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脑蛛网膜炎

网膜炎又称浆液性膜炎、局灶性粘连性蛛网膜炎,是一种由于感染、外伤、异物刺激等因素导致蛛网膜炎症、粘连或囊肿起的。多见于青壮年,常隐袭起病,缓慢进性发展,可有多次缓解与加重,也有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以压增高和局限性定位征为临床表现的部炎性疾病。感染(40%):(1)感染: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所致的各种类型膜炎,脊髓膜炎,脓肿等均可能起蛛网膜炎,其中,结核性膜炎......
目录

病因

感染(40%):

(1)感染: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所致的各种类型膜炎,脊髓膜炎,脓肿等均可能起蛛网膜炎,其中,结核性膜炎是最常见的病因

(2)颅外感染:中耳炎,乳突炎旁窦炎是比较常见的病因,另外,面感染,盆腔炎口腔炎等也可以成为致病因素。

病机制(20%):

要病变是局限或多发的蛛网膜及软膜的增厚和粘连,部分组织管,室管膜等均可并发局部蛛网膜炎,可分为三种类型:

1.斑点型 蛛网膜单纯增厚,浑浊,有白色斑点或纹,蛛网膜未与邻近的组织粘连,蛛网膜下腔通畅,此型在蛛网膜炎中普遍存在。

2.粘连型 蛛网膜不但有不规则增厚,而且与邻近软膜,管,表面和神经之间有条索状或状粘连,粘连可广泛可局限,使蛛网膜下腔不通畅或塞。

3.囊肿网膜粘连囊肿含清亮或黄绿色囊液,有时成间隔或逐渐增大,易压迫组织神经

此三种类型的共同的组织改变为:小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蛛网膜皮细胞增殖,网状层的纤维化,使蛛网膜正常结构受到破坏。

损伤或手术(10%):

损伤或手术也是网膜炎的重要病因

某些鞘注射的药物(10%):

抗生素,抗毒素,麻醉,造影网膜下腔出均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原发性病变(10%):

脱髓鞘疾病和硬化等均可并发局部蛛网膜炎。

症状

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病人出现程度不同的发热和全身症状,由于网膜要侵犯的部位是后颅凹,视交叉和大脑半球凸面等处,有如下临床特点:

1.视交叉部蛛网膜炎 是底部蛛网膜炎最常见的类型,炎症要侵犯视神经段及视交叉周围,成致密或微细的结缔组织网将其包围,视神经常显苍白,缺,萎缩状态,与周围结构难以分离,在视交叉部成压迫神经的蛛网膜囊肿者也不少见,病人常有旁窦炎病史,少数有前颅凹骨折病史,一般压增高征不明显,最早期和要的症状慢性头痛视力障碍头痛多在,颞部或眼眶部,常伴有一侧缓慢进性视力减退,数月后波及对侧,少数两侧同时减退,仅累及一侧视神经者较少,视力减退大多早期出现并发展较快,往往有反复,抗炎等药物治疗后可好转,而在劳累,感冒,旁窦炎发作,过量饮后又再发而逐渐加重,严重者1~2周失明,视缺损面,由于粘连损害视神经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视野可出现多样化和不典型改变,其特点是早期出现中暗点或旁中暗点,周边视野不规则,如向视野缩小,两颞侧偏盲视野缩小等不典型改变,眼底检查早期可无改变,逐渐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神经萎缩,视盘炎和一侧原发性神经萎缩与另一侧视盘水肿等改变,较广泛的底部蛛网膜炎,还可出现Ⅰ~Ⅵ神经损害的征象,少数下丘受累者可有尿崩症,嗜睡症,肥胖,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2.颅后凹蛛网膜炎 此区网膜粘连很常见,大约占所有蛛网膜炎的三分之一,与颅后凹肿的比例大约为7∶1,颅后凹蛛网膜炎容易使环障碍,压增高症状病变的不同部位,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中线型:在颅后凹中最常见,要粘连病变在正中孔,侧孔,枕大池和枕骨大孔区,最易起梗阻性积水和早期压增高症状,病人早期头痛显著,继而出现呕吐和视力减退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除视盘水肿或继发性萎缩,展神经麻痹项强直等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外,局限病征多不明显,但发病较快,病情较重,少有缓解。

(2)小脑凸面型:病程较缓慢,一般大约1~3年,蛛网膜炎所成的囊肿可压迫小脑半球出现一侧小脑共济失调眼球震颤,但不如小脑那样显著。

(3)小脑桥型:要病变在脑干侧区,常有一侧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的不全麻痹痉挛,同侧小脑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较轻或缺如,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当炎症粘连波及颈静孔区时,则可有同侧,迷走和副神经损害的征象,此型病情发展较慢,症状可有较长期缓解,病程可长达数年。

3.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 炎症病变常在大脑外侧裂周围,少数在大脑半球之间,胼胝体前上大脑表面其他部位,最早期的症状头痛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头痛属持续弥漫性钝痛,程度较轻,癫痫多为局限性发作,很少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病征,即使存在也较轻,视盘水肿较少见,一般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时好时坏,长达数月至数年,压增高出现较慢,且远比颅后凹型为轻。

