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外伤性脑积水

外伤积水大多由颅外伤网膜下腔出,大量的液对膜产生刺激,起无菌性炎症。在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发生粘连,甚至堵塞蛛网膜颗粒,造成环和吸收障碍,起交通性或阻塞性积水;或因脑室穿通伤或肿破入脑室、堵塞室间孔、导水管或四脑室,成阻塞性积水;或因去瓣减压后、严重膨出、移位,导致环受阻起。挫伤后网膜下腔出较常见,大量的液对膜将产生强烈......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挫伤后网膜下腔出较常见,大量的液对膜将产生强烈的刺激,可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因此,可以在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甚至堵塞蛛网膜绒毛,从而造成液的环和吸收障碍。这与化脓性膜炎所造成的蛛网膜下腔梗阻起的积水相类似,即由丛产生的液虽然可以流出脑室,但却受阻于蛛网膜下腔而在基底池、环池及侧裂池等处阻碍凸面环至蛛网膜粒吸收。因此,病人往往出现压增高症状,且脑室系统也随之扩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理的治疗,病情将日趋恶化。有时环梗阻发生在脑室系统之起一侧或双侧脑室积水,这种情况多系脑室穿通伤或肿破入脑室所致,常在室间孔、导水管或四脑室处发生阻塞。间或可因小脑幕切迹疝,脑干移位而致环池塞或导水管受压迫也能积水;或因不适当的大瓣减压,严重膨出、移位,导致环受阻而伴发积水亦时有发现。  

病机

外伤积水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积水是指伤后2周发生的积水,可能的机制是:

1、块直接阻塞环通路或因蛛网膜绒毛被红细胞阻塞而影响液吸收。

2、水肿、颅肿、脑疝膨出或突出亦可压迫池和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影响液的环与吸收。

3、脑室脑室穿通伤,积可阻塞室间孔、导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使液不能回流到蛛网膜下腔。

慢性积水是指伤后3周~1年发生的积水,原因可能为网膜下腔出刺激膜,起无菌性炎症反应成粘连,阻塞蛛网膜下腔及蛛网膜绒毛而影响液的吸收与回流,以液吸收障碍为病理可见网膜增厚纤维变性、室管膜破坏及脑室周围脱髓鞘改变。Johnston认为液的吸收与蛛网膜下腔和上矢状窦的压力差以及蛛网膜绒毛颗粒的阻力有。当外伤压增高时,上矢状窦的压力随之升高,使蛛网膜下腔和上矢状窦的压力差变小,从而使蛛网膜绒毛微小管系统受压甚至,直接影响液的吸收。由于液的积蓄造成脑室静水压升高,脑室乃进性扩大。

因此,慢性积水的初期,病人的颅压是高于正常的,及至脑室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加大了吸收面,才渐使颅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故临床上称之为正常颅压积水。但由于液的静水压已超过脑室壁所能承受的压强,使脑室不断继续扩大,脑萎缩加重而致痴呆

并发病症

可能并发于挫裂伤,网膜下腔出,颅肿。

临床表现

外伤积水因发病急,缓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除原有挫裂伤,SAH,颅肿等临床表现外,另有:

1、急性外伤积水 呈进压增高,挫裂伤程度较严重,伤后持久昏迷或曾有一度好转又复恶化,虽脱水,排除肿,减压手术及激素等多治疗,但意识恢复欠佳,病人颅压持续升高,减压窗膨隆,液蛋白含量增加,颅又无其他残留或迟发肿存在,故易误诊为迁延性昏迷植物人。

2、慢性外伤积水 慢性者多表现为正常颅压积水,自伤后至出现积水症状平均为4.18个月,一般都不及1年,病人要表现为精神症状,运动(步态)障碍及尿失,可出现淡漠,情绪不稳,痴呆步态不稳共济失调,下肢僵硬,震颤麻痹等临床表现,偶尔尚有大,小便失癫痫,情感自制力减退等症状,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时有波动,测压时穿或脑室压力大都正常,液蛋白含量升高,眼底检查亦无视盘水肿现象。

