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

小脑桥角的首例报道可追溯到1855年。Cushing在1928~1938年报道了6例。但效果都不够理想,平均术后存活12个月。小脑桥角的手术处理困难,因为有众多重要神经管缠绕,所以术后效果差。随着显微手术的发展以及CT及MRI在临床上的应用,本病的治疗取得较大进展。1980年Yasargil报道切除30例小脑桥角全部成功。此处所述及的桥小脑包括肿起于后面,或......
目录

发病原因

的类型以皮型和纤维型多见,多发生于后面和听道侧的膜上,常与上、下窦或乙状窦相连。多数呈球状,少数为扁平状肿供来自于后面的硬膜,也可来自于小脑前下和小脑后小动脉的分支。听道的系,常分为听道前组和听道后组。

病状体征

代偿功能第四脑室压增高三叉神经

神经以听神经损害最多见,患侧听力减退和早期耳鸣占90%以上,眩晕较少见,前功能试验和电测听检查多可发现异常其次为轻度面神经损害;病侧瘫痪痉挛多为早期表现,有人报道约占68%。

三叉神经损害也较多见病人表现患侧面部麻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若三叉神经运动支受累可见颞萎缩。个病例患侧面部或部阵发性剧痛,单就疼痛的程度难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

较常受损的是神经和迷走神经呛咳、声音嘶哑、检查可见反射减弱或消失,软下垂或提无力。而展神经神经和副神经的损害在桥小脑中较少见。

小脑功能障碍是仅次于听神经损害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走路不稳及患侧肢体共济失调,粗大的水平眼球震颤;出现语言障碍者较少见肿较大压迫脑干时,可出现同侧肢体力减弱,少数患者伴有病侧浅感觉减退后期有时可出现双侧锥体束征。

并发症

1.膜炎 颅后窝肿术后比其他部位的肿手术后更容易发生膜炎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患者多持续高热,颈部抵抗感,液白细胞增多,尤其是中性分核细胞增多明显,但反复细菌培养呈阴性,老年人可能症状与体征都不如青壮年者明显,但是一旦恶化,预后很差因此对于颅后窝颅手术的患者,尤其是小脑角区的患者,早期多次、缓慢适量的椎穿刺释放液有利于促进环的恢复,减少膜炎的发生。另外应尽量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健康搜索减少肿残余手术结束后反复冲洗术腔,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都是预防膜炎的键。膜炎一旦发生,则需要积极处理,更换有效的抗生素,多次椎穿刺释放液,也可以椎穿刺置管流,必要时可庆大霉素注射。

2.后组神经损伤 若患者后组神经受牵拉、钳夹或手术后粘连,则术后患者易发生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咳嗽反射减弱等,此时患者易发生吸入肺炎,术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此并发症一旦出现可预防性饲,静输液保患者的能量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神经药物治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平时护理时应注意多翻身、拍等促进液排出。一旦发生吸入肺炎应尽量吸出吸入气管的食物,雾化稀释液必要时气管,更换有效的抗生素

3.脑干损伤 若切除肿过程中过度牵拉脑干,电灼过多的脑干动脉或直接电灼脑干,则易导致偏瘫,甚至出现呼吸环功能紊乱此并发症应以预防为,若一旦发生应针对性治疗呼吸环紊乱的患者多预后不良,若仅为一过性脑干水肿则功能有可能恢复,若发生梗死则较难恢复。针对脑干损伤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水肿应使用脱水药,有时高压氧可以促进功能恢复,针灸也有一定的效果。脑干损伤所致肢体瘫痪,保守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预防成尤其是下肢深静成,此并发症也应以预防为,手术后应针对瘫痪的肢体进针对性治疗,如被动活动、按摩、理疗、针灸、抗凝等。

4.三叉神经神经损伤 常发生养不良性角膜溃疡角膜炎此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有很大的系,一般发生在手术后半年左右。患者因长期眼睑不能角膜反射减弱导致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的发生。防治的键在于预防,术后患者出现角膜反射减弱或周围性面瘫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或延缓角膜炎及角膜溃疡的发生。患者应长期应用氯霉素眼药水或红霉素眼药膏,保持角膜养,必要时可将眼睑缝

5.水肿 术后易发生水肿小脑也不例外。一旦发生应给予减轻水肿的药物。

6.肿复发 多因手术未完全切除肿,或未处理好肿的基底及受肿侵蚀的颅骨所致对于肿未完全切除的患者,应进放射治疗或放射治疗。一旦肿复发,仍应手术治疗。

7.其他器官病变 若患者手术前心脏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术后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此并发症的防治键在于预防,手术前充分估计患者耐受手术的能力,术前充分准备后可进手术。

检查化验

其它助检查:

1.管造影 正位像可以显示大脑动脉小脑动脉上移位,肿向斜坡发展时,基底动脉分叉处向对侧移位。侧位像小脑后下动脉向后移位。同时可见肿染色。

2.CT及MRI扫描 肿体积一般较大(多大于3.5cm)位于桥小脑角,以广基与相连边界清楚,呈卵,基底附着宽。不增强时密度鶒不高,均匀一致,注射造影后呈均一性强化。可见钙化质破坏或增生。肿不以听道为中听道一般不扩大,而往往与小脑幕有粘连,冠状扫描更能实肿小脑幕的系。在MRI图像中,肿信号与灰质相似,T1加权像上为低、等信号,T2加权像上为等、高信号;可见钙化或囊变,肿周围多伴有水肿。肿与周围的系显示更加清晰,这对制订手术案是极为有利的。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小脑桥角应与下列疾病相鉴

1.神经 症状与桥小脑相似一般神经症状多自听神经始,听道有扩大、破坏神经多见于男性,而以女性为多。若无听神经症状或损害尖破坏,伴有附近钙化,则首先考虑神经的CT及MRI检查则表现或分状的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少数呈略高密度,听道多呈锥或漏斗扩大,第四脑室受压变并向对侧移位或锁,导水管、三脑室、侧脑室扩大。增强后多有明显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MRI检查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

2.小脑脂瘤 多表现三叉神经痛或桥小脑角综征,年龄较轻,病程较长,神经多有损害。X线平示少数桥小脑脂瘤可见尖或嵴破坏,听道不扩大;CT的典型表现为低密度影注射造影一般不强化;MRI表现在T1加权像信号更低,在T2加权像上信号更高,且部信号不均匀。由于脂瘤为匍匐样生长,对邻位结构是包绕而不是推移,不发生异常对比增强。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症状为局限性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一般无异常体征。X线平、CT及MRI无异常发现。

4.网膜炎 有感染史,病程波动,除局限症状外常有一些较弥的体征,液有炎症改变。抗炎治疗有一定效果。

治疗用药

手术切除仍是惟一有效的法。手术多采用患侧枕下颅,术中放出液这样可不必过分牵拉小脑,后组神经和保护都很容易而且暴小脑幕切迹、中脑、基底动脉上部以及第Ⅲ神经与颞下入路相差鶒不多有时颞下入路和枕下入路可联使用,使肿更充分为全切肿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颞下入路切小脑幕,术野较宽阔,基底动脉、第Ⅲ、Ⅳ、Ⅴ神经显示更清楚,但此入路会造成损伤及Labbe静损伤,严重可术后出现癫痫偏瘫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跌阳脉

下一篇 赤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