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髓母细胞瘤

母细胞(medulloblastoma)是首先由Bailey和Cushing命的一种儿童后颅窝恶性母细胞的细胞态很像胚胎期的母细胞,因此采用这个称。母细胞是一种很原始的无极细胞。在人胚胎中仅见于后帆,这点与母细胞好发于小脑下蚓部相符母细胞是颅恶性程度最高的母细胞是颅恶性程度最高的。其高度恶性表现在三个面:①生长极其迅速;②手术不易全部......
目录

疾病简介

母细胞是颅恶性程度最高的。其高度恶性表现在三个面:①生长极其迅速;②手术不易全部切除;③肿细胞有沿液产生播性种植的倾向。要发生于14岁以下的儿童,少数见于20岁以上者。多伦多和费城儿童医院皆报道母细胞的发病率仅次于小脑细胞而居儿童后颅窝肿的第二位。在儿童占神经的10.7%,占7.6%。文献中占神经的6.5%~10%。平均年龄14岁,12岁以下的儿童占本肿全数病人的69%,男女比为2:1。在儿童几乎均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甚至充满小脑延髓池。偶见于小脑半球。在成人亦多见于小脑,偶见于大脑半球,但有些者认为诊断为大脑母细胞,实为神经母细胞

病理

母细胞是柔软易碎、实质性、边界可辨认的肿。切面呈紫红或灰红色。较大的肿块的中央可发生坏死,囊性变和钙化极少见。肿要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并常侵犯第四脑室底。从第四脑室,肿向上可阻塞导水管,向下阻塞正中孔,并可长入小脑延髓池中。小脑脚可被侵犯。文献及资料均显示大龄组肿发生小脑半球者明显多于年龄小的病例,有人认为,这种差的原因是小龄儿童母细胞来源于帆增值中胚胎残余细胞,而大龄儿童或成人则肿可能来源于小脑胚胎的外颗粒细胞层,这层细胞位于软膜下小脑分子层的表面,通常在出生后1.5年逐渐消失。母细胞有沿蛛网膜下腔弥漫和播转移的倾向,肿邻近的软膜常被侵润,在表面成一层乳白色组织。沿蛛网膜下腔播,肿科转移到椎管大脑表面;或沿脑室到第三脑室。后一种情况少见。个的向颅外转移至及淋巴腺等。

镜检显示细胞极为丰富,体积小,胞膜不清。细胞,长胡萝卜,排列密集。细胞浆极少,大多数细胞几乎看不到胞浆而显示裸核外。胞核或卵,大小不等,染色很深。分裂相多。大部分肿无特殊的细胞排列式,细胞不规则地聚集成堆;少部分则成假菊花样,其横切面如腺,纵切面如腺管,但无腺腔,这种现象表明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间质很少,管细小。在少数肿中可见交织的双极细胞核神经纤维,表明向成细胞分化。在组织像上,成年人的母细胞与儿童者无异,但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

高度恶性,生长快,病程短,自发病至就诊平均在4个月左右,最短的10天,最长的1年左右 。要表现为压增高症状小脑症状

压增高症状

由于肿易阻塞第四脑室产生积水及压增高,出现头痛(占79%)、呕吐(占82%) 、视乳头水肿(占75%) 等症状和体征。在幼儿可至头颅增大,扣之有破罐声。晚期可出现强直性发作及枕大孔疝。呕吐的发生率最高,早起可为唯一的症状呕吐的原因除压增高外,还可由于肿直接刺激第四脑室底的迷走神经核而产生。患儿的呕吐多发生在晨起时,同时常伴有过度换。吐后患儿往往感觉症状明显减轻 ,一般仍可进食和上。由此,常常在几周或几月未能起家长的重视,以至延误治疗。头痛多位枕部和部。患儿常因头痛而在夜间睡眠中惊醒,头痛要由于压增高起。像呕吐一样,常常伴有过度换。过度换呕吐可使头痛减轻,原因在于过度换起颅容量减少,使颅压降低。

小脑症状及颅神经症状

要破坏小脑蚓部,表现为身体平衡障碍,走路及站立不稳。肿位于下蚓部时多向后倾倒,这是因为肿破坏了蚓部结构,使小脑蚓部与脊髓和前之间的联系受到损害,故身体难以保持平衡。因肿侵犯下蚓部者更常见,所以多数患儿表现向后倾倒。肿发生在小脑蚓部者,或偏向一侧发展者,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小脑半球受损症状,表现有肢体共济运动障碍。肿原发于小脑半球者可出现持物不稳,指试验和膝胫试验阳性。也有些患者尚有构音不良(小脑性语言)。张力和反射多数底下。眼球震颤也是小脑体征,是眼共济失调的 表现。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据统计阳性者为68.3%,Cuneo等统计63.6%。亦常有上肢拿物不准,并有眼球震颤张力降低及反射减弱等共济失调体征(56%)。累及脑干者可有后组颅神经症状及长传导束征。有的有复视(34%)、视力减退(27%)、外展神经麻痹(47%)、面瘫等,亦可有强迫头位及颈部抵抗。

