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肝外伤

外伤外伤中较常见而严重的损伤,其发生率仅次于破裂而居第2 位。其中严重外伤的伤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病人一般有明确的右侧胸外伤史,清醒的病人诉右上疼痛,有时向右肩部放射。觉渴、恶心呕吐外伤的体征要是低容量性休克腹膜炎。个病人发生大出,还可以出现腹胀等表现。由于致伤原因的不同,外伤的临床表现也不一致。 疾病描述 外伤外伤中较常见而严重的损伤,......
目录

基本内容

外伤外伤中较常见而严重的损伤,其发生率仅次于破裂而居第2 位。其中严重外伤的伤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病人一般有明确的右侧胸外伤史,清醒的病人诉右上疼痛,有时向右肩部放射。觉渴、恶心呕吐外伤的体征要是低容量性休克腹膜炎。个病人发生大出,还可以出现腹胀等表现。由于致伤原因的不同,外伤的临床表现也不一致。 疾病描述 外伤外伤中较常见而严重的损伤,其发生率仅次于破裂而居第2 位。

症状体征

病人一般有明确的右侧胸外伤史,清醒的病人诉右上疼痛,有时向右肩部放射。觉渴、恶心呕吐外伤的体征要是低容量性休克腹膜炎。个病人发生大出,还可以出现腹胀等表现。由于致伤原因的不同,外伤的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包膜下肿或实质肿,临床上要现为区钝痛,查体可见肝大部包块。若肿与道相通,则表现为道出起上消化道出,长期反复出可导致慢性进贫血。若持续增加,包膜张力过大,在外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发生急性休克。因此对于包膜下肿病人非手术治疗时,必须注意延迟出的可能。若继发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区疼痛等脓肿的征象。肝脏浅表裂伤时,由于出量少、胆汁外渗不多,且在短时间多能自停止,一般仅有右上疼痛,很少出现休克腹膜炎。中央型破裂或放性损伤组织碎裂程度广泛,一般都累及较大的管及管。胆汁外渗多,病人常出现急性休克症状腹膜刺激症状。表现为部疼痛,面苍白,搏细数,压下降,尿量减少等。部压痛明显,紧张。随着出的增加,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肝脏严重碎裂伤或门附近大管破裂时,如门静下腔静等,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大管损伤可导致大量动力性失起致命的低容量性休克,往往死于救治过程中,丧失手术治疗的机会。

疾病病因

致伤原因创伤一般分为放性损伤和性损伤。放性损伤一般有刀刺伤、器伤等。刀刺伤相对较轻,病死率低。器伤是由药做动力发射的弹射物(弹、弹、弹珠)所致的放性损伤,在战伤中多见,肝火器伤是器伤中最常见的。放性损伤又可分为盲管伤及贯通伤两种。性损伤以钝性损伤多见,要因为撞击、挤压所致,常见于公路交通事故、建筑物塌,偶见于高处跌落、体育运动伤或殴打伤。由于性损伤除创伤外常并其他脏器损伤,而部表面无受伤征象,诊断相对有一些难度导致治疗延迟,因此钝性伤较危险,病死率往往高于放性损伤。

病理生理

外伤早期病理生理改变以出休克胆汁腹膜炎为,后者不仅加重细胞外液的丢失,并可影响正常的凝机制,起继发性出和感染。肝脏损伤的病理改变因致伤性质不同而各异。刺伤和切伤造成的实质损伤一般较轻。枪弹和弹往往造成贯穿伤或盲管伤,其损伤程度与损伤部位和弹头速度有密切系。通常由以下公式代表:

式中,m-投射损害,v-投射速度。由上式可见投射速度稍增加,则产生的动能呈平增加。此外,弹不规整则造成的损伤也愈重。高速弹头沿弹道造成的损伤,可使组织分离落。肝脏裂伤的部位常在周围韧带附着处,或与肋骨柱的走向一致。外伤要造成以下3 种损伤。

包膜下

实质的表面破裂,而包膜尚完整,则液聚积在包膜下。肿大小不等,有时可容2~4L 液,若继发感染,则脓肿。包膜一旦破裂,则转为真性破裂。有时肿压迫实质,致大组织坏死。

中央破裂

实质的中央部分损伤破裂,表层组织仍完整,常伴有肝血管和管的断裂,成较大的肿和胆汁潴留,压迫组织造成广泛坏死,也可以继发感染或与大的管沟通,并发道出

真性破裂

实质和包膜均破裂,液和胆汁直接流入腔,但损伤程度和病理改变差很大,可分为:①实质挫裂伤,单处或多处裂伤,规则或不规则性或星状裂伤,单纯实质伤或后大管伤等;②实质离断伤,离断远端的组织运障碍,失去活力;③实质毁损伤,组织因严重损伤破裂或落至腔,失去的正常外。坏死组织液化、感染,在脓肿管损伤都可使胆汁外溢,产生胆汁腹膜炎。门区大管损伤,

