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大脑镰旁脑膜瘤

大脑镰旁是指位于大脑纵裂并与大脑镰相连的一类临床上常见的,除了肿生长地很大或呈斑块样生长外,很少累及上矢状窦常突入一侧大脑半球,有时可向双侧发展。也有少数肿呈扁平型,在大脑浸润性生长大脑镰旁约占颅的6.8%。依肿所在部位不同,也分为前1/3,中1/3,后1/3镰旁,其中以部者多见占80%左右。大脑镰旁以女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49.5岁。大脑......
目录

流行病学

大脑镰旁约占颅的6.8%。依肿所在部位不同,也分为前1/3,中1/3,后1/3镰旁,其中以部者多见占80%左右。大脑镰旁以女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49.5岁。

发病机制

大脑镰旁皮型和纤维型占多数,起始于大脑镰镰旁,不与颅骨接触,因此也不发生局部颅骨的改变。肿可由大脑动脉也可由动脉其前部可来自眼动脉分支,后部来自枕动脉,中部可有膜中动脉鶒在肿基底和附近的大脑有多条扩张的静

临床表现

大脑镰旁大多埋藏在大脑半球纵裂中,其位置较深,肿较小时一般不发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发病时肿往往已长得较大。

由于皮质中央区受累轻故的局限性损害症状较矢状窦少见。一旦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从足部始,逐渐影响整个下肢,继而上肢力障碍最后波及头面部。如肿大脑镰两侧生长,病人可出现双侧肢体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碍,即截瘫或三瘫需与脊髓病变鉴

该部位肿的另一个重要的临床症状癫痫发作,多以对侧肢体或面部局限性发作始,逐渐成全身大发作另外,大脑镰前部肿还可精神症状,而大脑镰后部癫痫发生率较低。

约有2/3的病人就诊时已有压增高表现。尤以大脑镰后1/3常见,此部位起视野改变,常未起病人注意,肿常长到巨大体积被察觉。

大脑镰旁少数可向双侧发展发生于皮质中央区者可造成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排尿障碍。发生于后部的巨大镰旁可压迫双侧枕状裂,造成失明。

与肿所处的部位有

1、前1/3者可长期症状或早期仅感头痛,肿渐增大后可出现压增高症状,少数病人可有癫痫发作及精神症状,表现为生活懒、不拘礼、情感淡薄、欣快和性格改变,当肿向后发展时,亦可出现肢体无力和锥体束征。

2、中1/3者较多,早期即出现无能无力感觉障碍,并常常由下肢始。若肿位于中央回前部时,病人通常有局灶性癫痫,位于后部时,则表现为Jackson癫痫。部分病人尚伴有Todd瘫痪

3、发生于镰旁两侧的肿起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伴括约障碍,表现为凝瘫,易与脊髓病变混淆。

4、后1/3者可无症状或仅有头痛,当肿压迫枕时,压增高症状明显,可出现幻视、同侧偏盲和以视觉错乱为前兆的癫痫大发作等。

并发症

如进手术治疗,可能发生以下并发症:

1、对侧肢体瘫痪

2、感觉障碍

3、视野缺损,多为损伤枕动脉干所致。

4、术后水肿,回流静受损所致。

术中避免过度牵拉组织,避免损伤上矢状窦及中央沟静避免损伤胼周动脉及枕动脉干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键因素。一旦发生并发症,应给予脱水神经养药物、钙离子拮抗药维生素等药物治疗。

诊断

1、临床表现。

2、头颅平:可有质增生及慢性压增高等表现。

3、头颅CT扫描:有时与矢状窦不易区。平扫可见中线旁大脑镰一侧有一密度增高影像,四周水肿低密度带,有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楚,锐利,可以确诊。

4、MRI检查:具有的特征睛同,三维成像技术使肿的解剖系更为明确

检查

其它助检查:

1、管造影 显示肿态和环与其他部位相仿,但肿染色不紧贴颅颅骨之间存有间隙。发生于大脑镰后部者可使大脑动脉增粗并向对侧移位。大脑也可有双重供,前可来自眼动脉的分支后来自枕动脉,中部可有膜中动脉。此时增粗的膜中动脉向上达处又转向下,呈帚状或放射状向中线颅腔,提示肿附着处在大脑镰上。

2、CT和MRI 可见镰旁单侧或双侧球或扁平状占位,边界较清楚平扫时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块,带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与大脑镰的基底较宽。一侧侧脑室可受压移位或变注射造影后肿呈明显强化。肿较大时压迫使其回流受阻,肿周围会出现水肿。MRI扫描能更好地反映出肿的边界和周围组织水肿的程度,更准确地反映肿与矢状窦及重要皮质结构系,对手术入路的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在MRI扫描上的信号与其他部位相同

