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气郁

气郁 ,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治宜行气解郁,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汤、越鞠气郁者,用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汤。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诸病源候论•病诸候•结候》指出:“结病者,忧思所生也。有所存,有所止,留而不,故结于”。 由于本病始于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气郁湿不......
目录

病机

《诸病源候论•病诸候•结候》指出:“结病者,忧思所生也。有所存,有所止,留而不,故结于”。

由于本病始于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气郁湿不化,湿郁则生,而致气郁结;气郁日久,由而致郁,又可进而化火等,但均以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

病因

(1)情志失调

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若恼怒伤失条达,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则为郁;气滞瘀则为郁;谋虑不遂或忧思过度,久郁伤失健运而蕴湿、生、化热等。

(2)体质因素

原本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刺激,肝郁,饮食渐减,生化泛源,日久必不足,失养,或郁火暗耗营血阴虚旺,病及,而致肾阴虚。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说: “诸郁,脏气病也,其源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本病虽以气郁实为,但病延日久则易由实转虚,或因气郁化火伤阴而导致阴虚旺、肾阴虚之;或因生化不足,失养,而导致两虚之。如《类治裁•郁》说: “七情起之郁,始而伤,继必及,终乃成劳。”

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正如《医论•越鞠解中说:“凡郁病必先病,得疏通,郁于何有?”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据是否兼有瘀、结、湿滞、食积等而分采用活、降、祛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据损及的脏腑及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或补益,或养肝。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临床证型及治疗

《古今医统大全•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临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熄风清心健脾、活化痰涤饮、益养阴等法,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

气郁脘痛

气机郁滞所致脘痛。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所致,故又称胃气痛。脘胀痛,痛常游走,连及两胁,嗳频繁,嘈杂吐酸等。治宜疏肝柴胡疏肝汤、沉香金铃子等。

气郁胁痛

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胁痛,见《东医宝鉴·外篇》。治宜沉香煮散桂枝汤、小龙荟

气郁眩晕

又称晕。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上逆,令人眩晕。”见头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痛,嘈杂恶心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定志,用十四友茯神汤、化痰

气郁头痛

因情志触发,气逆于上所致的头痛。见《法附余·风热门》。头痛,头昏眩,胸腹胀满,呕吐酸水等。治宜理气解郁,用芎乌加味。

气郁怔忡

《不居集》卷二十二论气郁怔忡:“失意之人,怀抱抑郁,涎,涎与搏,不宁,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治宜疏肝解郁化痰,用消遥饮、益汤、汤等

气郁吐血

气机郁滞所致吐血见恶风寒,面色晦滞,口苦口酸恶心喜呕,涩。治以舒郁为,宜逍遥皮、茱萸、黄连栀子之属。止后,继用六味滋阴

气郁

崩症型之一。多因暴怒伤动,液妄,致成崩漏。症见突然阴道量多,色紫红有块,烦躁易怒,胸胁不舒。治宜止以治标,固冲汤;待量减少后,再以疏肝解郁逍遥香附青皮。或用香附为细面,每次服10克,米饮送下。

气郁

气郁凝,阻滞胸。症见: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苔白腻,弦滑。治宜行气开郁化痰结。半夏厚朴汤。本行气开郁,降逆化痰,自《金匮要略》以来,即将本作为治疗本

常用药: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结,和降逆。

加减:湿气滞而兼胸脘痞闷、嗳、苔腻者,加香附佛手苍术理气湿郁化热而见烦躁舌红、苔黄者,加竹茹、栝蒌、黄芩黄连化痰热;病久入而有瘀血征象,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涩者,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化瘀。

气郁化火

气郁日久,化火薰灼,横逆犯。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弦数。治宜疏肝解郁逍遥。本逍遥皮、栀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泻肝的功效,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症。