转移症状

的转移症状为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母细胞细胞可以落,并且可通过环沿蛛网膜下腔产生播性种植。常见的部位是脊髓,尤其是马尾部,少数也可转移至大脑的各个部件;更有极少数可通过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远隔转移)。转移虽可发生在手术前,但多数则发生在手术以后。Park统计144例母细胞,其中14.6%发生幕上转移,脊髓转移有12.5%,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转移占9%。Berry统计神经系统转移占46%,中枢神经系统外转移占35%。Cuneo报告本病发生脊髓转移者占18.1%,皆发生在手术之后(有的出现在用放疗以后)。发生转移症状的时间可以从术后8个月到术后6年,但多数出现在术后1年之。Rubinstein指出,在母细胞患者的尸检中约1/2可见到转移。Quest曾对30例母细胞不病例做了尸检,其中23例发现转移。绝大多数转移患者是在脊髓的软膜产生种植,累及脑室者约占半数。颅外转移发生在伤局部者已有个案报道。颅外远隔转移多为,常见的部位是骼。Makevev等曾报告1例患者在脑室-颈静分流术后发生了转移。除转移外,需要提到的是母细胞易复发。复发多在术后6~9个月,最长可达10年。复发多在原病灶处,可单发或多发。Jereb统计40例复发病例 15%发生在前颅窝底之筛处,因而强调放疗应该包括该区。

辅助检查

液检查

除压力增高外,蛋白量及白细胞数可增多。容易查见细胞。但是检出细胞者不一定有转移发生,只是提示放射治疗的必要性。

头颅X线平

大多数压增高征,在儿童可有缝分离、头颅增大质变薄等。肿发生钙化者及罕见。

管造影

动脉造影可见邻近肿动脉不规则,可显示有微细的肿管,亦可见静早起充盈。

脑室造影

显示导水管以上的脑室系统均匀性扩大,可见导水管下段及第四脑室向前移位,但很少侧移,第四脑室可有充盈缺损甚至不充盈。导水管和第四脑室的充盈情况对术前评估肿的大小和部位有重要的价值,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肿如突出导水管而使之不显影,表现为导水管梗阻,只有靠临床表现及CT检查才能鉴。②上蚓部肿可使导水管变短并呈直角向下屈,汤氏位上导水管无左右之移位。③肿位于下蚓部时,导水管呈喇叭状扩张,第四脑室无侧移位。

CT扫描

典型母细胞一般直径大于3.5cm,位于后颅窝中线小脑蚓部。累及上蚓部的肿延伸到小脑幕切迹之上。CT平扫肿多呈均匀一致的高或等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增强检查呈均匀一致强化。病灶中有小坏死灶时,平扫亦可呈不均匀之混杂密度,注药后有增强。肿钙化多见,有时病灶周围环绕有一条薄的低密度水肿带。第四脑室常被向前推移,可伴有梗阻性积水征。它与室管膜的鉴要是母细胞钙化及囊变少见,病灶密度均一。当出现脑室膜下移时可在脑室周边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略高密度影像,呈带状,有明显强化。

MRI检查

母细胞的实质部分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强度上的特点不突出,正中矢状扫描图对诊断尤为重要,母细胞一般信号强度均匀,发生坏死或囊变时,部可见到比肿更长T1、更长T2的病灶区。Gd-DTPA增强扫描、肿的实质部分呈显著增强,对于母细胞沿液发生播性种植的检查,MRI矢状位或冠状扫描更有价值,同时种植病灶亦可被Gd-DTPA显著增强。

鉴别诊断

母细胞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

第四脑室室管膜

此病起源于第四脑室的室管膜,早期因刺激第四脑室底而呕吐。病程较母细胞长,小脑的实质性损害不如母细胞严重,部分病例甚至无明显的小脑体征。

小脑细胞

多发生于儿童的小脑半球,偏良性。病程可以很长,要表现为压增高和一侧肢体的共济运动障碍。颅骨X线平钙化率较母细胞高,有的病例(尤其是较小的儿童)可见肿侧的枕骨鳞部隆起和质变薄。脑室造影可见导水管向前屈,汤氏位可见第四脑室向侧移位等。CT与MRI检查可以明确肿的部位甚至性质。

炎症

落胡肿细胞有时广泛种植于大脑脊髓表面,出现膜刺激征及液白细胞增多,易误诊为“膜炎”。但膜炎时白细胞常更多,多伴有发热液中的糖和氯化物常降低等。小结核也可发生于儿童,但多位于小脑半球,常有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并有结中毒症状

