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五色主病

即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的病。诊断术语。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的病。1、以五色五脏。青病,赤病,黄病,白肺病,黑肾病。2、以五色疾病性质。青惊、痛;赤热;黄湿虚;白血虚;黑痛、瘀、劳伤。应用时须结实际,不宜拘执。(1)白色白色应于,为太阴之本色。虚证寒证、夺。白为不荣之候。凡阳......
目录

概念

诊断术语。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的病

解读

1、以五色五脏。青病,赤病,黄病,白肺病,黑肾病

2、以五色疾病性质。青惊、痛;赤热;黄湿虚;白血虚;黑痛、瘀、劳伤。

应用时须结实际,不宜拘执。

中医应用

(1)白色

白色应于,为太阴之本色。虚证寒证、夺。白为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或失血脉不充;或暴吐暴下、阳;或外寒侵袭、经脉等,皆可致面色发白。

面色淡白无华,、爪甲均无色,称为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证

面色白而虚浮,称晄白,多为阳不足,水湿泛滥。

面色白中带青,称为苍白,如伴见腹痛,多为外感,或阳虚阴盛,阴凝滞,经脉拘急;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冷,常为阳的征候。

(2)黄色

黄色应于,为太阴之本色。脾虚湿。病人面色发黄,多由失健运,不充;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滞;或水湿蕴结熏蒸;或胆汁瘀积;或感受疫毒等所致。

面色淡黄,枯稿不泽。失荣肉瘦弱者,称为萎黄,多因胃气虚,长期慢性失小儿疳积虫证等,致营血不能上荣所致。

面色黄而虚浮者,称为黄胖.属脾虚湿蕴。是因运不健,机体失养,水湿停,泛溢肤所致。

肤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是体液不常道,外溢肤所致。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熏蒸所致;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多由寒湿停,困遏脾阳或瘀阻日久而成。

(3)赤色

赤色应于,为少阴之本色。。亦可见于戴阳。病人面见赤色,多因有热而面部扩张,充盈所致,但亦可见于虚阳上越的病人。

满面通红者,为赤甚,属实热。是因邪热亢盛,加速,面部扩张,充盈所致。

午后两颧潮红者,为微赤,属阴虚。是因阴虚阳亢,虚火炎上所致。可见于痨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颊泛红如妆、游移不定,伴呼吸短促,汗出肢冷,微欲绝,为阴盛格阳,虚阳浮越的戴阳。是因久病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属假热的危重征象。

(4)青色

青色应于,为足厥阴肝经之本色。寒证、疼痛、气滞瘀、惊。病人面见青色,多由气滞,或痛则不通,或瘀血阻,或筋拘急,使面部不畅,经脉瘀阻所致。

面部淡青或青黑者,属盛、痛剧。多因阴盛,或痛则不通,使面部拘急凝滞所致,可见于阴腹痛等病人。

面色与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塞,呼吸不利所致。

若突见面色青紫,甚则青灰,肢凉微,则多为心阳心血瘀阻的痛发作。

候,面上常出现青色。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间,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多伴见胁下症积作痛;面青赤而晦暗,多为肝郁化火;面青目赤,多为肝火上炎。

此外,小儿惊或欲作惊,多在眉间、柱、周显现青色,多因邪热亢盛,燔灼筋,筋拘急,而使面部瘀阻所致,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5)黑色

黑色应于,为少阴之本色。肾虚寒证水饮瘀。为水脏,黑为阴水盛之色.肾阳虚衰,水饮不化,阴盛,失温养,经脉拘急不畅,均可见病人面色发黑。

面色黑而暗淡者,多属肾阳虚。因阳虚衰,水不化,失温煦所致。

面色黑而干焦者,多属肾阴虚。因久耗,阴虚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见黑色者,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

面色黧黑,肤甲错者,多由瘀日久所致。

面部黑褐斑,常见于老年人虚衰。也可见于瘀、肝郁气滞阴虚旺等病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五邪脉

下一篇 五色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