966),Macleod(1979)用塞和电计刺激括约和盆底,使之有规律收缩和感觉反馈,均可改善肛门功能。

手术疗法

由于手术损伤和产伤或外力暴力损伤括约致局部缺陷。先天性疾病,直肠癌肿术后肛管括约切除等则需进手术治疗,可采用括约修补术,直肠阴道括约修补术,括约折叠术,皮移植管成术,括约术等。

1.肛管括约修补术

的:将切断的括约两端瘢痕组织分离、缝。多用于损伤不久的病例,括约有机能部分占1/2者。如感染应在6~12月修补,以免肉萎缩。若就诊时间晚,括约已萎缩变成纤维组织,则术中找及缝都困难,影响疗效。法:沿瘢痕外侧1~2cm处半环,切皮肤和皮下组织,将括约断端由瘢痕组织处适当分离,切除瘢痕组织,但括约断端应留少量纤维组织,以便缝。沿外括约间隙,将括约由外括约处分离,并向上分离肛提。分离时注意不要损伤粘膜,用两把组织钳夹住、外括约的断端,交叉试拉括约的活动度及松紧度,适后将直径1.5~2cm的肛门镜塞入肛,再试拉括约。用丝线分端端间断缝或重叠缝、外括约,缝后取出肛门镜,最后缝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应该控制大便3~4d,便后坐换药,保持局部清洁。Marti(1990)曾综分析文献7位作者的401例括约修补的结果,成功率达90%。

2.括约折叠术 适用于括约松弛病例。

肛管前括约折叠术:在肛门前1~2cm,沿肛缘做一半,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向后翻转,覆盖肛门,牵起皮,在两侧外括约括约之间可见一三角间隙,用丝线缝两侧外括约间隙,使肛管紧缩,最后缝皮肤。

阴道括约折叠术:因切离肛门较远,故感染机会少。在阴道后壁做一环,将阴道后壁向上分离,显外括约前部,将括约牵起,用丝线折叠缝,使括约缩紧。将食指伸入肛管测试紧张度,伤上端提肛亦予以缝,最后缝阴道后壁。

⑶parks肛管盆底修补术:适用于直肠垂固定术后仍有失及自发性失患者。在肛缘后做一孤,皮下分离,将肛管直肠、外括约之间分离,将括约肛管牵向前,并向上分离到耻直肠,尽可能显两侧髂尾及耻尾。将两侧肉间断缝,特是耻直肠要缝牢固,以缩短耻直肠,使肛管肛直角前移,恢复正常角度,外括约亦缝缩短,伤,放置流。由于此手术已造成出处狭窄,若用力排便将使修补处破裂,故术后排便不能用力,必要时腹泻,Parks等(1971)曾报告183例,术后肛管自制能力完全恢复达72%,有进步12%,无进步16%。

3.皮移植肛管

适用肛管皮肤缺损和粘膜外翻肛门失者。将带蒂皮移植于肛管,例如S肛管术。

手术法:取膀胱石位,沿外翻粘膜边缘作一环,与周围组织分离,切除多余粘膜,以肛管为中作S成上下二处皮,上移向肛管右侧,下移向肛管左侧,皮侧边缘与粘膜相缝,粘膜缘与皮可全部缝

4.括约

前多用移植于肛管周围,代替或加强括约功能。适用于括约完全破坏或先天性无括约,以及不能用括约修补术治疗者。

移植括约术:先取平卧位,沿大腿5~8cm纵,切筋膜,向上游离至神经管束处。在膝3~4cm纵切,找到向上游离与上切相通,在胫3~4cm斜切,找到的止点,在止点的膜处切断,再将薄机由上部切牵出,用盐水纱布包裹备用。

石位,在肛门前、后正中,肛缘2cm处一切,用长钳在皮下围绕肛门两侧分离做两个隧道,使肛门前后两个切相通,再在对侧耻相对处2~3cm切,与肛门前切做一个皮下隧道。将上部切牵出,向上分离,再将束通过隧道拉至肛门前,围绕肛门一侧到肛门后,再绕过对侧到肛门前,由耻处切牵出,把围绕肛门一周,拉紧,使肛门尽量缩紧,将固定于耻膜上,最后缝各切

一般在站立时两腿收可控制大便,下蹲时肛门松弛,但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有一段时间去摸索控制排便的法。天津滨江医院(1982)报告57例成人术后结果:优24例,排便机能与正常人相同;良25例,干粪能完全控制,但不能控制稀粪,不用带垫,较好5例,常有粪便污染衣裤,或必需带垫,无效3例,无排粪感觉,粪便随时外流,必需常带垫。

