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七
形态特征
块茎扁球形,直径3-5厘米,常具多数小球茎。鳞叶3,褐色,宽2-2.5厘米,向上渐狭,最上的长约15厘米。叶柄长20-40厘米,粗6-7毫米,下部1/4具鞘;叶片3深裂至3全裂,裂片无柄,干时膜质,全缘,中裂片近菱形,卵状长圆形至卵形,凸尖或急尖,基部短楔形或与侧裂片联合,长12-17-32厘米,宽9-16-27厘米;侧裂片斜椭圆形,外侧较宽,半卵形,长9-23厘米,宽6-16厘米,中肋背面隆起,侧脉9-10对,集合脉距边缘2-3-10毫 米。花序柄比叶柄短而细,长18-26厘米。佛焰苞紫色,有苍白色线状条纹,管部近圆柱形,长4-8厘米,直径1.5-2厘米,喉部边缘耳状反卷;檐部长圆三角形,拱形下弯或近直立,长6-12厘米,宽4-4.5厘米,长渐尖,具长1-4厘米的尾尖。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2.5-3厘米,圆柱形,粗4-5毫米,雄花有花药2-4,药室卵圆形,基部叉开,顶孔开裂;雌花序长约2厘米,花密,子房具棱,顶部常圆形,花柱极短而粗,柱头有毛,胚珠少数;各附属器粗壮,伸长的圆锥状,长4.5-9厘米,下部粗7-15毫米,基部骤狭成短柄,非截形,上部长渐尖,先端钝,粗1.5-5毫米,近直立或上部略弯。花期5-6月。
产地生境
我国特有,产湖北西部(利川、巴东、建始、鹤丰)、四川东部至北部(巫溪、云阳、城口、平武、青川)、甘肃南部(文县),海拔900-1600米,生于林下或灌丛内多石处。模式标本来自四川城口。
药用价值
块茎入药,可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麻木。甘肃用以代天南星(甘肃中草药1:78,图35,误作 A. purpureogaleatum Engl.)。
本种提示
本种与象头花 A. franchetianum 较为接近,但叶裂片较为狭长,质薄,中裂片常比侧裂片大一倍;佛焰苞拱形下弯或近直立,决不成盔状;附属器粗壮,近直立,显然不同,从分布区看,本种为象头花在巴山、秦岭南部地区的替代种。
中药材·版本一
【来源】:百合科鹿药属植物管花鹿药Smilacina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以根状茎和根入药。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温阳补肾,祛风除湿,活血祛瘀。用于阳痿,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1~3钱。
中药材·版本二
【拼音名】:Pánɡ Xiè Qī
【别名】: 虎掌南星、 天南星、狗爪南星、白南星、 红南星、 狼毒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aema faregesii Buchet[A·Purpureogaleatum auct.non Engl.]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1600m的林下或灌丛内多石处。我国特有。
性状
性状鉴别:块茎多呈扁平皿状,直径2-4cm,高5-10mm,亦有呈不规则半球形。表面淡黄棕色或绿黑色,有的可见未去净的淡棕色外皮。顶端凹陷(茎痕),周围有数个深陷的须根痕,周边有侧芽,呈长圆形突起,其顶端凹陷。质坚硬,呈角质状,有的略透明。无臭,味辣而麻。
化学成份
本品含三十七烷(heptatriacontane),苯甲酸(benzo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D-甘露醇(D-mannitol),D-葡萄糖(D-glu-cose),蔗糖(sucrose)和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
药理作用
1.抗惊厥作用:螃蟹七50%醇提取物加水浸物具有抗士的宁致小鼠惊厥作用。
2.毒性:螃蟹七50%醇提取物加水浸物制剂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16.5±2.0g/kg。
功能主治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祛风;化痰;散结。主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破伤风口噤;颈项强直;小儿惊风;痰咳;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须经炮制后使用);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