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脾胃湿热

湿热中医,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病理变化。多由感湿或饮食不、过食肥甘,酿成湿热所致。症见脘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皮肤发黄子色,舌苔黄腻,濡数。治以清热利湿。该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
目录

病因病机

脾胃湿热湿热成,虽有多种病因,但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功能失调而生湿热。因此其病因有三面:

1.感受外

由于的生理特性,湿易侵犯湿土,为“受湿之区”,湿最易伤土,喜润恶易患病,为阳热之甚则热,胃热湿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蕴之湿,结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再致,外相,故病湿热。”同时外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致湿生,郁而化热,湿热

2.饮食不

制的饮食是伤害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乃伤”。嗜、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性本身即“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因素均可成为湿热成的病因虽喜润恶,但湿热成与也有直接的系。食物先由纳,临床常先见纳失常的症状脘痞满、纳呆恶心等。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系密不可分,故称湿热

3.情志因素

在志为思”,“思则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的疏泄功能,的正常疏泄是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降失调,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起不同的胃病,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式不同所决定的。

临床表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清中汤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豆蔻健脾湿陈皮甘草理气。热盛便秘者,加银蒲公英大黄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皮。脾胃湿热

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白或黄,渴不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宜辛清解法,可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中黄连、栀子,清热泻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

湿热湿偏重,拟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若热互结,干噫食臭,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慢性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健脾助运为

临床验方

汤出自《三因极—病论》,药物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简单,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表里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治范围。

常用其加减治疗湿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降逆、消结,陈皮理气湿化,茯苓健脾湿甘草调和诸药,益和中,生姜大枣健脾,使土健以胜湿下气导滞消积,祛湿化,竹茹降逆和,清热消痰。共奏祛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健脾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胃热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的缠绵难愈,临需审求因,辨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湿热多见脘腹胀满,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凉,在湿热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发的湿热,在辨证施治入温肠,表里同治。湿热患者,镜检查往往发现中潴留液较多,黏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易耗伤津液,故临需仔细辨,用药要掌握好分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因湿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预防

湿热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也与不良生活式有,如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等导致受伤,聚湿生热。因此要预防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式,做到饮食有,勿吸烟,勿饮等,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

调理时,还应兼以宣通。因运化水谷,化谷如沤,微输布如雾,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微的布,正如《素问·经脉论》所云:“,上归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宣发肃降,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莫忘理,治必究其,临床用药应于健脾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瓜蒌、麻黄等。天士在《临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食疗

1.薏米红豆

薏米红豆1:1比例,再加等量大米,吃20多天后,可变为薏米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至不稠不稀。

2.冬瓜

连皮冬瓜加水清

3.麦冬

热较重者,可用麦冬粥,也可菊花里饮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女萎

下一篇 脾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