治疗

单侧的镰旁手术切除可采用半坐位一侧颅。由于肿深埋于大脑纵裂比较困难,因此手术切设计时一定要达中线,缘也要在中线上,但颅时要注意保护上矢状窦,硬膜切也应尽量达到矢状窦边缘并翻向中线。有时手术操作在大脑上静之间,深入大脑纵裂,原则上对大脑上静应尽量保留,但当其影响肿的显时为避免过度牵拉组织可以选择1~2条次要的静切断但中央沟静绝不能切断以免影响皮质中央区的静回流发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对于较小的肿,可先找到肿基底并切断其液供应,然后分离体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完整取出肿后电灼位于大脑镰上的基底。若肿体积较大,则需先分离体与周围组织粘连,逐一电凝进入管,并从向外分块切除肿大部,再处理肿基底。基底广泛细胞在大脑呈浸润性生长时,应绕肿基底切大脑镰,将受累及的大脑镰一并切除以减少术后肿的复发率。

对于双侧生长的镰旁,手术可以从肿较大的一侧颅,切窗均过中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明胶海绵)及棉保护上矢状窦。先切除一侧肿,然后切大脑镰,暴并切除对侧肿。若肿两侧体积均比较大,手术也可采用双侧颅,先切一侧硬膜,分块切除一侧肿,再切对侧硬膜,分块切除对侧肿术中应特注意避免损伤矢状窦,避免损伤渗入肿的胼周动脉和枕动脉干。应彻底将肿基底部位鶒的大脑镰切除,并注意处理大脑镰切处的出较粗大的管需用银夹夹

无论是哪种颅,对中央静都应加以保护,防止损伤造成术后肢体运动障碍。为此,可采用自中央静或前或后入路避中央静,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可以达到保护中央静的作用。

大脑镰旁确诊,大脑镰旁的治疗原则上应手术治疗。有压增高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大脑镰旁手术治疗的基本要点如下。

1、体位:前1/3者取仰卧位,头平放或略抬高;中1/3者仰卧,头前屈;后1/3者取半价值位或俯卧,头前屈并以头架固定。

2、皮肤切:可采用跨中线“]”或“[”

3、瓣成:可作一纵向长跨矢状窦瓣,窗的2/3应在肿侧。双侧生长型各1/2。邻近矢状窦,造成大出

4、打膜:打范围中线<2.5cm。硬膜打时注意勿损伤重要的流静,尤其是中1/3段,以防止静性栓塞。

5、肿的显与切除:沿大脑纵裂,选择无桥静的皮质区,将大脑半球牵离大脑镰,并由此渐深入探查肿,直至暴。电灼肿大脑镰上附着处,分离、分块切除肿

预后

大脑镰旁手术效果很好,手术死亡率较低,中国报道约0.4%大脑镰旁全切术后复发率很低,尤其是连同受累及的大脑镰一并切除以后,因此一般不张术后放疗或化疗

影响手术效果的要原因是:术中因暴困难,强牵拉而致皮质或中央静损伤,术后水肿。为避免术后肢体瘫痪,术中牵拉组织一定要轻柔。如确实暴困难,可切除或枕哑区组织以利暴

术后护理

(1)常规术后严立即拔除气管插管,须待患者完全清醒,吸咳嗽反射确实存在且反射较佳后,再拔除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拔除后应严密监测呼吸和,并有手术医生在场,一旦患者有呼吸困难发绀、憋等应立即行气管切术,以挽救患者生命。早期行气管切,对术后呼吸及部排均有益。因气管时间长的患者部容易感染,极大地影响患者康复,所以提倡早切、早拔除的原则。气管套管拔除前应先试堵管2~3天,确认咳嗽反射和呼吸通畅后再拔除。

(2)手术后2~3天食,如有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须饲饮食,并加强静养支持。饲时要防止容物反流误吸而导致吸入肺炎口腔进食前先用水试喂,确认无呛咳始进食,进食量充足再拔除饲管。

(3)加强手术后护理,翻身、叩、鼓励患者咳嗽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鼓励患者活动肢体并尽早下床活动,对于有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应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并穿弹力袜,同时应用抗聚集药物,以预防深静栓(DVT)成。

(4)术后第3天如果发热,需椎穿刺检查,如有液白细胞升高,除给予抗生素外,穿大量放液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南蛇簕

下一篇 南蛇竻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