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诊脉

诊脉 诊脉是通过触人体不同部位的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 临床上要掌握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诊。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医扁,便是以于望、闻、问、切的法特是以诊著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
目录

历史

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医扁,便是以于望、闻、问、切的法特是以诊著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者,由扁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讨论了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诊已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始出现的重要医著作《黄帝》和稍晚的《难》中,已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法》、《阴阳症候》,也有用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成为我国古代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诊已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医王叔和综前代有的知识和验,写成了《》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著。书中把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法和多种杂病症,把诊和病症进一步结起来,使成为更加实际的问。此后,我国古代脉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医都,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的发展。

方法

诊脉诊脉又称切、持脉象成与脏腑密切相,若脏腑发生病变,血脉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正盛衰相,病位浅在表则浮,病位深在里则沉;疾病性质属迟,属热则数;邪气盛则实 ,正气虚则虚。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急数,烦躁,则病进。诊的法有 3种:①遍诊法。切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②三部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其中以寸口十二,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以候的。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动脉所在部位 。遍诊法和三部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和两手无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的存亡。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阳,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

。”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外环境都比较安静,

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病脉。但也不是说其 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

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

一个安静的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刻,使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

,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

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

上,并在腕关节垫上布枕,以便于切。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的运而影

脉象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诊

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在掌后高骨部位,接着用食指前的部位,无

后的部位,三指应呈弓,指头平齐,以指体,用指感觉较为

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长者,布指宜疏,身矮短者,布指

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

,也可用一指单其中一部脉象,如诊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指;诊则微提

食指和无指;诊,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常配使用。

诊小儿可用“一指(拇指)定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

,且易哭闹,不作。

4.: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之要有三:曰。轻手之曰,重手取

之曰,不轻不重,委求之曰。初持,轻手候之,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

,亦之应也。重手得之,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之应也。不轻不重,

中而取之,其应于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

,则委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在皮肤上叫

,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在筋间,叫,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

可亦轻亦重,以委求之叫。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之间的脉象变化。

此外,当三部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外推找之意,不是

中取之义。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

去计算病人搏的至数,如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

静,思想集中,全贯注 地体会脉象,《素问·微论》说:“持有道,虚静为

保”。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

次,其意义是:一面借以了解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 、代、促脉。但必要时

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的,所以每次候时间以3~5分钟

为宜;另一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草率从事。

有效治疗

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利用科技术的有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要靠眼望、问、听、闻、手摸等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验。我国古代医在诊断疾病面采用的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诊又叫切,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切脉的观察

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等有知识。这面,我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

诊脉第一,心脏液和管的系。液以及心脏系极其密切。《》明确记述说:“藏也”(《平人象论));“五脏(《宣明五》);一切液和管都受心脏控制;管是液流的处所;是相的;心气绝了,就不通,不通,就不流;道通了,才流。它明确指出血脉,发源于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特值得称道的是,《》已记述了环的概念,如说,饮食消化系统,吸收养而传到肝脏,由传到,由传到,又由传到,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论》:“食,……浊,淫经气归于朝百,输于皮毛,毛行气于府。”);并且说管的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这种认识虽是初步的,甚至是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环生理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液速度的认识。我国古代医家已注意到流速度问题。《难》说:人一呼,管中的液流;一吸,也流;一呼一吸,共流。(“人一呼,一吸,呼吸定息。”)这种认识尽管很不确,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液速度是环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

第三,于呼吸和搏频率系的认识。《》上说:人一呼,跳两次,一吸,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跳四次。(《平人象论》:“人一呼再动,一吸亦再动。”)这样,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就跳七十二次。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搏和呼吸的系,而且知道呼吸和搏频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现代生理所观察的是一致的。此外,《》还记述了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比例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指出人一呼只跳一次,一吸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跳动三次,一吸跳动三次,都是病态。(“人一呼一动、一吸一动日少气;人一呼三动、一吸三动而躁,热日病温,不热滑日痛风涩日痹。”)我们知道,搏和呼吸之间的系反映心脏脏功能之间的系。临床上不难观察到,由于环和动脉液缺氧律不齐、搏的性状因之改变的情况。

