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阴盛格阳

。简称格阳。指体极虚,导致阴偏盛,格阳于外,阴阳热格拒,表现为外假热的候。临床表现为身热,面红,渴,大等假热症状;身虽热,反欲盖衣被;虽渴,反欲热饮,或饮水不多;虽大,却无力;面虽红,却浮如妆,游移不定。同时可见四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淡苔白等真症状阴盛格阳,简称格阳。指体过胜,阳被拒于外,出现而外假热的症候。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
目录

简介

阴盛格阳,简称格阳。指体过胜,阳被拒于外,出现而外假热的症候。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过盛于,反而外见浮热、渴、手足躁动不安、洪大等假热症状。但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态清楚;虽洪大,但无力

系指阴盛极于,逼迫阳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临床上应用“热因热用”的法来治疗假热病。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的药物治其真,真一去,阴阳格拒消除,假热症状也随之消失。

历史记载

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而烦,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复阳还。

【注】曰∶阴气太盛,阳不得相也。不相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阳于 外,故曰阴盛格阳也。色浅赤,谓面色见浮浅之红赤色也。其外证面赤发热而烦,颇类 阳热,其则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白,爪甲青白,四肢冷,浮微欲绝,一派阴 虚证。宜四逆汤冷服之,从其阴而复其阳也。利止不出,加倍人参。下利无,宜 白通加猪胆人尿汤。烦欲死,宜茱萸汤

古代研究

清代医郑钦安对阴盛格阳之病机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认为真气在下,但无时而不发于上,故当"阳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时,而致阴盛格阳之病.因此,在辨证中他擅于抓住阳虚的本质,在治疗上针对阳虚上、中、下之不同,分采用扶阳药物治疗,善用四逆汤,被誉为"派"的创始人,其扶阳术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临床中的诸多疑杂病很有启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