近来有人倡用肛管动力性术治疗排便失,即术后,再植入一电极以刺激,使基亻于长期收缩。电刺激导致的阻力增加,使其纤维由Ⅱ型(疲劳占优势)逐渐变为Ⅰ型(耐疲劳)。刺激器的由体外磁控制,以利排便。近期临床实长期电刺激可使移位的长期保持张力而恢复排便自制。Cavina报告47例结直肠会阴切除会阴结肠用电刺激新肛管括约。40例随访4年余,65%自制好,22%较好,13%失。但刺激器价值昂贵,在体易感染,长期效果需随访。

移植括约术:应用带蒂束围绕肛管代括约,如Chestwood(1903)手术,将两侧各分离出一条宽3cm,远端切断,近端仍和骶尾部相连,将肛管交叉,围绕肛管后,在肛管,效果不甚满意。

Chittendon(1930),Mclanahan(1941)von Rapport(1952)Dittertow,Grim(1983)Schmidt(1986)相继曾应用此项手术。

上海仁济医院自1986~1991年收治8例因不同原因而肛管病例,应用带蒂重建肛管括约手术治疗,随访结果效果良好。

手术法为一期,分二步进

第一步: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取左侧或右侧卧位,常规作同侧部及下肢消毒,铺巾,在同侧大腿及部外侧作“L”,切皮下及筋膜,暴,分离带蒂束宽4cm,连同外侧束上半部,以便保持其束长度(在解剖过程须避免损伤坐神经及重要管),并保留其带蒂束的神经支配及供。通过同侧坐部皮肤隧道,将游离的束拖到会阴部,缝大腿及部皮肤。

第二步:取膀胱石位,常规冲洗肠腔,消毒皮肤,在两侧坐侧各作半月部滑膜,通过两个切向前至会阴部,向后在尾尖水平作皮下潜性隧道,在作皮下隧道时切忌戳破直肠肠壁及肛管。将游离的带蒂通过皮下隧道围直肠下端管一周,并保持其一定的紧张度。将游离束固定缝于双侧坐滑膜上。缝皮肤,必需置流。

治疗先天或外伤等原因造成肛管不能控制大便的多种手术法均得不到较为满意的效果,许多张作结肠术。早在1952年,Pickrell曾报道利用带蒂神经管的移植,肛管括约术治疗肛门失,其要优点是力较强,收缩大腿时可产生收缩肛管作用。1982年Proshian提出用重建肛管括约,其力优于,仁济医院自1983年始采用带蒂神经重建管括约,应用于直肠治术(Miles),后用同样法试用干肛管病例。均得到良好的效果,无严重感染,转移的带蒂神经束未因感染而纤维化,是保转移束起到收缩括约功能的重要因素,所以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键。为了有效预防感染,获得手术成功,除了在手术时必须严格遵无菌操作外,充分的术前准备亦是十分重要的,术前增加养,增强病员体质,同时必须充分作好肠道准备,包括清洁肠道及肠道抗生素的应用。  

病因学

影响正常排便功能的因素很多,包括粪便的质地,直肠的容积,肛直肠部的感觉、反射,肛管的张力及耻直肠肛管外括约神经系统的健全程度等,凡影响上述机制的平衡,即能肛门失,临床上可因括约损伤、结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其他疾病肛门失

(一)创伤

要是括约损伤,最多见的原因是肛管直肠部手术和产伤,尤其是高位肛瘘手术破坏肛管直肠和括约,产伤中第三度会阴撕裂。国有报道成人肛门失72.5%(65/95)是因手术或治疗法不当所致。Birmingham(1978~1990),统计肛门失334例,其中外科创伤57例(肛瘘占24例),产伤占122例。此外,内痔、肛裂、直肠垂琢直肠等手术处理不当,或肛管组织遭受外来暴力、药物注射、灼伤、冻伤等均可肛门失

(二)肛管直肠结肠疾病

最多见为直肠及炎症性疾病,Birmingham(1975~1980)统计肛门失341例中直肠癌104例,炎症性肠病70例,直肠垂40例。直肠浸润破坏括约溃疡结肠炎,克隆直肠炎症长期腹泻,完全性直肠肛门松弛,阴部神经牵拉受损等127例。