第四,于切部位的认识。切的部位,在我国古代有一段侦变过程。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起初,要是“遍身诊”,就是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动脉。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上和皮下。《》记述的切要就是“遍身诊”。“遍身诊”又叫“三部九候”诊。“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动脉)。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后突起(挠突)的挠动脉,即所谓“独取寸口”,这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脉的会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的情况。这种法,《》已有记述,以后的《难》、《》等书所记述的要就是寸口诊,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诊”后来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实,这种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我们知道,液在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叫波,波通过动脉管传到周身。波的状随环系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心脏的情况,也反映动脉管的弹性情况。所以,观察全身各处的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体征。例如,要由于动脉弓等有动脉发生病变而造戌的“无症”,因肢体积,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动脉搏减弱或消失。对这样的病人进“遍身诊”,就可以帮助了解他的管的病理情况。又如对心脏病人和塞性管炎病人,用“遍身诊”也很有意义。

第五,对和切因素的认识,《》说,诊脉要常在清早,这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未乱,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又说应四时候而变动;并指出诊脉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肉皮肤的质地,“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况,认为惊恐、忧虑、动静都会使发生变化。以后的书,在这一面的论述更加全面。诸如男女长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现代生理明。人类心脏的活动(搏率、心血输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以心血输出量来说,在十分静止的状况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输出量就相当恒定。又如人的正常搏频率,不但男女有差异,长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也常因体态的改变、活动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异。可见,古人对和切因素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这时分辨正常病脉是很有系的。

临床意义

意义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观权衡规而知病所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可以识疾病所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的通路,它通脏腑,外连四肢,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在的变化。所谓“有诸,必诸外、就是说,人体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搏是环机能的综表现。脉象的情况因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动脉活瓣是否健全,跳是否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搏诊出。不仅如此,由于坏系统和身体各脏都有密切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环系统的功能。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环系统的变化,还反映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例如,许多疾病都和液戍分的改变有,发烧、发炎时,液中的白球数相应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液戌分起变化,从而导致流速度等面的改变,并脉象的变化。尤其是神经系统和环系统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管就受影响,从而脉象的改变。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强调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认识罢了。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已记有十多种脉象,《》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特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近代用科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

百年前凭手指感觉和想像,绘出那么多脉象,是世界史上罕见的。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现仅其中几种为例,简略介绍一下。

脉象

“浮”、“沉”在《》中已有记载,《难》、《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位。所谓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所觉察出的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就可觉察搏、重反而减弱的脉象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相杭争于表。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搏排量增加、环加速、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却是指轻不能觉察、重才能察清胁脉象要表明病在“里”,阳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搏排量减低、压下降、末梢动脉减少、管弹性阻力增加所成。

“迟”、“数”是《》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搏的速率。“迟”是指一息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性,机体气不正常。现代医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传导阻滞心脏的变化所成。“数”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代”反映搏的律。《》已有记述。《》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相当于现代医所说的二联、三联、四联,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指出这种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的说法一致。

“滑”、“涩”要表现态,就是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在《》中已有记述,《》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常见于喘咳逆、蓄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管舒缩都快、流通畅等情况所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容量和排出量增加、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涩”正好相反,是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往来滞,而多碍”,《·要稍微论》中说“涩则痛”。这种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亏损,实的多表明有、食、等阻滞道,不畅。在生理病理上,这要是由于心脏量减低、流减慢等情况所成,常见于贫血、失以及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有蓄宜弦滑,忌弱小:中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还总结有“脉象常见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必须配全面观察,张“四诊”(望、闻、问、切)参,进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脉学外传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脉很早就已传到国外。隋唐时期,《》、《》等书已传到附近国家如日本等。①以后又传到阿拉伯。据研究,古代阿拉伯医阿维森纳(约980—1037)的巨著《医典》中的,明显受我国影响。公元十四世纪,我国传到波斯,当时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包括,并且特述了《》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十七世纪来中国的那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卜弥格(1612—1659)曾把《》译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铜版,描述我国法。值得特提出的是英国家芙罗伊尔(1649—173)受我国《》的影响而研究,并且发明一种给医生用的切数脉搏的表。他还写了一本叫做《医生诊脉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他的著述和发明被西认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十七世纪以后,西译述我国古代脉著作达十多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腹膜后血肿

下一篇 脉症合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