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有显著压增高的病人,应先解除压增高,可作肿切除或液分流手术,手术尽量切除肿,有人则认为广泛切除肿易导致肿播放,张只切除部分肿,打通第四脑室即可。手术可用枕部正中切,咬后颅窝质后,可见小脑蚓部膨隆增宽,或可在枕大池中见到肿,吸向指向导水管下向。可采用隧道式吸除的法,上极一旦吸透,可见到大量液涌出,随之扩张的导水管清晰可见,此时可见到肿与第四脑室底之分界,以此为标志切除肿,可避免操作影响脑干。肿如为硬纤维型,则可向其两侧剥离,阻断其供来源,肿常可完整取下。此外,操作时止要彻底,肿表面的管用双极电凝,并及时冲洗冷盐水降温。肿切除后,脑干床之渗可用棉压迫止。结束手术时,被肿梗阻的环应重新恢复,一般硬膜不缝,逐层缝

放疗

术后病人接受放疗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期。Bruce指出,所有未术后放疗的母细胞均复发,且多在复发后1年死亡。手术后放疗,前统计其5年生存率达40%~60%,10年生存率也达30%~40%。早期有人张,母细胞患者可单纯给予放疗,但这样有两个缺点:①放射治疗过程中肿肿胀,使脑干受压加重,病人可能因压增高,脑干受压而致命。②盲放疗对较良性肿(如细胞)的效果不好,可能延误病情。现在多数作者张,在手术切除肿,使环梗阻解除,同时确切作出病理诊断后再放射治疗。

一般强调术后早期放疗,多在手术后1~2周始。基于母细胞易转移的特点,应对全中枢神经系统进放疗,并在此基础上病灶局部增加放疗量。美国儿童肿母细胞治疗协调委员会(MPCPOG)推荐的案是分三部分:全脊髓及后颅窝。全放疗应包括筛,后达颈脊髓放疗下界达骶2水平。量全40Gy(4000rad),后颅窝局部加15Gy(1500rad),脊髓35Gy(3500rad),每次不超过2Gy(200rad),最好在150rad~180rad。对于3岁以下幼儿的放疗,脊髓2 4Gy(2400rad),全35.2Gy(3520rad),后颅窝局部加量致总量为48Gy(4800rad)。这一法所用放疗量大大高于60年代以前所用量,现已为多数人所接受,并认为是脊髓放射耐受的极限。

化疗

母细胞术后单纯化疗未见明确疗效,即使在手术、放疗后应用化疗其结果亦有争议。Mazza统计47例病人的5年存活率,手术+放疗+化疗组达60%,明显高于未化疗组(37%)。Thomas对8例复发病人用BCNU和地塞米松及鞘用氨甲蝶呤(methotrexate)联化疗,其中5例同时灶局部加低量放疗,结果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疗效,其中6例明显有效,2例疗效不显著者均为第二次复发肿。但发现化疗对生存无明显影响。

对于化疗的指针,Bloom认为化疗对肿全切除病人无效,因而要用于部分切除或仅活检的病人,或2岁以下患儿。多数作者认为复发病人可加用化疗。

Grafts实验发现亚硝基脲类药物与甲基苄肼联用时,甲基苄肼的细胞活性可在相对低的量下得到;若在使用亚硝基脲类药物后12天用甲基苄肼,可在不降低药效的条件下大大降低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因而在联应用化疗药物时,特要注意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增加药物毒性。此外,在化疗期间应随时监测外周象变化。一旦发现细胞减少应予以及时处理甚至暂停化疗。

预后

术后平均生存0.9年,成人的预后较儿童为好。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和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随母细胞病人的预后得到不断改善。前多数统计5年存活率均在30%以上,最高统计达80%。个的可生存达十年以上。Quest认为疗效的提高与术后重视对整个脊髓轴进放射治疗是分不的。Bruce认为,最近几年来对儿童母细胞的治疗与结果有明显的进步。他新报告的15例中仅1例死亡,且CT扫描实无肿复发的征象。母细胞患者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前认为手术切除肿的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全切除可明显改善预后,Raimondi认为部分切除和单纯活检其生存率无明显差

术后放疗是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助化疗也有一定作用。此外患者年龄与预后也有密切系,多数文献指出较大年龄的儿童及成人母细胞患者的预后较好。应注意的是复发和有转移病例,其预后大大低于第一次治疗,即使使用放疗和化疗,也不会获得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多面的。无疑,彻底切除病灶,术后以足够量的放疗,有条件配化疗等综治疗措施,可能会大大延长母细胞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丘脑下部损伤

下一篇 欧活血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