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蛛网膜下腔出血

网膜下腔出(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底部或表面的病变管破裂,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起的一种临床综征,又称为原发性网膜下腔出,约占急性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还可见因实质脑室,硬膜外或硬膜下管破裂,液穿破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
目录

发病原因

凡能病因均能起本病。常见的病因有:

1、动脉占50-85%,好发于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

2、管畸要是动静,多见于青少年,占2%左右,动静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动脉分布区;

3、底异常管网病(moyamoya病) 约占1%;

4、其他 夹层动脉管炎、颅系统成、结缔组织病、液病、、凝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部分患者出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

网膜下腔出的危险因素要是导致动脉破裂的因素,包括压、吸烟、大量饮、既往有动脉破裂病史、动脉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等。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动脉体积更大,且更常出现多发性动脉

发病机制

动脉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动脉成可能是由动脉壁先天性层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弹力层变性或两者联作用导致。所以动脉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有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在网膜下腔出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约4%患有动脉。但动脉不完全是先天异常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后天生活中发展而来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的弹性逐渐减弱,在流冲击等因素下向外突出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论是动脉破裂、动静病变管破裂还是压突然增高使管破裂其他情况,均导致流入网膜下腔,通过围绕在脊髓周围的液迅速扩,刺激膜,头痛颈强直膜刺激征。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还会使颅腔容物增加,压力增高,并继发管痉挛。后者系因出凝块和围绕管壁的纤维索之牵(机械因素),管壁平滑细胞间成的神经肉接头产生广泛缺性损害和水肿。另外大量积或凝块沉积于颅底,部分凝集的红细胞还可堵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液的回吸收被阻,因而可发生急性交通性积水或网膜粘连,使颅压急骤升高,进一步减少了流量,加重了水肿,甚至导致脑疝成。以上均可使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或出现局限性神经症状。后交通动脉的扩张、出可压迫邻近动眼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活动障碍)。也可能因液刺激下丘糖升高、发热分泌和自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更常见,动脉破裂所致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管畸多见于青少年。

起病情况

突然起病,以数秒钟或数分钟速度发生的头痛是最常见的起病式。患者常能清楚地描述起病的时间和情景。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饮等;少数可在安静情况下发病。约1/3患者动脉破裂前数日或数周有头痛恶心呕吐症状

临床表现

SAH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剧烈活动中或活动后出现爆裂性局限性或全头部剧痛,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或持续进性加重,有时上颈段也可出现疼痛。其始发部位常与动脉破裂部位有。常见伴随症状呕吐、短暂意识障碍、项部或辖制疼痛、畏光等。绝大多数病例发病后数小时出现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明显,Kernig征、Brudzinski征可阳性。眼底检查可见网膜视乳头水肿,约25%的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欣快、谵妄幻觉等。还可有癫痫发作、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如动眼神经麻痹、失语、单瘫或轻偏瘫感觉障碍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头痛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精神症状较明显。原发性中的患者症状较轻,CT表现为中脑桥周围池积管造影未发现动脉或其他异常,一般不发生再出或迟发型管痉挛等情况,临床预后良好。

常见并发症

(1)再出:是SAH的急性严重并发症,病死率约为50%左右。出后24小时再出危险性最大,发病1个月再出的分先都较高。2周再出发生率为20%~30%,1个月为30%。再出原因多为动脉破裂。入院时昏迷、高龄、女性、收缩压超过170mmHg的患者再出险较大。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或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深、抽搐、原有症状及体征加重或重新出现等。确诊要依据上述表现、CT显示原有出的增加或椎穿刺液含量增加等。

(2)管痉挛: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大约20-30%的SAH患者出现管痉挛,起迟发性缺性损伤,可继发梗死。早发性管痉挛出现于出后,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缓解;迟发性管痉挛始发于出后3~5天,5~14天为高峰,2~4周逐渐减少。临床表现为意识改变、局灶神经功能损害(如偏瘫、失语等),动脉附近组织损害的症状通常最严重。

(3)积水:约15-20%的SAH患者会发生急性梗阻性积水。急性积水于发病后1周发生,由于液进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凝块阻碍环通路所致,属畸阻塞性积水;轻者表现为嗜睡、精神运动迟缓和记忆损害,肿着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梗阻性积水大部分可随出被吸收而好转。迟发性积水发生于SAH后2~3周,为交通性积水。表现为进精神智力障碍步态异常及尿便障碍。液压力正常,故也称正常颅压积水,头CT或MRI显示脑室扩大。

(4)其他:5%~10%患者可发生抽搐,其中2/3发生于1个月,其余发生于1年。5%~30%患者可发生低钠血症容量减少的耗盐综征,或者发生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所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和水潴留,上述两种低钠血症需要在临床上进;还可出现征和急性功能障碍,与儿茶酚胺水平波动和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有

辅助检查

影像检查

1、头颅CT:是诊断SAH的首选法,CT显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可以确诊SAH。据CT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或提示动脉的位置:如位于动脉段常是鞍上池不对称积大脑动脉段多见外侧裂积;前交通动脉段则是前间裂基底部积;而出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动态CT检查还有助于了解出的吸收情况,有无再出、继发梗死、积水及其程度等。CT对于网膜下腔出诊断的敏感性在24小时为90-95%,3天为80%,1周为50%。

2、头MRI:当病后数天CT的敏感性降低时,MRI可发挥较大作用。4天后T1像能清楚地显示外渗的液,液高信号可持续至少2周,在FLAIR像则持续更长时间。因此,当病后1-2周,CT不能提供网膜下腔出据时,MRI可作为诊断网膜下腔出和了解破裂动脉部位的一种重要法。