检查

椎穿刺:急性外伤积水,多伴压增高,不宜穿;慢性者为正常压力,液蛋白含量可升高。

1、CT、MRI检查 脑室系统扩大并尤以侧脑室前角为著;侧脑室周围特额角部有明显的间质性水肿带;脑室扩大的程度甚于池的扩大;回无萎缩表现,沟不加宽。不过,需要与脑萎缩相鉴,因为严重挫伤、轴突损伤、、缺氧和坏死等造成的脑萎缩也具有脑室扩大的CT影像。后者的特点是:侧脑室普遍扩大、沟增宽、无脑室周围的透亮水肿区。MRI检查虽与CT所见相同,但更为明确和清晰:首先是侧脑室前角的扩张及脑室周围的间质性水肿带,可于T2加权图像上显示出明显的高信号;其次于冠状面可以测出两侧室之间的夹角小于120°,相反脑萎缩病人此角则常大于140°;再者于矢状面尚可看到第三脑室呈球扩大,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变浅变钝,而在脑萎缩病人,其第三脑室前后壁、漏斗隐窝、视隐窝则无明显变,虽有扩大但仍保持其原有轮廓。

2、放射性核素池造影 可有核素自池到脑室反流,最常见的为核素自第四脑室正中孔反流回脑室脑室系统显影而蛛网膜下腔不显影,说明液的环与吸收发生障碍。

治疗

治疗

外伤积水的治疗,无论是高压积水还是正常颅压积水都应采用单向阀门分流管分流术。但有时急性积水的病人,如果在外伤后早期即施压监护,并及时排出液,也有可能减少后期积水的发生率(Kollusi等,1984)。无论如何在疑有外伤积水时,即应早作影像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快施分流手术,以缓解由积水而起的进组织萎缩。植入分流装置的法分脑室-腔及脑室-房两种,因后者不宜于分流液中含有空、挫碎组织凝块和(或)新近施脑室流的病人。因此外伤积水较常用的脑室-腔分流术。此术适用于梗阻性积水、交通性积水及正常颅压积水。

术前首先选择适当长度的分流装置,病人头至右下麦氏点的长度再加50cm,的在于将分流管末端置入盆腔,以防止网膜包裹封。同时还应测定病人脑液的压力,高于140mmH2O者选用中等压力的分流装置(55~85mmH20);低于140mmH2O的采用低压分流装置(McQuarrie等,1984)。因为过度流可以造成负压综征,病人常有体位性头疼和烦躁,所以采用低压或中压分流为宜。Chhabra等(1993)还特制一种“Z”流向积水分流装置以避免因体位而起的过度流。

手术法:局麻或全麻下施术,病人仰卧头偏向左侧,右肩稍抬高使颈部侧伸平。先于右颞后份(外耳道后及上各4cm处)颅骨钻孔,用针垂直穿刺深入3~4cm即达脑室三角区,实有液流出后勿过多排放,随即将分流管的脑室端,针的向和深度插入脑室,再将单向阀门固定在孔稍下。然后头皮帽状膜下层自后直至颈侧皮下作一隧道,并将分流管的腔端导入与阀门出相接,随即缝头皮切。分流管远端继续颈部、胸部皮下潜至右下。然后作阑尾炎麦氏切,剪腹膜后用环钳将分流管末端沿盆腔右侧壁小心送入直肠膀胱隐窝或子宫直肠隐窝。术毕如常缝壁切及分段皮肤切,不放流。术后投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天压阀门2~3次,以避免单向阀门分流装置发生阻塞。

预后

手术后神经症状一般会有所改善,头痛消失,精神较为活泼,Zander报道31例外伤积水脑室房分流术后,48%可恢复工作或生活自理,26%无改善,另外26%死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脉

下一篇 代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