肝脏和急性大出

外伤病理生理变化(图1)。

临床上病理态分类有时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损伤程度。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AAST)制定的分类标准将创伤分为6 级(表1)。

诊断检查(查看容) 诊断:放性损伤较易作出诊断,但需同时注意是否并有胸伤。性损伤伴有典型的休克腹膜刺激征者结外伤病史易作出诊断。但对一些有并伤的病人,如外伤志不清,多发性骨折休克,年老体弱反应迟钝者要提高警惕,以免漏诊。硬化肝癌病人轻度外伤即可破裂,不可掉以轻性损伤是否损伤,涉及是否手术的问题,因而对诊断的准确性要求高。诊断有疑问时腔穿刺、腔灌洗及其他助检查多可协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轻度创伤早期无明显变化。由于失迅速,液浓缩,许多病人并不出现色素的变化,但创伤病人的白细胞往往>1.5×109/L。

其他助检查:腔穿刺对外伤的诊断准确率约为70%~90%,并可反复进上海外科医院113 例外伤腔穿刺结果,105 例阳性,诊断阳性率为92.9%。穿刺前要求排空膀胱,在局部麻醉下用18~19 号粗针在外侧的部4 个象限穿刺,应避壁瘢痕组织,如能抽出不凝固的液,即为阳性(图2)。穿刺结果为假阴性,可能由于不到200~500ml的范围,也可能因伴有膈肌破裂,致破裂的肝脏疝入胸之故。

诊断性腔灌洗对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3.4%~100%。法有3 种:

1.腔灌洗 在排空膀胱后,于脐至耻间连线上的上1/3 处,用套管针向上呈45°(与壁)穿刺,置入腔透析用管,注入无菌等渗盐水或林格乳酸盐溶液1000ml(10~20ml/kg),操作时将导管的外端连接灌洗液瓶,抬高此瓶,借重力作用,使灌洗液在15~20min 注入腔,然后,向两侧适当倾斜和摇动患者部,2~3min 后将空灌洗瓶放在比患者低的位置上,观察有无液或性液反流入瓶(图3)。

2.半腔灌洗 同上部位作3mm 皮肤切,用带导线的针头(常用18号)穿刺入腔,置入透管。

3.放性腔灌洗 同上部位作3cm 皮肤切,切腹膜0.5cm,观察腔之后置管。腔灌洗存在的问题:①非特异性,而且诊断标准不一,有时红细胞数在(2~5)×10l0/L 也可能已有脏伤;②存在假阴性,尤其是外伤膈疝腹膜后损伤;③医源性损伤可能,有1%,其中包括肠管、膀胱管损伤等;④操作费时、繁琐。近年来,B 超和CT 检查有取代腔灌洗的趋势,然而为明确是否积腔穿刺仍不失为快捷而简便的法。

4.X 线检查 胸部平发现下列情况提示有外伤可能:①右抬高,肝脏阴影不清;②右胸腔积液或右侧气胸;③右下挫伤;④右下胸肋骨骨折;⑤右下积液或肿。部平发现下述情况应高度怀疑有破裂:①影增大;②右结肠旁沟扩大;③侧部有不规则的条状阴影;④盆腔有液体潴留;⑤有弥漫性阴影;⑥右上有金属异物存留。

5.B 超检查 B 超检查以其无创伤、价格低、操作便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诸优点,已列为性损伤的首选检查。急症室设置超声仪展急症室B超检查有利于对流动力不稳定的病例进重复检查,从而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表2)。外伤在超声图像上要表现为:①包膜的连续性消失。断裂处回声增强;②包膜下或实质有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③无回声区提示腔积。急症室B 超检查对外伤的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99.7%。上海外科医院对26 例外伤作急症室B 超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6.2%(25/26),仅1 例外伤膈疝致使破裂的左嵌入胸腔,显示左胸腔积,其有不均质回声。