(三)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柱裂,脊髓膜膨出,脊髓及骶神经损伤、感染和脊髓;肛门直肠先天畸和肛门直肠神经障碍均可导致肛门失

临床表现

(一)病史

需询问肛门失的原因,初起时症状前失的严重程度,肛直肠部有无手术史、放射史、受伤史。大便习惯,排便次数及粪便质地,有无神经系统、代谢面的疾病及泌尿系统的疾病等病史。

(二)视诊

完全性失,视诊常见肛门张,或有畸、缺损、瘢痕,肛门部排出粪便、肠液,肛门部皮肤可有湿疹样改变。用手牵部,肛管完全松弛呈,有时肛管部分缺损瘢痕成从孔处常可看到直肠腔。

不完全失肛门不紧,腹泻时也可在肛门部有粪便污染。

危害

肛门失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会阴部、骶尾部、肛周皮肤炎症,部分患者还可导致逆性尿路感染或阴道炎及皮肤红肿、溃烂。这是因为粪便对皮肤粘膜产生刺激,使会阴部皮肤常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蚀的状态,加上皮肤间的磨擦,成皮肤红肿、溃烂。

  尿粪失的严重程度,与皮肤红肿之间有对应系。如不及时清洁或清理不当细菌很容易通过尿道起上性尿路感染,及阴道炎。这些并发症不仅给病人的机体带来了痛苦,同时使病人产生了害羞,孤独甚至恐惧等一系列的理问题。

护理

护理用品

⑴一次性尿垫是较早用于肛门失病人的护理用品。它可缩小潮湿污染的范围,降低皮肤的受损程度,但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⑵用聚氨基甲酸酯海绵制成的肛门控制塞,将其留置于肛直肠交界处,遇水膨胀后可留住粪便。

⑶用22号粗肛管插入乙状结肠中部18~22cm,肛门周围不固定,另一端装上塑料袋,据排便的量随时更换塑料袋;

⑷对肛门失病人采用碧丝肛门塞入,其优点:①感觉舒适无异味;②卫生便容易操作;③任意体位不会滑。缺点是:排不畅,费用较高;

⑸用自制气囊肛管护理肛门失病人。

⑹用一次性气囊导管插入直肠15~20cm,使管头端的气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即可有效地阻止粪便流入直肠,且此处无便意感受器不易起排便动作,有利于导管的固定。但粪便的流缺少动力,易滞留于结肠;

饮食护理

改善饮食结构,出院后宜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利于排便通畅。增加膳食中食物纤维的含量,平均每日供应6.8g。食物纤维不会被机体吸收,但可增加粪便的体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恢复肠道功能,加强排便的规律性,有效地改善肛门失状况。

理护理

对老年人、危重病人的大便失处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卫生面的考虑,当他们历了直肠功能丧失后,常有难以启齿、意志消沉、孤僻、害怕被发现的灰色理,如不及时防治,则会使他们精神颓废,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退化。对于老年人,护士应通过充分认识大便失的有问题,有能力帮助这些病人,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给他们精神上的理解,同时及时处置肛门失的困窘,鼓励他们回到社会 ,可穿收裤或紧身衣裤,以增加肛门的制能力,从而增加病人的生活信,帮他们度过难。对于患儿,护士应协助家长做好生活护理,帮助勤换衣裤、清洗会阴部;对年长儿要态度和蔼,耐讲解病情,取得作。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向家长讲解疾病的发生、病因、需何种手术治疗,手术前、手术后需注意的问题,详细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术后护理措施,耐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让家长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病儿的病情动态变化,减轻家长术前紧张,配治疗护理工作。

皮肤护理

做好皮肤护理对肛门失及卧床病人是极其重要的,最具有预防性的措施仍集中在减轻压力、更换体位、加强养、注意卫生预防感染等面,而不是单纯地对肛门失的护理。肛门失病人的床应垫塑料布及布单,再用旧布等将病人部兜住,或用硬纸壳做成簸箕式样,里边垫上废纸放在下,使后取出倒掉,以省布类和清洗的麻烦。最好是掌握病人排便规律,时接便盆排便。便后用温水肥皂洗净会阴及肛门周围,发现部有发红现象时,可涂以凡士林油、四环素药膏或氧化锌软膏等,夏天可补些爽身粉。

前,我国对肛门失的并发症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尚未见详细报道,但可以预见,随着人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其发病率会越来越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做好调查和防治工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舌肿

下一篇 舌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