检查

椎穿刺早期可压力正常,多数病人脑液压力有轻度升高,有积水者压力多显著增高,急性期液细胞数多稍有增加(50×106/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慢性期可正常,蛋白定量可稍增高。

1.颅骨X线 可显示慢性压增高征或正常。

2.CT扫描 可显示局部囊性低密度改变,脑室系统缩小,正常或一致性扩大,通过扫描可排除其他占位性病变。

3.MRI扫描 对颅底,颅后窝显示较CT更清晰,并能排除其他占位性病变。

诊断

蛛网炎常因累及部位不同,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也各异,且不典型,单纯据临床表现诊断不易,须依靠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但也有其特点,有助于诊断。

1.病人往往有起蛛网膜炎的原发病因如颅,颅外感染,损伤及手术,网膜下腔出等。

2.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逐渐转为慢性,或始即为慢性,病程长,多有反复,缓解,可因感冒,感染,劳累等诱发。

3.局灶症状轻微或呈多灶性,也可呈弥漫性,故症状多变。

鉴别

1.颅后窝中线型蛛网膜炎须与该区肿相鉴 颅后窝中线肿包括小脑蚓部肿第四脑室,儿童多见,且常为恶性母细胞症状发展快,病情严重,可出现脑干受压征及双侧锥体束征。

2.桥小脑角蛛网膜炎与该区肿相鉴 该区肿多为神经,此外尚有表皮囊肿,如神经,可早期出现听神经损害症状,随后出现面神经,三叉神经小脑损害症状表皮囊肿早期多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颅骨X线神经可出现听道破坏与扩大,可有破坏及钙化,CT或MRI扫描可确定诊断。

3.交叉部位蛛网膜炎与该区肿 该区最常见肿为垂体腺瘤,垂体腺瘤绝大多数早期出现分泌障碍,眼底及视野改变比较典型,多见于儿童,X线平鞍上可有钙化,该区尚有鞍结,表现为视神经慢性受压的视力减退和视野障碍,后期出现原发性神经萎缩,这些病变CT和MRI扫描,均可显示其各自特有的病变表现,可做鉴和明确诊断。

4.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与大脑半球表浅,转移及结核球等病变相鉴 这些病变绝大多数可通过CT或MRI扫描,做出明确诊断。

并发症

因蛛网膜炎本身即炎症反应病变,因此,脑室-腔分流手术,有感染的可能,感染可能是手术感染,术后亦可感染,而且大多感染在术后6个月左右,少数可发生在1年后,感染可能由远端的腔,胸感染,也有源性感染或炎症扩,总之,一旦出现感染即须暂时取出分流管,进抗炎治疗,取出管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离作涂,作为以后治疗的依据,分流术感染的细菌多为葡萄球菌,其次为金黄葡萄球菌,其他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链球菌等。

治疗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一般早期或急性期病例应先采用各种药物或措施进治疗,其的在于控制蛛网膜炎症、松解炎性粘连和降低颅压力,并对原发感染病灶进治疗。  

(1)抗生素:对非特异性蛛网膜炎不是特效的,但在治疗可能存在于颅或身体其他部位的隐性或显性细菌性感染,特在蛛网膜炎活动期,可收到一定效果。   

(2)上腺皮质激素:对防治网膜粘连和炎症有较好的效果,初期应用效果较好。用药期间应注意补充氯化钾。如过一个疗程有效,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3)降低颅压力:可以采用20%的醇、甘果糖(甘油果糖)、利尿药等。   

(4)其他药物:如神经养药和管扩张等。   

2.手术治疗   

(1)后颅凹探查术:对小脑半球和桥小脑角的网膜粘连和囊肿剥离和切除,可收到一定效果。对中线型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小脑延髓池的粘连和囊肿剥离和切除,并使中孔放。如枕大池广泛粘连影响环吸收,可先下减压术,以后再考虑做脑室腔分流术。   

(2)视交叉部探查术:视交叉部蛛网膜炎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积极对症治疗不见好转甚至不断恶化时,可施粘连与囊肿分离和切除。常规垂体手术入路,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小心地分离视神经和视神经交叉部的网膜粘连,切除绞窄性的纤维带和压迫性的蛛网膜囊肿,使视神经和视交叉部得到缓解,但不可强分离,以免增加损害。一般有效率大约30%~40%,故术后仍应继续各种综治疗。   

(3)幕上颅探查术:大脑凸面蛛网膜过长期的综治疗,症状无好转,相反有进性的压增高和视力逐渐减退、有失明危险者,可颅分离粘连和切除囊肿,应用双侧颞下减压或去瓣减压,常可使颅压力得到缓解,视力获得稳定或好转。   

(4)对不典型的弥漫性网膜炎出现较明显的梗阻性或交通性积水时,均可先脑室腔分流术,术后继续前述非手术疗法。   

(二)预后   

不论综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有一定或显著疗效,但对某些蛛网膜炎还没有完全肯定的疗效,故病人的病灶不能完全消退,可能长期存在,并在临床上保留一定的症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参伍不调

下一篇 操纵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