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慢性胆管炎

慢性管炎是急性管炎遗留的结果。急性管炎非手术治疗后,急性炎症获得控制,但未解决的原发病因(如结石蛔虫症或奥狄括约狭窄等),炎症病变转为慢性,管壁增厚。由于存在梗阻性病变,管常扩张,直径达2~3cm,甚至5cm。当管梗阻变为完全或其中细菌感染加重时,即可造成急性炎症发作。疾病称:慢性管炎所属部位:部就诊科室:外科 消化症状体征:发热腹痛、......
目录

定义

疾病称:慢性管炎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外科 消化

症状体征:发热腹痛黄疸

概述

慢性管炎性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病程缓慢、较为罕见的道病变。其特点是、外道的广泛纤维化,其管壁明显增厚而管腔则显著狭窄,临床表现除阻塞性黄疸以外,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治,最终可导致胆汁硬化门静高压症,并因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而死亡。

多次反复的急性发作,将进一步加重管慢性炎症的病变程度,特管下端oddi括约乳头部和管各分支过反复多次的急性发作后,常可造成管下端纤维疤痕组织增生和狭窄,以及管各段分枝的环境狭窄,这样更加重了管的梗阻程度。

症状体征

慢性管炎的发病多较隐晦,初起无明显先兆和特异症状,常偶然发现黄疸并进性加重。病人因管往往不是完全阻塞,很少有灰白色大便,临床上常误诊为“急性传染性炎”,黄疸加重后有皮肤瘙痒,如道感染,可有右上腹痛发热寒战。随着病情发展,黄疸时间的延长,病人出现脾大。后期因功能衰竭可出现腹水少尿脑病等。

慢性管炎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类:

1.无症状病人无明显症状,常为疾病前期或早期。虽影像检查符硬化管炎的表现,而病人无黄疸

2.有症状又分为轻症和重症:轻症患者有不适,易疲乏厌食体重减轻腹痛发热黄疸,皮肤瘙痒,而无门静高压的症状和体征。重症患者则明显黄疸脾大腹水脑病食管张出硬化晚期症状

疾病病因

1.慢性非特异性感染:认为此病与溃疡结肠炎有。在感染性肠病时,肠细菌从门静侵入道系统,成慢性炎症,管壁纤维组织增生,使管壁缩窄。有人报告在因溃疡结肠结肠切除时,取门静培养到细菌生长;向动物门静注入细菌,发现管周围出现炎症。但也有人认为此病与溃疡结肠炎没有本上的联系,不论是否伴发溃疡结肠炎,都不改变原发性硬化管炎的自然病程和结局。

2.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除常伴有溃疡结肠炎外,有的还伴发段性肠炎慢性纤维甲状腺炎(Riedls甲状腺炎)和腹膜纤维炎性硬化症等疾病。病人清中的免疫复物常高于正常人,这些物质沉淀于组织时,可起局部炎症。Badenheimer测定原发性硬化管炎病人清中的免疫复物,不论是否伴发溃疡结肠炎,他们清中的免疫复物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伴有溃疡结肠炎的病人,清中的抗核抗体、抗平滑抗体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支持了这些病人的发病与免疫因素有的看法。但应用激素免疫抑制药治疗,虽能改善症状,却没有改善管的病理变化,也不能改变病人的病程。所以,原发性硬化管炎与免疫因素是否有尚待进一步研究实。

3.癌前病变:临床上慢性管炎的病人,过一段时间的随诊,最后确诊。认为该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管癌,或者认为该病会转化为管癌。

4.其他因素:该病与先天性因素、类线虫感染、中毒、石酸等因素有

病理生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汇管区管壁和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要是淋巴细胞,少有多核白细胞,偶尔可见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时随着病变的发展而有局灶的小点状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管上皮细胞渐萎缩和消失,出现管壁硬化不光滑而增厚,最终管管壁的极度纤维化,以致管壁增厚而管腔异常狭窄呈球样,其管腔最细者仅如笔芯,直径不过2mm,病变范围有时仅累及总管的一段,但也有总管的大部分甚至左、右管同时受累者。多数病例伴有慢性胆囊炎和十二指肠韧带粘连成条索状,见不到管样结构。同时有阻塞性黄疸胆汁硬化,至病变晚期则可出现门静高压症和功能衰竭。

