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体痴呆
疾病描述
路易体痴呆是以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为临床特点,以路易小体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病。DLB由Okazak(1961)首先描述,是仅次于Alzheimer病第二位常见的痴呆病因,可能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包括弥漫性路易体病和Alzheimer病路易体型,临床及病理表现重叠于帕金森与Alzheimer病之间。
临床表现
DLB的典型病程为缓慢进展,经过数年后最终呈全面痴呆。早期,大部分病例的认知功能为颞顶叶型,表现为记忆、语言和视觉空间技能损害,与AD的表现相似。DLB认知功能波动性损害。大部分DLB病人都有真性视幻觉,幻觉形象往往鲜明生动。幻觉对象多为病人熟悉的人物或动物,这些视觉形象常常是活动的、会说话或发出声音的,偶尔,幻觉形象有扭曲变形。有些DLB病人可出现肌阵挛、舞蹈样动作等运动异常。DLB病人较多出现晕厥,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DLB的治疗原则与其他痴呆相同,主要目的是提高认知功能,解除精神行为症状和改善社会生活能力。然而,DLB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比较突出,往往成为治疗的主要关注点。
症状体征
1、本病多在老年期发病,中青年患者很少,主要表现进行性痴呆、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等三组症状。特点是波动性认知功能减退,数周内甚至一日内可有较大变化,早期记忆障碍不明显,出现失语、失用失认。帕金森综合征体征多为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震颤较轻,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差。认知障碍与帕金森病症状在一年内相继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精神症状以成形的视幻觉为特点,约80%的病人可出现,内容生动完整,常为静物、人和动物图象、病人坚信不移,可有妄想、谵妄等。
病理生理
约1/4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尸检发现,大脑皮质和脑干内神经元胞质有Lewy小体,为直径3-25μm嗜伊红圆形包涵体,致密颗粒杂乱排列构成1-10nm核心。电镜显示嗜锇颗粒混有螺旋管或双螺旋丝。Lewy小体分布于脑干黑质、蓝斑、迷走神经背核、Meynert基底核和下丘脑核等单胺神经元,含大量泛素、α-突触核蛋白、补体蛋白、微丝、微管等,但无tau蛋白和类淀粉蛋白。与脑干的经典Lewy小体不同,大脑皮质Lewy小体无明显致密颗粒核心,核心周围纤维排列不规则,称为苍白体,可能是Lewy小体前身。皮质Lewy小体主要分布在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及旁海马区等。在所有Lewy小体相关性痴呆,大脑皮质萎缩不明显,可见轻度额叶萎缩,中脑黑质色素细胞丢失,通常无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但也可不同程度地出现;Alzheimer病路易体型可见明显颞叶中部萎缩,有类淀粉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Tau蛋白肯体染色有助于区别两类不同的病理改变。
检查
血清中APOE多态性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
2.CT及MRI检查
无特征性改变,部分病例可见弥漫性脑萎缩或局灶性额叶萎缩程度较轻。MRI冠状扫描有助于DLB与AD的鉴别,AD可有颞叶内侧萎缩,DLB不明显。
3.18F-dopaPET检查
可发现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摄取减少,PET显示颞-顶-枕皮质葡萄糖代谢率降低较AD严重,可能与DLB视空间障碍、视幻觉等有关。AD主要是颞叶和扣带回葡萄糖代谢率降低。
4.早期脑电图
多为正常,少数表现为背景波幅降低,可见2~4Hz周期性放电,基本节律慢化,较多病人可见颞叶区α波减少和短暂性慢波,可出现短暂额颞叶爆发活动。睡眠EEG出现快速眼动期异常,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诊断
1.DLB临床诊断必备条件
包括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影响社会及工作能力;具有以下3项中2项:
(1)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和警觉障碍波动最明显;
(2)反复发作的视幻觉;
(3)同时或之后发生帕金森综合征。
2.支持DLB诊断条件
(1)反复跌倒;
(2)晕厥;
(3)短暂意识丧失;
(4)对安定剂敏感;
3.MRI冠状扫描
DLB颞叶萎缩不明显,AD颞叶内侧萎缩,有助于鉴别。DLB早期脑电图多正常,少数背景波幅降低,可见2~4Hz周期性放电、颞叶α波减少和短暂性慢波。睡眠脑电图出现快速眼动期异常,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1.Alzheimer病(AD)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常因遗忘、虚构使幻觉描绘含糊不清,精神行为异常,晚期病人可有锥体外系症状,不易与DLB区分,DLB认知障碍表现为波动性,视幻觉内容具体、生动,患者可形象描述和深信不移;有明显视觉受损、锥体外系表现较早出现,CT及MRI检查显示弥漫性皮质萎缩。
2.帕金森病(PD)
部分PD患者晚期可出现痴呆,药物治疗中可产生视幻觉,临床酷似DLB。但PD患者的痴呆症状多在发病数年后,出现以皮质下痴呆为特点,运动障碍突出,用左旋多巴症状消失。DLB患者早期有波动性认知障碍,运动障碍表现为强直少动,很少出现典型的静止性震颤,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通常较差。
常有明确的卒中史及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病情呈阶梯性进展,神经影像学清晰,提示梗死性或出血性病灶,易与DLB鉴别。
4.克-雅病(CJD)
治疗
DLB的治疗原则与其他痴呆相同,主要目的是提高认知功能,解除精神行为症状和改善社会生活能力。然而,DLB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比较突出,往往成为治疗的主要关注点。
目前DLB无特效疗法,患者可能对抗胆碱酯酶药如他克林和多奈哌齐反应良好,可能改善认知功能及行为障碍。DLB对安定剂及抗精神病药副作用特别敏感,易出现嗜睡、昏迷,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痴呆的特点,不用或慎用。新型抗精神病药如维思通、奥氮平对视幻觉效果较好。抑郁症状可用选择性5-HT受体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西酞普兰等。
预后
病人预后较差,病程5~10年,多死于并发症。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