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高血压脑病

脑病常见于压患者,由于动脉太突发急骤升高,导致动脉痉挛或管调功能失控,产生严重水肿的一种急性管疾病。脑病亦为科较为常见的急症,是指细小动脉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痉挛或广泛微管栓塞,发生急性障碍,也可能动脉压极度升高而被迫扩张,从而使大脑过度灌注,导致水肿压增高,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压病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动......
目录

概述

脑病亦为科较为常见的急症,是指细小动脉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痉挛或广泛微管栓塞,发生急性障碍,也可能动脉压极度升高而被迫扩张,从而使大脑过度灌注,导致水肿压增高,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压病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动脉硬化者;在妊娠中毒症、小球肾炎管性压和嗜铬细胞等继发性症状压患者中亦时有发生。发病常先有压突然升高、头痛恶心、烦不安等症状,然后发生剧烈头痛呕吐动过缓(个亦可动过快)、搏有力、呼吸困难视力障碍黑蒙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可有暂时性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压升高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而以舒张压升高为穿液压力增高,其蛋白含量增高,视神经乳头水肿。发作短暂者历时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脑病可以看作是发生在部的压危象。祖国医认为这一情况是阴虚阳亢,动所致。

病因

任何类型的压均可发生脑病病因:   

  1.原发性原发性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压病史较长,有明显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  压正常而突然出现压的疾病,如:急进性压和急性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2.继发性压 如妊娠压综征、小球肾炎压、动脉狭窄、嗜铬细胞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脑病的可能。   

  3.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脑病 少见情况下,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后交感神经抑制,也会起与脑病相似的症状。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脑病。   

  4.颈动脉膜剥离术后 高度动脉狭窄患者动脉膜剥离术后,灌注突然增加,亦可脑病。   

发病机制

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两种说:   

  1.过度调或小动脉痉挛说 正常情况下,管随压变化而舒缩,压升高时,管收缩;压下降时管扩张,当压急剧升高时可造成膜及细小动脉持久性痉挛,使流入毛细管的流量减少,导致缺毛细管通透性增高,水分外渗增加,可导致水肿压增高,在此基础上可发生坏死性小动脉炎、斑点状出或多发性小栓塞,环急性障碍和功能损伤,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2.自动调破裂管通常随压变化而扩张或收缩,以保持流量的相对稳定。直接测量管的直径和用同位素间接测量入流量,均说明压下降时管扩张,压升高时则收缩。正常人当平均动脉压(MAP)在60~120mmHg之间时流量是恒定的。压明显上升,如MAP≥180mmHg时,自动调机制破坏,原先收缩的管(压升高时收缩)由于不能承受过高的压力而突然扩张,产生所谓被动性扩张现象,结果管过度灌注,流量增加,浆渗透压增高,渗入组织周围而导致水肿高压,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

  见于各种原因起的压患者,如急性或慢性小球肾炎、原发性或恶心压、子痫中毒、柯兴综征、嗜铬细胞、醛固酮增高症等。

  发病机理不表,有两种说:

管过度调动脉痉挛说:动脉压极度增高,动脉痉挛,使流入毛细管的流量减少,导致毛细管渗透性增高和破裂。

管自动调崩溃说:即压达到一定上限时,自动调机理破坏,结果流量增加,浆渗出增高和发生毛细管坏死,点状出水肿

临床表现

  急骤起病,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功能损害者更容易发病。

  一、动脉压升高:原来压已高者,在起病前,再度增高,舒张压达16Kpa〔120mmHg〕以上,平均动脉压常在20.0~26.7kpa〔150~200mmHg〕之间。

  二、压增高:由水肿起。患者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网膜动脉痉挛并有焰样出动脉痉挛以及绒毛状渗出物。

  三、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及至昏迷精神错乱亦有发生。

  四、癫痫发作:可为全身性局限性发作,有的出现癫痫连续状态。

  五、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呼吸中枢管痉挛,局部缺及酸中毒起。

  六、其它机能障碍的症状:如失语、偏瘫等。

  七、头痛:常是脑病的早期症状,多数为全头痛杭部疼痛明显,咳嗽、活动用力时头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当压下降后头痛可得以缓解。

  八、水肿症状:大多数病人具有头痛抽搐意识障碍三大特征,谓之为脑病三联征

  实验室检查可见:液压力增高(诊断已明确时作),细胞和蛋白含量也可增高。电图可见弥慢波或/和癫痫性放电。颅CT扫描可见因水肿所致的弥漫性的白质密度降低。

鉴别诊断

  压患者突发急骤的压与颅压升高的症状,诊断不难,需与其他急性管病鉴

  (1)穿液呈性改变可确定诊断;

  (2)网膜下腔出:与脑病一样,也可有突发的剧烈头痛呕吐膜刺激症状,部分患者也可有压增高意识障碍通常较轻,极少出现偏瘫,且液呈均匀性等特点,可与压病鉴;

  (3)占位性病变:虽有严重头痛,但为缓慢出现,非突然发生,其他压增高症状和局灶性神经体征亦是进性加重压虽可升高,但不及脑病的显著增高

  (4)如临床疑为,可通过超声波,管造影或CT等检查加以确诊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除非伴肾病或尿毒症,尿常规通常无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等,血尿素氮正常。

