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白线疝

白线疝是发生于壁中线(即白线)的外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部白线是由两侧前、后鞘并后融而成的,融处两侧鞘纤维交错成网状,较大的网眼即成白线上的薄弱点而容易导致疝的发生。白线疝在上部常见,故又称为上部疝,脐下罕见,其原因为:(1)白线从剑突延伸至耻,白线在脐上薄而宽,而脐下窄而厚,甚至脐下两侧,难以分清白线。(2)脐部致密的纤维环的影响,白线撕裂很......
目录

病因

白线疝在上部常见,故又称为上部疝,脐下罕见,其原因为:(1)白线从剑突延伸至耻,白线在脐上薄而宽,而脐下窄而厚,甚至脐下两侧,难以分清白线。(2)脐部致密的纤维环的影响,白线撕裂很难突破脐部。白线疝在人群中发病率为0.5%~3.0%,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发病率约3:1,以20~50岁年龄多见,约20%患者有多处筋膜缺损存在,即多发性白线疝

一般认为先天性白线疝罕见,要见于婴幼儿,出生时即发病;成人白线疝的发生多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加上后天压增高因素起。先天性白线疝的发生可能与壁白线融不全有,疝的发生部位与成人常见的白线疝发病部位基本相同。成人白线疝的发生除了也与壁的先天性发育不全有外,要与前膜受到过分牵拉有。当部膨胀时,白线须同时伸长和展宽,造成纤维撕裂或牵拉使纤维间隙增大从而白线疝,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创伤妊娠肥胖、大量腹水等均可成为白线疝发生的诱因。当膈肌和上部发生不协调的、强有力的同时收缩,如剧烈咳嗽或屏时,由于向上牵拉膈肌和向侧面牵拉状交叉产生的力量在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最大,故此处为白线疝最常见发生的部位。

分型

白线疝的发生过程,可以人为的将其分为无疝囊型和有疝囊型。发生白线疝以后,最先是腹膜外脂肪从此间隙中突出。因此,早期白线疝容物是脂肪组织,无疝囊,称为无疝囊型。随着病情的发展,突出的腹膜外脂肪可把腹膜向外牵出成疝囊,给脏( 要是网膜) 创造了突出的条件,称为疝囊型。由于疝囊的颈不大,小肠进入疝囊的机会很少。

临床上据疝的还纳性和病理改变将疝还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

症状

大部分白线疝(高达75%)可无症状,仅在部检查时发现白线处有皮下肿块, 在压增加时肿块会向壁外突出明显,回纳后可在白线区触到有小洞(疝孔)存在而确诊。检查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并向外牵拉常诱发疼痛,是白线疝的一种具有特征的临床表现。

另外有约25%患者除具有上中线部包块外同时伴有各种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钝痛、烧灼痛、或痉挛性疼痛,有时放射到下部,部或胸部;偶尔还伴有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常于饱餐后站立时加重。典型疼痛为在用力时上腹痛,这是由于白线疝容物对壁或脏牵拉起的反射性幽门痉挛症状。由于本病的发病率低,疝出的包块小,以致常被漏诊或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如道疾病、溃疡病、慢性腺炎等),也常常误诊为部肿物(如脂肪、皮脂腺瘤、皮下纤维等),误诊率可达30%到54%。临床上有将白线疝误诊为脂肪,未结扎蒂部而直接剪断,疝容物回纳腔,出现休克的病例报道。因此凡是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以一手指顺白线自剑突至脐进仔细检查,并应做相检查以排除是由其他疾病起的上述症状

诊断

白线疝的诊断,除了要详细的询问症状、仔细的查体外,还应该部的影像检查。一般可以选择超声检查即可,病情复杂时可以进一步CT及MRI检查等。

白线疝包块的容物多为脂肪组织网膜小肠, 三者在超声分表现为中等回声、稍高回声、杂乱回声并可见肠,所以超声对疝容物的定性有很大帮助。此外,超声检查还具有价格低便、重复性好的特点,可作为诊断白线疝的首选检查法。超声检查可以分为普通超生检查和高频超声检查。