诊断检查

诊断:

1.诊断依据对诊断必须建立在对其临床特征,道阻塞的生化指标,典型的道造影异常征象和肝脏组织检查等,进分析,能作到诊断的准确无误。诊断必须具备以下诸点:

(1)无管手术史。

(2)无总管结石病史。

(3)管壁增厚和硬化,并出现进性梗阻性黄疸

(4)长期随访排除管癌。

(5)无先天性管异常。

(6)无原发性胆汁硬化

2.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助性检查等。

(1)年轻男性。

(2)道狭窄性病。

(3)起病缓慢。

(4)管造影显示管多发性狭窄,不规则和“球”征象。

(5)组织检查显示管周围纤维化、炎症及可见的胆汁淤积。

(6)与炎性肠病,尤其溃疡结肠炎有

(7)与HLA、AI-B8-DR3相

(8)有发生管癌的高度危险。

3.诊断标准:

(1)具有异常道造影征象(段性或广泛性的道改变)。

(2)异常的临床、生化肝脏组织发现(虽常为非特异性的)。

(3)排除以下情况:①钙化(除外处于静止期的情况)。②道手术(不含单纯胆囊切除术)。③先天性道异常。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征相道病变。⑤缺性狭窄。⑥道肿。⑦暴于具有刺激性化物质之下(如福尔马林)。⑧其他病(如原发性硬化或慢性活动性炎)。

4.临床分类:临床上可有多种表现,在临床上据病变部位和范围。Thompson部位将其分为4型:Ⅰ型:总管远端硬化管炎;Ⅱ型:继发于急性坏死性管炎的硬化管炎;Ⅲ型:慢性弥漫性硬化管炎;Ⅳ型:并有肠道炎性疾病的慢性弥漫性硬化管炎。硬化管炎病变范围又分为:①弥漫型,遍及、外管;②段型;③、外硬化伴有硬化

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可显示梗阻性黄疸多项指标异常,清总红素增高(在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会有很大波动),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且治疗后不易下降至正常水平。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增高。常规检查除在出现管炎时白细胞增高明显外,还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或偶可出现不正常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免疫检查部分病人的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平滑抗体升高。45%病人IgM升高,75%病人浆铜蓝蛋白增多及尿铜排出增加。但抗细胞线粒体阴性。HLA-DRW52a抗原阳性可达100%。部分病例功能有一定损害。

辅助检查

1.道造影检查是确定诊断和病变范围最具说服力的法,包括ERCP、PTC、术中道造影和T管逆道造影等。其中以ERCP最具优点,不仅可理想显示、外态变化,还可显示管病变等。检查时ERCP用的导管进一步插至胆囊管以上能得到管的详细资料,为此常需应用球囊阻断技术加以协助。PTC仅半数成功率,多用于ERCP失败者,或已空肠术后病例。术中道造影、T管逆道造影适于施手术治疗术中或术后协助确诊。

道显影特征为:①病变部位管呈不规则的多发性狭窄,而管黏膜表面光滑;②狭窄病变呈局限性或弥漫性,也可呈段性改变;③狭窄管近端轻度扩张;④病变累及管时,可见管分支减少,僵硬变细似枯树状或珠状、半球状扩张,径2~3mm。约80%病例、外管同时受累,20%仅累及管,总管(CBD)径小于4mm,壁显著增厚,系无结石和肿征象。胆囊受累时则胆囊壁厚,功能减退或消失。当道造影明存在管狭窄,诊断即可成立,故典型的放射改变被确认是诊断的金标准。

