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切诊

切诊 切诊中医四诊之一。包括诊和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触摸压的检查法。检查容,如脉象的变化,胸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特是切,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切诊中医四诊之一,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式的诊察,或切或,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切诊包括诊和触诊两个部分。诊是以手指切......
目录

名词定义

  切诊中医四诊之一,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式的诊察,或切或,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切诊包括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脉诊

  诊是以手指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在变化也称切诊脉

  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的周流,随之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律(齐否)、态(大小)及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的盛衰和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热。如病变在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不足,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诊是中医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法是非常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切脉的部位

  一般取寸口,即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切脉的方法

  切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放平,以使流通顺。

  切成人,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高骨桡骨突)部位的动脉,继续以食指在前(远端)定,然后用无指在后(近端)定三指应呈弓在同一水平,以指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

  切时运用三种指力,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肉为中取,;再重度用力,在筋为沉取,据临床需要,可用相反的顺序反复触,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法体会。

  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

  寸口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全盘考虑。

切脉应注意的事项

  ①医者须全贯注,仔细触,反复细体验,防止测粗,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50秒)。

  ②注意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较成人软而数,妇女数较男子细弱而略数,胖人较瘦人沉。夏天较洪大,冬天较沉小。剧烈运动后洪数,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从部斜向手,称为

正常脉象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律整齐,又称为平脉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跳越快,婴儿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多有力,年老人体弱,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细弱而略快,瘦人较浮,胖人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饱餐,情绪激动,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较弱。

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

  在祖国医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位、率、力、流的流利度及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组成的。现将临床常见的14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

  (1)浮脉

  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反觉稍减。此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虚脉

  (2)沉脉(附伏脉

  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始得。此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沉迟为里,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推筋着始得。为邪气或剧烈疼痛或

  (3)迟脉

  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搏少于60次),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虚寒,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

  (4)数脉(附疾脉

  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搏多于90次)。,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极盛,阴气欲竭,或元的重

  (5)滑脉

  来流利滑,如盘滚珠,多属盛,滞。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妇女妊娠时多见此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等。

  (6)涩脉

  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亏、少、气滞瘀,常见于贫血、失、产后及瘀等疾患。

  (7)弦脉

  挺直而长,如弓弦,有劲有弹力,管的硬度大。气郁及痛。常见于外感少阳病,病,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

  (8)紧脉

  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索绞转,的张力大,跳有力。寒证,痛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和缓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湿所困之湿,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洪大,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宽,波动大。,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正虚(大而无力)。

  (11)细脉(小

  细如线,窄,波动小。虚证气虚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也即细脉病与细脉同。

  (12)促脉

  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食停滞,见于食瘀滞,肿痛,诸实热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3)结脉

  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积或瘀滞,见于气滞瘀,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律不齐。

  (14)代脉

  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相兼脉与主病

  起疾病的原因是多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面的相兼

  相兼又称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的各单一病的总,如浮紧脉表寒;浮数脉表热、沉迟脉寒证;沉细数脉里虚等等。

  脉象的描记

  以搏描记器描出搏波线,可分为波辐、波、升、降、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所得基本一致。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线,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时,波反而减低;沉脉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线;洪脉线是波幅特高,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时的来盛去衰;弦脉线在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始下降,故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时如弓弦;数脉迟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是完全一致的;滑脉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时感到不流利。

  脉象产生的原理

  在这面的研究上也积累了一些资料。脉象的变化是有其广泛的病理、生理基础,其变化与心血管功能及神经体液调系统有着密切的系。

  脉象是由搏的速率、律、强度、位置和态等组成,与搏排出量、瓣膜功能、压的高低、液的质和量以末稍管的功能状态等有

  浮脉成可能是搏排量减少(或正常),周围管收缩,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在电图上可见电压降低。

  迟脉电图上可见窦性动过缓,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律等起。

  数脉电图上可见窦性动过速,可由于感染等因素,致压下降,窦性动过速,或由于兴奋性增加,力量减弱,而致搏代偿性增加。

  虚脉多为搏排出量减少,管弹性阻力降低,压降低所成。

  实脉成与排出量和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其压正常。

  滑脉量正常或稍高,管弹性阻力正常或减少,液变稀,流量增加,因而流畅通,在管上显示出波浪过。

  涩脉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率减慢、搏排量减少,周围管收缩等因素有

  洪脉可能与量增加,周围管扩张、收缩压高、舒张压低,压大,流速度增快等有

  细脉可能与功能下降,量减少,周围管收缩,管弹性阻力增加,压小等因素有

  濡脉可能与量减少,管弹性阻力不高有

  弦脉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管平滑收缩,管壁增厚,舒张时管直径较小致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压增高等因素有,疼痛及病时出现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成因素比较复杂。

  紧脉可能与量增高,周围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高等因素有

  促脉或为房纤颤,或有动过速伴期前收缩。

  结脉电图上表现为各种期前收缩、逸搏、停搏及房颤等。

  代脉见于期前收缩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二联律、三联律。

  促、结、代脉均为律不整,要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成,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也可起结、代脉

触诊

  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肤、四肢、胸等病变部位进触摸压,分辨其温、凉、润、、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柜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皮肤触诊

  辨温凉润燥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时胸灼热而四肢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而皱缩,是伤津液,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触之刺手,称为肤甲错,为阴不足瘀血结。皮肤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之应手而起者,为肿,虚胖。

四肢触诊

  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冷,是亡阳或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的先兆,手足心热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胸部触诊

  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虚里的跳动(即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心脏,为诸之本。凡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虚。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

  下,即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属虚。

腹部触诊

  辨病变的部位、腹痛症瘕积聚的性质。

  病变在脘(中上)属、在两胁下(左右侧)属,在脐周围属或大小肠,在小膀胱

  压后疼痛减轻的(喜),多属虚痛,压后疼痛加剧的(拒),多属实痛、热痛

  部有块物,之软,甚至能的,称之为瘕或聚,多属气滞,部位固定,之较坚,不能消失的称为瘕积,多属瘀血、水等实邪结聚而成。

按俞穴

  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触诊,发现结、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助诊断。如炎病人在期门和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俞穴有压痛,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三里有压痛,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在阑尾(足三里下一)有明显压痛等等。

应用

  切诊中医四诊之一,运用切诊时,要把四诊有机地结起来,切不可偏废。诊、舌诊虽是中医诊断的特殊法,但不应把它秘化,必须四诊参,才能较全面掌握疾病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正确的诊治提出必要的依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蒲种壳

下一篇 青如草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