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柔肝白术茯苓健脾湿皮、栀子

加减:热势较甚,口苦、大便秘结者,可加龙胆草、大黄泻热通腑。肝火而见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呕吐者,可加黄连吴茱萸(即左金,降逆止呕。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加菊花钩藤蒺藜清热平。热盛伤阴,而见舌红少苔、细数者,可去原当归白术生姜温燥,酌加生地、麦冬山药滋阴健脾

肝气郁结不孕

不孕症型之一。见陆成一《女界须知》。多因妇女平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不和,冲任不能相资摄成孕。临床见情志抑郁,量少而延期,乳房胀痛,胸胁不舒等,治宜疏肝解郁,养开郁汤。

失养

情志所伤,脏躁失养,惑乱。症见:精神恍惚,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弦。治宜甘润缓急,养用甘麦大枣汤。本,和中缓急,自《金匮要略》以来,即将本作为治疗本

常用药: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补益心气大枣

加减:血虚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熄风;躁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喘促气逆者,可五磨饮开郁结,理气降逆。该发作时,可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穴位针刺治疗,并结语言暗示、诱导,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两虚

情志所伤,失健运,失所养。症见:多思善疑,头晕疲;心悸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细。治宜健脾,补益汤。本健脾,是两虚的首选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益健牌生酸枣仁远志茯苓木香神曲理气醒脾

加减:胸郁闷,情志不舒者,加郁金佛手理气开郁头痛川芎白芷而止痛。

肾阴

情志所伤,化源不足,阴亏虚。症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舌红少津,细数。治宜滋养天王六味地黄。前滋阴,养,后滋补肾阴用适宜于肾阴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茱萸天冬麦冬玄参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凉血清热。

加减: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可交泰黄连肉桂)交通遗精较频者,可加芡实莲须金樱子固涩。

气郁症调治五法

五脏均有病均可有郁滞。然以肝气之郁最为突出。"肝气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效"(《脏腑药式补正.部》.对气郁及其病机演化诸,大致可归纳为五法,即:

(1)调气郁法柴胡香附橘叶佛手豆蔻郁金等;

(2)疏肝法苏梗、白芍壳、陈皮、麦香橼皮、砂仁、香附甘草粳米沉香等;

(3)清化痰杏仁川贝母枇杷叶、瓜萎皮、冬瓜子、芦根黛蛤(或蛤粉)、半夏茯苓等;

(4)抑泄未法皮、桑叶、杭菊花、山栀、白蒺藜青皮、黄苓、石决明、赭石青蒿等;

(5)滋阴法生地、女贞子枸杞子、当归阿胶珠、山药、潼蒺藜、白蒺藜天麻、牡蛎、钩藤菊花等。

气郁体质

机理分析

人体之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本和动力。生命活动的维持,必须依靠。人体的,除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以及饮食养相以外,且与的生理功能密切相。所以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实质上都是在人体运动的具体体现。当不能外达而结聚于时,便成“气郁”。中医认为,气郁多由忧郁烦闷、情不舒畅所致。长期气郁会导致环不畅,严重影响健康。

体质特点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情抑郁、忧虑等气郁表现为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淡红、苔薄白、弦。

理特征:性格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多指女性精神忧郁、情烦乱、哭笑无常、呵欠频作)、及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

易患疾病:抑郁症、失眠、更年期综征、前期紧张综征等。

调养

饮食 宜多食菜、海带山楂玫瑰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作用的食物。

食疗橘皮粥:橘皮50克,研细末;粳米100克,加清水至粥将成时,加入橘皮,再10分钟即成,餐食。具有理气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者。②菊花鸡肝汤:银耳15克,菊花10克,茉莉24克,调料适量,鸡肝100克(切薄),将水烧沸,先入料、姜汁、食盐,随即下入银耳鸡肝,烧沸,撇去浮沫,待鸡肝熟时,调味,再入菊花茉莉稍沸即可,餐食。具有疏肝清热、健脾的功效。

运动起居 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如打球、跳舞、下棋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南蛇竻苗

下一篇 气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