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0]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微信 湿热内蕴 中医病证名,指湿热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邪为长夏的主气,湿邪侵袭人体,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所致。湿为重浊粘滞之邪,往往起病缓慢,缠绵难愈;湿邪阻滞气机,浊阴不降" class="baikelink" title="清阳不升,在上则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口干苦,黄疸等;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发热,午后尤甚。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阳气损伤,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症,如大便黏腻不爽...... 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辨证施治 病因 湿邪侵袭人体,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所致。湿为重浊黏滞之邪,阻滞气机,浊阴不降,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湿不得泄,而致湿热内蕴。 临床表现 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或黄疸等。 辨证施治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常用方药:在脾胃者,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在肝胆者,茵陈蒿汤加减。 附件列表 下载次数:0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湿困脾阳 下一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