2.B型超声检查由于镜逆道造影和道造影是侵袭性检查手段,B型超声技术已成为对进诊断的一种非侵袭性替代法。虽然超声本身不能确诊C,也不能排除,但对筛选可疑患者确定进一步的损伤性检查,以及鉴诊断上可能有较大帮助。典型的B超声像为:①管管腔明显狭窄,多呈均匀一致,一般为4mm,在段性或局限性可见扩张管;②管壁明显增厚,一般为4~5mm;③管回声增强;④累及胆囊可见壁增厚,功能减弱;⑤声像图无结石及肿会识在超声波中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对以上声像图的准确判断取决于超声波医师临床实践的验。

3.磁共振道造影(MRC)管树显像技术在诊断中有帮助作用。数个不与中管相连的外周管的轻度扩张是MRI征象,但因MRC空间分辨力受限,难以像ERCP或PTC发现微小程度管狭窄和扩张,降低其在揭示管狭窄中的作用。

4.99mTc-DISIDA扫描用99mTc标记的二异丙基氨甲酰亚胺乙酰乙酸道闪烁造影是一种对可疑患者的非侵袭性检查。静注射后,连续γ照像,因为实质廓清的延迟,借以确定管不同分支的阻塞,显示扩张管和、外管狭窄部位及程度,分辨力低是其缺点。

5.CT可显示患者管的扩张和变。若CT显示管树不规则分支或局灶性扩张,则提示患病的可能。

6.肝脏组织检查大部分患者肝脏活检中都可以看到组织的异常。常见的组织异常包括:外周纤维化和炎症、水肿纤维化,管和小导管(ductule)的局灶性增殖,局灶性管阻塞和缺失,铜沉积和胆汁淤积。典型的表现为外周管同纤维化,伴有或不伴有门部管的增生,但这些改变仅在楔形活检中可见,而细针穿刺时很少能见到。

鉴别诊断

1.慢性活动性炎:要原因是在这些患者的组织检查中发现碎状坏死,这一现象现被认为是该病的一个特征。依靠道造影可以解决两者鉴诊断的困难。此外,慢性活动性炎患者多有急性炎病程,常有炎接触史,或输、注射污染等,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发病2~3周后黄疸逐渐消退,清ALT明显升高而GGT与ALP不增高或仅轻度增高等特点,可资鉴

2.继发性硬化管炎:该病多有管疾病反复发作史或管手术史,管的炎性狭窄多为环状,狭窄部位短,管黏膜上皮损伤明显,可有糜烂、溃疡成,常伴有结石。而管狭窄部较长,且病变要在黏膜下层,呈纤维化改变,管黏膜完好无损,是两者要区点。

3.原发性管炎:少数病例发病前仅为的或外的管,当仅有管病变时,则应注意与原发性管炎相鉴。原发性管炎是一种多发于年轻女性的疾病,组织上表现为非化脓性管炎,清中含有高滴度的抗体,在管不发生病变。大多发生于男性,许多患者伴有溃疡结肠炎,无清标记出现或抗体滴度较低可资鉴

4.原发性管癌:该病发病年龄通常在40~50岁,常有体重减轻消瘦,手术探查及组织检查可以确诊。对于段性或弥漫性管狭窄的PSC病例,由于道的广泛狭窄及管树的广泛纤维化,将其与管癌区来较为困难,尤其是当管未被侵及时,管广泛性扩张更常见于管癌而不常见。但有管狭窄者,一定要考虑管癌的可能,必要时可细胞或活检以排除管癌。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恶变倾向性,无论在初诊或随访时,都应考虑到恶变的可能性。黄疸突然加重,道造影显示道或段性明显扩张,出现息肉样包块,且直径≥1.0cm,进性狭窄或扩张等,则应考虑已发生管癌。此时采用清肿标记物(CEA、C19-9)和道细胞检查,磁共振道造影和ECT等法。

5.原发性胆汁硬化:该病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见,病程徐缓,黄疸有波动,伴脾大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诊断、鉴诊断上较少困难。