2、CSF压力多数增高,偶可正常,细胞数正常,极少数患者有少量红细胞,蛋白轻微增高。

二、影像检查

头颅的影像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部CT 出现局限或广泛的低密度灶水肿表现,要累及皮质下白质,偶尔累及皮质。Schwartz等发现,在压并发的脑病水肿常为双侧性,要位于枕,也有位于、后小脑胼胝体的带状结构等处。颈动脉膜剥离术后的脑病水肿位于手术同侧的大脑前、中动脉区域。脑病缓解后,CT异常所见消失。

2、部MRI 与CT改变相似,MRI上T1下降、T2上升。

3、SPECT 在CT或MRI显示异常的部位,可见流灌注增加。

4、眼底检查 网膜动脉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强烈的痉挛、硬化或有出、渗出和视盘水肿

5、电图 出现局限性异常或双侧同步锐性慢波,有时表现为律性差。

常规治疗

治疗原则:患者应进入加强监护病房,持续监测压和尽快应用适当的降压药物。需要在短期缓解病情,改善靶器官的进性损害,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常需静滴注降压药物,既能使压迅速下降至安全水平,又不能过度或过快的降压,以避免出现局部或全身灌注不足(尤其是冠状动脉)。详细的治疗法可以参考压危象。

降压标:降压的同时保流灌注,避免使用减少流量的药物。一般以静给药为,1小时将收缩压降低20%~25%,压下降幅度不可超过50%,舒张压一般不低于110mmHg。所选的药物可用乌拉地尔尼卡地平拉贝洛尔硝普钠,舒张压降至95~110mmHg后可以改为服药物。

1.迅速降压可选用下列措施

(1)乌拉地尔加入生理盐水50ml,静泵维持6~12小时,或静滴注。

(2)尼卡地平加入生理盐水50ml,静泵维持6~12小时,或静滴注。

(2)拉贝洛尔注射或静滴注。

(3)25%硫酸镁 深部注或用5%葡萄糖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多用于妊娠压疾病患者)。

(4)硝普钠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缓慢静滴,以压调滴速。(前临床使用较少)。

(5)注 1~2次/d,本药起效慢而平稳,适于快速降压后,维持压应用。(前临床使用较少)。

(6)酚妥拉明 注或静注,亦可稀释后静滴。(前临床使用较少)。

2.恢复期可改为服药物。

3.降低颅压,消除水肿

呋塞米、醇等降低颅压。

4.制止抽搐

地西伴或苯巴比妥钠等。

5.控制癫痫

6.病因治疗

症状控制后,有功能衰竭者可透析治疗,妊娠血症者应产等。注意对患者筛查继发性压。

预防常识

  脑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以部损害最为突出,必须及时抢救治疗。凡压者有压急剧升高伴剧烈头痛,甚至有意识和志改变者,均应立即到医院急救治疗。迅速将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防止或减轻组织水肿与损伤是治疗的键。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压下降过度而使液灌注发生障碍。系统治疗压和原发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将有助于降低脑病的发生。病情稳定后应逐步向常规抗压治疗过渡并坚持长期、正规治疗。

  治疗压、预防

  压病很容易起中,这并非危言耸听。中包括梗塞。而在患者中,发病前有压病史的占93%;梗塞患者中,发病前有压病史的占86%。可见,出现中的危险程度与压的高低有很大的系。

  起中要原因是其容易结构的改变。当压升高时,会起全身的细小动脉痉挛,如果压长时间升高,动脉也会长时间痉挛,管壁因缺氧而发生变,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从而成或加重动脉硬化成;再加上脂、高糖、粘度增高等因素更易加速栓的成。

  如果降压效果不好,或患者不医嘱服药,使压波动幅度过大,动脉反复痉挛,组织水肿动脉壁透明变性,成夹层动脉

  就压病患者而言,并不是压高就会起中相反,未医生嘱咐服药,以及不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才是致病的源。比如:长时间的压,未作适当的降压治疗;虽然时服药,压仍长期在较高的水平;或间断降压治疗,压时常突然增高;不注意候情绪变化及身体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的影响;过分降压往往因夜间压过低而起缺性中;此外,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病更易起中的发生。

  事实上无论是轻型或中重型压患者,无论预防的首次发生还是再发生,也无论在缓解中病程或减少致病性中上,严格的降压治疗都是非常有益的。降压法并不难掌握,只需耐、认真和持之以恒。不妨把降压的注意事项抄录在显而易见的位置,遵照执

  1、严格控制压在140/90毫米柱以下,年龄越小,控制越严,最好每天监测压变化,至少每周测一次压。

  2、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药,应医嘱增减降压药物。

  3、24小时稳定控制压,使压波动较小,不可将压降得过低。

  4、控制糖、脂、粘度。

  5、减轻体重,达到正常标准。

  6、戒烟,要低盐低脂饮食。

  7、坚持有氧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骑车、练太极拳等。每天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