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单纯疱疹性脑炎

单纯疱疹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其常累及大脑及边缘系统,组织性坏死和变态反应性损害。发现颞等部位出性坏死,大脑皮质的坏死常不完全,以皮层和浅第3、5层的管周围最重,可见病变神经细胞和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管壁变性坏死,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急性期后可见小质细胞增生。软膜充,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
目录

病因

发现颞等部位出性坏死,大脑皮质的坏死常不完全,以皮层和浅第3、5层的管周围最重,可见病变神经细胞和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管壁变性坏死,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急性期后可见小质细胞增生。软膜充,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分为Ⅰ、Ⅱ型,近90%是由Ⅰ型病毒起,余为Ⅱ型所致,病毒先起2-3周的口腔和呼吸道原发感染,然后沿三叉神经分支轴突逆至三叉神经,在此潜伏。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诱发病毒激活,病毒由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或口腔感染后病毒三叉神经炎。

发现颞等部位出性坏死,大脑皮质的坏死常不完全,以皮层和浅第3、5层的管周围最重,可见病变神经细胞和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管壁变性坏死,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急性期后可见小质细胞增生。软膜充,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症状特点为:

1、常急性起病,但亦有亚急性、慢性和复发病例。

2、前驱期

始一般表现为头晕头痛、全身痛等,随后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8~40℃,仅部分病例出现皮肤疱疹。此期一般不超过2周。

3、神经精神症状

其表现多种多样。早期常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包括答非所问、定向力障碍幻觉、妄想、失忆、人格改变、为异常、失语等,可能是病毒三叉神经及嗅球早期侵犯颞、边缘系统所致。

以上只是发病初期的症状,随着疾病的不断恶化患者有可能出现

(1)患者项强直、张力增高、有病理反射。

(2)患者表现意识障碍。例如嗜睡、昏睡谵妄昏迷

(3)部分病例在早期即呈大脑强直状态。

(4)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出现这些症状要是因为组织坏死灶出现。

电图在本病的早期即可出现异常。比较典型的是:

(1)颞常呈周期性棘波和慢波。CT及MRI检查可显示颞低密度病灶,伴点状出灶及水肿,可见脑室受压、移位。

(2)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景上的局灶性周期性尖波;

(3)放射性核素扫描显示颞摄取增加。

病程长短不一。

(1)一般情况下,从起病到出现昏迷平均1周,从昏迷到死亡亦为1周;

(2)但也有长达3~4个月者。

(3)未治疗的病例,病死率高达70%以上,幸存者半数以上存在后遗症。

疱疹炎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仅约1/4的患者同时伴有皮肤疱疹(疱疹)出现;倘若炎产生于初发性疱疹感染患者,则更无既往病史踪迹可;尽管新生儿患者以HSV-2常见,但并不一定能查见其生母存在生殖器疱疹的体征,故疱疹性病炎的临床诊断有时颇感困难。活检发现胞核嗜酸性包涵体,电镜见到病毒颗粒;培养出HSV病毒有确诊意义。

诊断

要判断是滞是疱疹炎,一般得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果出现以下结果,得高度怀疑疱疹炎。

(1)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及白细胞轻至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

(2)液发现多量红细胞具有诊断价值(但须排除穿刺损伤或网膜下腔出等类疾病);

(3)标本HSV抗体滴度明显升高,PCR技术检出HSV DNA。

(4)部分患者有疱疹病史,尤其是面部疱疹

(5)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先有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表现,往往起病数日之后才有发热

(6)继而出现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实质受损征象;电图异常,两侧可不对称,以一侧大脑半球明显;CT及MRI显示颞性坏死灶,或呈组织弥漫性病变。

并发病症

并发症常昏迷、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脑疝脑疝的特点是,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颅压不断增高,其自动调机制失代偿,部分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管和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

检查鉴别

一、检查

1、病毒检测

此种检查法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在炎发病时,多数患者体表并不出现疱疹病损,液中亦往往难以检出病毒。所临床推活检的难度较大。虽然电镜下可在活检组织标本查见神经细胞核包涵体及病毒颗粒;还可应用免疫组织技术检测出病毒抗原。

2、PCR技术

应用PCR技术对标本HSV DNA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但应注意其特异性问题。

3、液检查

1、由于组织病变的出坏死性质,部分病例液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可达(50~500)×106/L甚至更多;

2、蛋白质轻至中度增高,糖含量正常或偏低;