液CSF检查

通常CT检查已确诊者,穿不作为临床常规检查。如果出量少或者起病时间较长,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而临床可疑下腔出需要穿检查CSF。最好于发病12小时后进椎穿刺,以便于穿刺误伤鉴。均匀液是网膜下腔出的特征性表现,且示新鲜出,如CSF黄变或者发现吞噬红细胞、含黄素或红质结晶的吞噬细胞等,则提示已存在不同时间的SAH。

管影像检查

1、管造影(DSA) :是诊断动脉最有价值的法,阳性率达95%,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的位置、大小、与载动脉系、有无管痉挛等,管畸烟雾病也能清楚显示。条件具备、病情许可时应争取尽早DSA检查以确定出原因和决定治疗法、判断预后。但由于管造影可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如动脉再次破裂出等,因此造影时机宜避管痉挛和再出的高峰期,即出3天或3~4周后进为宜。

2、CT管成像(CTA)和MR管成像(MRA): CTA和MRA是无创性的管显影法,但敏感性、准确性不如DSA。要用于动脉患者的随访以及急性期不能耐受DSA检查的患者。

3、其他:颅超声多普勒(TCD)动态检测颅动脉流速是及时发现管痉挛(CVS)倾向和痉挛程度的最灵敏的法.

实验室检查

常规、凝功能、功能及免疫检查有助于找出的其他原因。

诊断鉴别

诊断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应高度怀疑本病,结CT池与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征象可诊断为网膜下腔出。如果CT检查未发现异常或没有条件进CT检查时,可据临床表现结穿CSF呈均匀一致性、压力增高等特点作出网膜下腔出的诊断。

诊断

1、昏迷时与SAH不易鉴多于压,伴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原发性脑室与重症SAH临床难以鉴、尾状核头出等因无明显肢体瘫痪易于SAH混淆,仔细的神经功能检查、头颅CT和DSA检查可资鉴

2、感染 各种类型的膜炎如结核性、真菌性、细菌性和病毒性膜炎等,虽有头痛呕吐膜刺激征,但常先有发热,发病不如SAH急骤,CSF状提示感染而非出,头CT无网膜下腔出表现等特点可以鉴

3、卒中或转移约1.5%可发生卒中,并SAH,癌转移、膜癌病或CNS病有时可谓性CSF,但据详细的病史、CSF检出/癌细胞及头部CT可以鉴

4、其他 有些老年人SAH起病以精神症状,起病较缓慢,头痛颈强直膜刺激征不明显,或表现意识障碍实质损害症状较重,容易漏诊或误诊,应注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头颅CT或CSF检查以明确诊断。

紧急处理

1、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应怀疑有网膜下腔出的可能,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2、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侧卧位,避免后坠阻碍通气,及时清理呕吐物,以免误吸入道;

3、尽量避免长途转送,选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

4、转送病人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随时采取必要措施:

5、转运前应给予脱水、降压等治疗,.给予镇静、止痛药,并绝对卧床休息;

6、运送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

7、出量大时可脑室穿刺流,或椎穿刺放出液;头颅CT或椎穿刺可确认;

8、积极查找原因,对颅动脉和颅者,确认后手术治;

9、随时注意压变化;

10、保持患者情愉快,避免情绪紧张。

临床治疗

确诊SAH之后,应尽早管造影或CT管成像(CTA)检查,一旦实为动脉破裂,尽快准备实施颅夹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SAH治疗要是防治再出管痉挛及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对症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道通畅,维持呼吸、环稳定。安静卧床,避免激动及用力,保持大便通畅,可对症应用镇静镇咳及抗癫痫类药物。

降低颅

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防治低钠血症。临床常用醇、呋塞米等脱水降低颅压,也可酌情选用白蛋白。当伴有较大的肿时,可手术清除肿以降低颅压抢救生命。

防治再出

(1)安静休息,绝对卧床4-6周;(2)控制压,患者可能因为剧痛导致压升高,注意去除疼痛等诱因。(3)应用抗纤溶药物,以防动脉周围块溶解起再出,常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等;(4)外科手术消除动脉是防止动脉性SAH再出最好的办法。

防治管痉挛

(1)维持容量和压,必要时予体液扩容、多巴胺静滴,3H疗法(高容量、升压、液稀释)在国外较多用于治疗SAH后管痉挛。(2)早期使用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3)早期手术去除动脉、移除凝块。

防治积水

(1)予乙酰唑胺抑制液分泌,或应用醇、呋塞米等脱水药。(2)科治疗无效时可液分流术:脑室-房或脑室-腔分流术,以免加重损害。

疾病预后

约1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前死亡。30天病死率约为25%或更高。再出的病死率约为50%,2周再出率为20-25%,6个月后的年复发率为2-4%。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发病后的时间间隔及意识水平,死亡和并发症多发生在病后2周,6个月时的病死率在昏迷患者中是71%,在清醒患者中是11%。其他因素,如老年的患者较年轻患者预后差;动脉性SAH较非动脉性SAH预后差。

网膜下腔出后的病程及预后取决于其病因、病情、压情况、年龄及神经系统体征。动脉破裂起的网膜下腔出预后较差,管畸所致的网膜下腔出常较易于恢复。原因不明者预后较好,复发机会较少。年老体弱者,意识障碍性加重,压增高和颅压明显增高或偏瘫、失语、抽搐者预后均较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蚍子草

下一篇 结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