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肺气虚

气虚,病。又称不足。即的生理功能减弱。多由温不适,久咳伤,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液清稀,声音低怯,疲体倦,面色(白光)白,畏自汗淡苔白,虚。治宜补益。《灵枢.本》:“气虚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胸盈仰息。”气虚损不足,临床以咳嗽乏力、畏自汗等为要表现的。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气管炎、气管扩张、肿、......
目录

概述

气虚损不足,临床以咳嗽乏力、畏自汗等为要表现的。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气管炎、气管扩张、肿、病等疾病。

病因

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而致亏少,功能活动减弱,气虚

症状

气虚的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声音低怯,自汗,易感外气短乏力,面白疲,淡苔白,弱等。

诊断

肺气虚气虚辨证要点大致有以下几面:

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多清稀。

②面色不荣,畏寒自汗,疲乏无力,易患外感,或脾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而致便秘,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下伴汗出气短

③除上述症状与全身表现外,多见舌质淡,苔薄白,虚或细弱。

鉴别

肺气虚(1)本脾气的鉴:本脾气同属气虚范畴,但本病位在,除一般气虚候外,还以有咳喘液清稀,气短,动则更甚之症状为其特征;而脾气病在脾脏,以一般气虚见症伴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肿等见症为特征。若同时既见有不足之,又见有脾虚失运之,则为两者复两虚之

(2)本心气的鉴:两者亦属气虚的范畴。但本病在脏,故以咳喘气短,动则更甚,易于感冒,伴一般气虚候为特征,而心气病在心脏,故以心悸怔忡胸闷不适,活动后诸症加重伴有一般气虚为特征。若临床既有气虚,又有心气不足之,则为两者复气虚

并发症

疲体倦,感冒

预防

气虚的护理 病室应保持清静,空流通,阳光充足,病室避免烟尘,要注意避免哮喘的各种诱发因素。加强锻炼,多作呼吸保健操,气功锻炼。注意保护阳,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治疗

气虚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对本脏虚损、不足。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疲乏力,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淡苔白、无力者,当补益,宜用保元汤五味子人参9克、黄芪15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浸泡饮。也可用人参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桃仁30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加水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对易患风寒感冒,症见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无力者,宜用紫苏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生姜6克、紫苏10克。加水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当益固表,宜用(前紫苏)服,1日2次。或用风丸1次6克(或冲),1日2次。也可用北芪1次4,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1次4,1日2次。

肺气虚(3)对虚寒慢性鼻窦炎,症见头昏恶寒自汗等。当以补,兼以通窍、解毒。宜用通宁滴(含辛荑、苍耳子)滴,1次1~2滴,1日2~3次。或用(含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1次1,1日2次。均加服北芪

(4)对阴两虚兼肾阴不足,症见阴虚热、舌红口干干咳、手足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大便干症状。治疗宜用补阴加减:生地15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沙参10克、皮10克、女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本有滋、清虚热干咳的作用。

(5)对气虚肾阳不足,症见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者。可补,宜用保元汤人参9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加水取汁,服1日2―3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拟囊果芹

下一篇 肝包虫囊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