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黑苔

舌苔色黑。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疫病严重阶段。里证,或为热极,或为盛。若苔黑而裂,甚则生刺,多为热极津枯;若苔黑而滑润,多属盛阳衰。黑苔要特征是舌苔呈现黑色,可以表现为灰黑、棕黑、焦黑、漆黑等各种色泽。黑苔一般是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后出现,舌苔大多由白、黄或灰褐等色转变而成,黑苔常见于病程的慢性阶段或病情转为严重、危急之时。黑苔要特征是舌苔呈现黑色。由于舌苔湿、黏腻......
目录

中医解读

黑苔要特征是舌苔呈现黑色,可以表现为灰黑、棕黑、焦黑、漆黑等各种色泽。

黑苔一般是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后出现,舌苔大多由白、黄或灰褐等色转变而成,黑苔常见于病程的慢性阶段或病情转为严重、危急之时。

中医应用

一、象表现

黑苔要特征是舌苔呈现黑色。由于舌苔湿、黏腻情况的不同,黑苔还会出现更多样式的表现,有的干黑毛糙甚至起壳,有的油黑光亮如涂擦了一层发蜡一样。同一个患者的舌苔黑色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是部较深一些,前、边较淡一些。如从每一丝状乳头来看,其部较黑、中上部较淡一些。

黑苔的厚度有薄有厚,黑苔的厚度,取决于丝状乳头的长度,可自轻度增厚到显著增厚。轻度增厚之黑苔,往往呈绒毯样密布于上。显著增厚时,则要看丝状乳头的角化程度,而有软硬之,软者呈毛发状,自尖向向倾倒,若以物自后向前刮之,刮去唾液后则毛发样的黑苔也可竖立;其硬者往往布于,如硬毛刷然,竖立而拂刷软,可起患者疼痛不适或恶心感。即使是同一个患者。在头的不同部位,舌苔厚薄也不一样。一般在部较厚,前及边尖部较薄。

治疗后,黑苔可逐渐转淡而代之以薄白苔,也有黑苔落而见光红舌苔的。黑苔患者的舌质则要视病情而异,多数为红绛,但也有淡白

二、临床意义

黑苔虽不属于常见的舌苔变化,但也是一种在临床上可以常见到的病理象。患者出现黑苔中医一般认为:病情变化大多已达到一定程度,不是热极就是亏虚至极。古代文献曾有不少论述。如《伤寒金镜录》中说:“红色有黑如小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柴胡汤下之。”《辨证》说:“伤寒传里化火,则胎变黑,自中黑起延及根尖者多,自根尖黑起者少。热甚则刺干焦罅裂,其初必由白苔变黄,由黄变黑,甚至刮之不湿之不润者,热极伤阴也……宜用苦以泻阳,急下以救真阴。在杂病黑苔,皆因实热传里也。亦惟速下炽,毋使枯竭。若虚寒黑者,则必湿滑无苔,多津,不苦,,无朱点,无刺,无罅裂,刮之明净,如水浸猪,有淡淡瀜瀜之,是脏腑极也。宜用十全辛温救补汤。也有假热而见黑舌者,其必全黑而不分,且必由淡白之时,忽然转黑,其初无变黄之一境,约略望之,似有焦黑刺干裂之状,然刮之必净,湿之必润,环皆白而不红、焦……外假热而里极也。患此假之人,必烦乱昏沉,六必迟弱无力,宜甘温救补汤。更有肾阴水亏而黑者,颇似之光亮无苔,又似热之焦干无津,宜六味地黄汤加减即投。”《望诊》中说:“胎如黑软润而滑者,水克寒证也。”陈楠在续刊《伤寒金镜录》原序中说:“如之黑而紫、黑而湿润、黑而濡滑、黑而柔软,皆症也;黑而肿、黑而焦、黑而干涩、黑而卷缩、黑而坚硬、黑而刺、黑而拆裂,皆热症也。”《中医舌诊》中论说:“一般苔到灰黑,病情都比较严重。依中医理论说,黑为色(也即水色),故极见黑苔者,为真脏色现。若热而见黑苔,是极似水。因此,黑苔寒证和热发展到极端的表现。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其他诊断意义,但要是和热的原因。”

据临床所见,我们认为黑苔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辨证类型:

1.热极耗阴型

多由伤寒温病迁延日久,热传里化火,热极耗阴,致舌苔由白转黄,由黄转黑,热甚者甚至刺干焦起裂,属热极伤阴。治宜急下存阴。这类患者的西医诊断大多是休克血症、霉菌细菌混感染等危重病症。

2.阳虚

舌质淡白,上有薄润的黑苔。此种黑色呈淡色,较极热之黑色为淡,上嫩滑湿润,属阳虚。治宜温

3.亏型

舌苔黑而较干,但不如热极之焦黑,体较瘦,且有一般亏之临床见,而无发热,属阴虚水不足之。治宜补、调整阴阳

附注

另有说法认为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为“黑苔”,或称“胎灰黑”、“舌苔灰黑”、“灰苔”。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黑如炱

下一篇 洪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