(1)普通超生检查白线疝时,由于包块容物为脂肪和网膜,常提示边界清楚、呈分状、部均匀的低回声包块等脂肪的B超征象,对于正确诊断造成一定干扰,通常会考虑为脂肪,或考虑为壁皮下纤维、皮脂腺瘤等,容易造成误诊。

(2)高频超声局部直接探查法简便、易,无痛苦,由于其能清晰地显示壁层次结构,疝容物及情况,白线疝的疝环、疝囊、疝容物及与周围组织系,结乏氏动作和彩色多普勒流信息,能明确诊断疝是否嵌顿及嵌顿的程度,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该检查可作为白线疝诊断的常规影像检查。

对于白线疝超声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三维CT检查,不仅可以准确测量疝缺损的大小,而且可以直观显示疝的影像,还能发现遗漏隐匿的疝。

治疗原则

治疗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白线疝非手术治疗效果差,手术修补是永久性治愈白线疝的唯一手段。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只能起到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没有治愈的可能。要适用于因并其他严重疾病而暂时无法手术的患者。

虽然白线疝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但仍有10%的患者可能发生难复性现象,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有绞窄的危险,所以直径大于0.5cm、有症状、较大的白线疝或难复、嵌顿、绞窄的白线疝患者都应手术治疗[4]。有白线疝的修补术式很多,各种术式仍存在争议。无论采用何种术式,尽可能减少白线疝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是手术原则。手术的前基本可以分为传统放单纯修补、放无张力修补术式以及腔镜无张力修补术式。

白线疝出物的处理:(1)无疝囊型:手术时将突出的腹膜前脂肪稍向外牵拉后于结扎切断,使脂肪回缩至白线后,而后缝白线缺损和壁其他层次即可。(2)有疝囊型:切疝囊,回纳疝容物,高位结扎疝囊部,切除疝囊后再修补白线缺损。由于多发性白线疝比例较高,故手术中会做缺损上下探查,若摸到其他的缺损,则将皮肤切延伸到这些缺损处,随后将白线切延长,把所有缺损连成一体,然后进修补。

白线缺损的修补法:(1)传统放单纯修补:对于缺损不大的白线疝单纯间断横;对缺损较大的可重叠修补法。使用这种修补法的优点:不置入异物,操作简单,要适用于儿童白线疝的修补,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体不应置入异物。缺点:此创伤较大,局部运破坏严重,修补后局部有较大的张力,易导致修补失败,术后复发率也较高,复发率可达11%左右。

(2)无张力修补:充分游离缺损周围前后鞘,置入人工成材料至大于缺损周围至少2 cm 以上,充分展固定。这种修补法的优点:法简单,对病人自身情况要求不高,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最大限度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复发率降至1%以下。尤其适用于缺损大及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龄患者。缺点:仍需要游离疝环周围大范围组织,术后易出现切疼痛、积液,甚至继发感染等切并发症。

(3)腔镜无张力修补术式:应用腔镜技术,建立后,在远离疝的部位置入腔镜器械,对疝进分离后置入人工材料进修补。这种修补法的优点:切选择在远离白线薄弱区域,对白线正常交叉结构干扰少,可有效减少各种切并发症;在自然状态下固定补,补壁完全匹配,实现了真正的无张力修补;可以发现隐匿的白线疝,避免了二次手术的可能;术后恢复快,伤小[5]。缺点:需要专业的腔镜设备,全麻下手术,手术费用较高。对于选择何种术式,临床上还要据具体情况和多面因素来决定。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白线疝部加压包扎并上戴带至少3 天,以减少压升高因素对伤的影响;(2)术后必须积极治疗控制压升高的一切因素,这对于预防术后复发是很重要的;(3)3~6个月避免重体力活动;(4)戴带3~6个月,预防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藨寄生

下一篇 鞭虫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