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胁痛

胁痛中医。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要表现的病,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炎、胆囊炎、结石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论治。胁痛的病位在,又与。基本病机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治疗当以疏肝止痛为基......
目录

名词解释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要表现的病,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历史沿革

1. 胁痛,最早见于《》,《》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要与病变相。《灵枢·五邪》云:“,则两胁中痛…恶血”。

2. 《诸病源候论》指出胁痛的发病要与:“胸胁痛者,由之支虚,为所乘敞也”。

3. 《严氏济生》认为胁痛病因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4.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病因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系最为紧密,并将胁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5. 《治汇补》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描述。

胁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胁痛是临床常见的病,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炎、胆囊炎、结石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论治。

病因

1. 情志不遂

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条畅气机。若因情志内伤,或暴怒伤,或抑郁忧思,皆可使失调达,疏泄不利,痹,可发为肝郁胁痛。若气郁日久,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不通则痛,亦致瘀血胁痛

2. 跌仆损伤

帅,。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亦发为胁痛

3. 饮食所伤

饮食不,过食肥甘,损伤湿热生,郁于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

4. 外感湿热

湿热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

5. 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养肝失养,拘急而痛。

病机

胁痛的病位在,又与。基本病机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瘀、湿热三者,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因阴不足,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通”。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日久气滞转为瘀,或气滞瘀并见。实证日久,病伤阴,故临床可见虚实夹杂之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胁痛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

检查

胁痛以右侧为者,多于疾患有。检测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型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炎的诊断。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硬化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等疾病的诊断依据。生化中的脂、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硬化助诊断指标。检测中甲胎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初步筛查的参考依据。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刺痛多属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入夜尤甚。

2.辨虚实实证之中以气滞瘀、湿热,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剧烈而拒实有力;虚证多为阴不足,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亏耗之症。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疏肝止痛为基本治则实证胁痛,宜用理气、活、清利湿热之法;虚证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柔肝之法。

治分类

1.肝郁气滞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及胸,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频作,得嗳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加减。

常用药:柴胡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2.湿热

症状: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发黄舌红苔黄腻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3.瘀血

症状: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祛瘀通

方药府逐瘀汤或复元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蒲黄三七

4.失养

症状: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烦热头晕眩,舌红少苔,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其他疗法

1. 耳针:选门,毫针浅刺,留针30分钟,也可用贴压法。

2. 皮肤针:用皮肤针叩胸胁疼痛部位,加拔罐。本法适用于劳伤胁痛

3. 穴位注射: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或加维生素B12注射液0.1ml,注入相应部位的夹,每注射0.5~1ml。适用于肋间神经痛。

转归预后

肝郁胁痛如久延不愈,或治疗不当,日久气滞瘀,可转化为瘀血胁痛湿热蕴结胁痛日久不愈,热伤阴,可转化为肝阴不足胁痛正气,久病致虚,各实证胁痛皆可转化为虚实并见之;而虚证胁痛若情志失调,或重感湿热,也可转化为阴虚气滞,或阴虚湿热虚实并见。若失治误治,久延不愈,个病例也可演变为积聚,甚者转为鼓胀

无论外感内伤胁痛,只要调治得法,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转为积聚鼓胀者,治疗较为困难。

预防调护

预防胁痛之发生,当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怒、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注意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以防湿热生。

已患胁痛的病人,应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忌食肥甘辛辣及嗜过度,保持情舒畅,忌恼怒忧思。

文献摘要

1.《素问·脏气法时沦篇》:“病者,两胁下痛,令人善怒。”

2.《灵枢·经脉》:“少阳,……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胁痛,不能转侧。”

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水在,胁下支满,嚏而痛。”

4.《法·胁痛》:“胁痛肝火盛,木实,有死,有流注。”

5.《景岳全书·胁痛》:“胁痛之病,本属,以二胁肋故也。”“胁痛内伤外感之辨,凡少阳,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表证者,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

6.《症因治·胁痛》:“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或水不足,……皆成胁肋之痛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