6.自身免疫重叠综征(AIH/PSC):该综征具有自身免疫性炎(AIH)和PSC症状,同时符二者的诊断标准,即高球蛋白血症,抗核或抗平滑抗体阳性,活检明有道改变,并具有门区域坏死-炎症活动的自身免疫性炎患者,应考虑并发重叠综征的可能。这时需道造影以确诊或排除自身免疫重叠综征。应当注意,在患有溃疡结肠炎并有持续功不良的患者中,确有自身免疫性活动性炎存在。

并发症状

50%的患者可有慢性病、高压症、腹水、门体脑病代谢疾病、腹泻、脂痢、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及衰竭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肝脏功能损害所致的一系列后果。并发症为血症胆石症及管癌。

1.血症:可反复发生,可能继发于慢性道感染或细菌播,患者并发血症的频率及严重性难以估计,可能导致脓肿或其他器官(如瓣膜)的感染。

2.胆石症:约1/3的患者在疾病过程的某阶段有胆囊切除术史,其中约20%是无症状胆囊结石。而对患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25%有胆囊结石。由于大多数患者为年轻男性,因此这表明胆石症发生率增加。

3.管癌:尸解报告显示50%在病理基础上发生管癌变。管癌者通常伴有硬化高压及长病程的溃疡结肠炎(UC)。通常年龄较大且有管造影进展性改变,如管囊性扩张,提示管癌发生。若患者红素短时间由85.5μmol/L(5mg/dl)升至171μmol/L(10mg/dl)则应考虑恶变,但需活检或手术予以确诊。Mayo中对60例移植,切除仅一例有总管及左右管的上皮乳头样发育不良(认为这种病变可能为无浸润的乳头发育不良),未见发育不良及管癌,故管癌发生率可能并不高。一般认为其发病率为10%~15%。

治疗方案

1.治疗选择:

(1)弥漫型,腔<4mm,无论黄疸是否严重,皆宜选用非手术治疗法。有适当条件时,宜移植术,避免无效的手术处理。

(2)局部型、段型,管>4mm,黄疸严重者,可手术治疗。

(3)管完全塞或长期梗阻性黄疸,造成功能不良而出现腹水水肿者,可先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可进手术探查,但预后不良。

(4)手术后可采用中西医结法治疗,以巩固疗效。

(5)随着治疗镜技术的发展,其在治疗原发性硬化管炎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药物治疗:

(1)免疫抑制药:皮质激素已被广泛用于原发性硬化管炎的治疗,如泼尼松(强的松)40~60mg/d,连服数周至数月后疗效明显。皮质激素不仅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管壁纤维化,而且具有直接利、减轻黄疸的作用。有人报告低甲氨蝶呤(氨甲蝶呤)治疗原发性硬化管炎有效。Mayo临床中对新一代免疫抑制药(环胞素A)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2)皮质激素:考来烯胺(消胺,Cholestyramine)具有盐结作用,能缓解病人的皮肤瘙痒,但不能改变其病理过程。也有服用熊去氧酸,以抑制固醇的生物成,且与卵磷脂结成一种混晶体,使过饱和的固醇可溶性增加,改善胆汁的流动性。

(3)抗生素:当病人出现管炎,腹痛发热等情况时,应加用抗生素治疗,但多不张长期使用。

(4)青霉胺:因促进尿铜的排泄而起治疗作用(有研究发现原发性硬化管炎的病人铜水平增高),但其确切疗效仍有待进一步实。

(5)抗纤维化药物:秋水仙碱具有抗纤维发生、抑制成的作用,对硬化有较好疗效,故有人试用于治疗原发性硬化管炎。但病例尚少,难以作出结论。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感染发生,当炎症出现时,及时应用有效的抗菌素。

2、慢性管炎要如何预防?理调配食谱不宜过多食用含动物脂肪类食物,如肥肉和动物油等,积极预防疾病。

3、当有肠虫时,及时应用驱虫药物,用量要足,以防用药不足蛔虫活跃易钻入道,造成阻塞,胆囊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恐则气下

下一篇 门静脉海绵样变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