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脾阳虚

脾阳虚,中医,又称脾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要表现的虚寒候。本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衰,不生土所致。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沉迟无......
目录

病因病机

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衰,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

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沉迟无力

证候鉴别

脾气虚鉴:本可由脾气虚发展而来,同时有畏寒肢冷、脘隐痛喜温等象。

辩证施治

脾阳虚多系病,如腹痛泄泻痢疾痰饮水肿鼓胀等。

1.腹泻

疼痛绵绵,得温痛减,遇冷更甚,或兼呕吐不能食。治宜温中附子粳米汤,甚者用建中汤

2.泄泻

由于暴注水泻,短时间即导致脾阳大虚;更多见于慢性腹泻,病程日久,饮食不化,缠绵不愈,时轻时重,腹痛隐隐,得温则舒,多由素体胃虚弱,阴生所致,治当调理元,温中健脾,元充足,脾阳来复,其泻即止。用养饮加减。

3.痢疾

久痢不愈,因积久滞肠中,冷隐痛,下痢稀薄而带有粘冻,且遇即发,治宜温中,消积导滞,《千金·冷痢》云:“治积久冷痢,先以汤下讫,后以健脾补之,未有不效”。

4.痰饮

由于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水,则水饮下,中振水有声,脘喜温喜,胸胁支满,冷,心悸气短。应予温化饮,苓桂术甘汤之。

5.水肿

水肿下为甚,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由于脾阳不足,不化水,以致下焦水泛滥。治应温运脾阳,以利水湿用实饮。

6.鼓胀

腹胀大,青筋外,小便不利,或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宜温补脾阳,化气水,调中健脾

饮食调理

1.山药菟丝子

山药30克,菟丝子10克,粳米100克。菟丝子捣碎,水取汁,山药研成细末;与粳米粥,粥熟加白糖。一次吃完。本菟丝子山药补脾

2.羊肉

熟的瘦羊肉八十克,用刀砍成泥状,置碗中,注入六十毫升羊肉汤,放少许鲜姜汁、蒜泥、料、味、盐、淀粉,拌匀后置笼上四十五分钟,热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女娄菜

下一篇 女儿红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