3、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中度增高,多在0.4×109/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但早期也可多为中性粒细胞。

四、免疫检查

可见清中和抗体或补体结抗体滴度逐渐增加到4倍以上;液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滴度>1∶80,早晚期双份标本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

五、电图检查

电图异常,两侧可不对称,以一侧大脑半球明显;CT及MRI显示颞性坏死灶,或呈组织弥漫性病变。

二、鉴

1、急性播脊髓

此病已日益受到重视,见于急性发疹性病毒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天花水痘等)的病程中;也可见于其他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等)的恢复期,称为病毒感染后炎;尚有发生于百日咳狂犬病等疫苗接种后2~3周者,而被称为疫苗接种后炎。病理特点为播性分布的脊髓脱髓鞘性变,及分布于小静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可有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精神错乱、昏迷膜刺激征及局灶性损害体征等;液检测蛋白及细胞数量增多。注意查明患者神经症状发生的时间,常有提示临床诊断的意义。

2、感染中毒脑病

常在急性细菌感染的早期或极期,多见于血症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白喉百日咳等。罹患者以2~10岁儿童为,系因机体对感染毒素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水肿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谵妄惊厥昏迷膜刺激征等;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细胞一般不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原发疾病好转后,症状则随之逐步消失,一般无后遗症。

1、其他病毒性

疱疹病毒、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等起的炎,可通过清及液检查出相应病毒的特异抗体有助于鉴。乙型炎病情重,进展快,常以突发高热而起病,且患者未接种乙疫苗,均可帮助诊断。  4.化脓性

化脓性炎以伴有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特点,外周白细胞明显增高,液呈化脓性改变,细菌涂或培养阳性。

治疗

1、一般治疗

(1)应加强护理,预防褥疮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据病情采取降温、抗痉、脱水等处理。

(2)高压危象药物治疗无效者,必要时可作脑室流、去瓣术等以紧急减压。

2、抗病毒治疗

一般来说,抗病毒治疗 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法,可是用抗病毒治疗往往时期过晚,因为,只是只有病毒仅在细胞复制的末期才导致典型症状出现。而且最理想的抗病毒治疗应该是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而完全不影响宿细胞。可是这是前不能实现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应该慎重对待抗病毒治疗。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有下列几种:

(1)利巴韦林(ribavirin)

滴注,量为0.5~1g/d,儿童20~30mg/kg体重,连用7~10天。

(2)阿糖腺苷(Vidarabine)

量为15mg/(kg·d),共10天。用时须稀释,缓慢静滴注,使其浓度不超过700mg/L,滴注时间不少于12h以上。

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造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3) 阿昔洛韦

由于此药仅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起作用,而不影响未感染细胞,已成为首选药物。

量每次5~10mg/kg体重,静滴注1次/8h,14~21天为一疗程;少于10天常有复发。

但也有可能有震颤、皮疹、血尿、短暂功能不全、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而且近来发现抗阿昔洛韦毒株已有所增多,尤其见于HSV-1型。

3、上腺皮质激素

激素治疗本病为前大多数者所张的,例如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解毒和稳定溶酶体系统,降低毛细管通透性,保护屏障,消除水肿,克服脱水所致的反跳作用。虽然用激素治疗还存在着不少争论,但是由于本发病机制中涉及到免疫损害,因此,激素治疗还是一种不错的法。、

如果确诊为单纯疱疹炎,则可以早期、大量、短程使用激素

一般来说,以以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为首选,一般用15~20mg,稀释后静滴注,1次/d,10~14天后渐减量。

4、干扰素及其诱生

(1) 干扰素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临床上常用300万~500万U,1次/d,注射,约4周为一疗程。

(2)干扰素诱生

例如胞等,促使人体产生源性干扰素,用于治疗本病的疗效尚不肯定。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忌与病人接,共用洗漱用品;

2、触摸后应洗手,不能揉眼睛;

3、避免食含氨酸食物;

4、食用富含赖氨酸食物或直接补充赖氨酸;

5、多食用碱性食物,少食用酸性食物。

二、护理

疱疹病毒性炎病死率可高达70%,大多死于起病后2周。凡出现深昏迷高压严重、抗病毒治疗过晚者,往往预后较差。幸存者的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或失忆、语言障碍、精神异常、劳动力丧失,甚至呈植物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失气

下一篇 酒中毒性小脑变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