6.CT 检查 对诊断有困难且流动力稳定的病例,CT 检查可显示:①包膜下肿,肿外呈双凸,相对密度变化高于实质,CT 值可大于70~80HU,呈境界模糊的半影将包膜与实质推移成两者分离的现象,数天后肿密度降低,变为与实质密度几乎相等,CT 值约为20~25HU;②肿,与包膜下肿相同,出现境界模糊或卵影,新鲜肿的CT 值高于实质,随后逐渐降低密度;③真性破裂,缘有不规则裂隙或缺损,有的为不规则线状或低密度区,有的呈分支状低密度区,类似扩张的管,在低密度区往往见到高密度的凝块影。近年来,CT 检查对外伤伤情的判断,特对非手术治疗的监测观察均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7.动脉造影 外伤时除显示破裂处有造影外溢外,且有的外改变。肿则表现为管分支有移位推挤,实质期肿为充盈缺损。包膜下肿显示实质与包膜分离,实质期出现缘受压变平浅或凹。作选择性动脉造影不仅可以确定裂伤部位,还可以注入栓塞以便控制出。 鉴诊断(查看容) 较轻的被膜下破裂常需和胸壁挫伤鉴,后者局部症状及体征虽然明显,但不伴有全身及其他部表现,有时需在密切观察的过程中始能鉴。 治疗案(查看容) 肝脏损伤的治疗首先要考虑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是否有复伤,如是否有损伤。据全身情况及并伤的轻重缓急确定理的救治计划。对单纯损伤的病人在积极纠正休克的同时积极准备手术。

1.急救处理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通道保输液通畅,避免重要脏器的流灌注不足。应选用上肢静穿刺,因为下肢静在术中可能被阻断。最好有一条静通路是锁骨下静穿刺或颈穿刺插管,导管放置于房(上腔静),既有利于快速输液又有利于监测中压(CVP),以调输液量。并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在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做必要的检查,诊断明确后再做进一步治疗计划。休克严重者可在输、补液扩容的同时积极手术。不能等到休克纠正后再处理损伤,这样常失去挽救病人生命的机会。

2.非手术治疗 Pachter 报告轻度损伤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可达95%~97%。采用非手术治疗的理论依据是:①86%的外伤在手术时出已停止,由于解剖原因右、正中裂伤自的机会更多。腔灌洗阳性而手术探查者67%的不需进一步外科处理。②CT、BUS 能准确判断并动态监测伤情,为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条件。③非手术治疗打击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病人易接受。外伤后非手术治疗的指征:①Ⅰ、Ⅱ级或Ⅲ级肿(AAST 分型)无活动出肿不进性扩大的病人。②流动力稳定者,出量不超过600ml。③腹膜症状轻,病人志清楚能配体检者。④无并伤者。上述情况可在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血红蛋白、围的情况下,暂不手术治疗。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2 周以上,镇静止痛,输补液,预防感染,正确使用药物。抗生素的选择以胆汁可能存在的细菌为依据。药物以促凝、抗纤溶药物联用,必要时联用小管收缩腹胀病人可肠减压术,以促进肠功能恢复,使易于吸收。部分病人可选择性动脉造影,查找出灶后栓塞治疗,效果较好。动态监测中床旁BUS 最便。若监测中病人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或活动性出每小时超过200ml 时应立即转为手术治疗。应注意包膜下肿发生延迟性的可能。

3.手术治疗 当外伤病人有明显的腹膜症状或伴有脏器并伤时均应在纠正休克的同时行探查术。手术的基本原则为:①止;②结扎管;③清除坏死组织;④流;⑤处理并伤。

(1)手术探查:切一般选择上正中切,需要时可延伸至右侧第7 肋间成胸。若损伤诊断十分明确时,可采用肋缘下切。切宜大,暴充分,利于找出部位。后一边抽吸,一边注意出来源。凝块较集中处往往为出部位。若出汹涌,看不清出部位,应当机立断用宽的萨氏钳或手指阻断第一门,并且计时。阻断后若出控制,说明是门静动脉。若仍有大出,说明可能为下腔静损伤,应迅速用纱布卷后填塞止。迅速第7、8 肋间胸,切膈肌下腔静裂孔,进一步明视下探查。探查第二门、右半后部时,要先切断韧带,做充分游离。避免在游离前用手暴力探查,以免加重损伤。在吸取第二下腔静处凝块时,要有发生大出的思想准备。出控制后,探查损伤的部位、程度,注意是否有肝血管及管的损伤。如果受伤机制为枪弹伤,则管和管损伤的可能性极大,有报道为96%~98%。若看不清损伤管,可将坏死的组织分离,暴管。必要时可松阻断的管,准确的找到出部位并处理。肝脏损伤处理后,应全面探查其他脏器,以免遗漏。门阻断的时间上限还不明确。Delva 报道正常肝脏的热缺时间为90min,但外伤时常温热时间不如正常组织。因为外伤时,压已有下降,肝脏灌流不佳,再阻断门可增加损害。可采用间断门阻断法,即阻断10~20min 后,再放5min。然后再次阻断10~15min,反复进,效果较好。

(2)自体输外伤破裂病人早期要因过多而病情危急,能否输入足量的全是抢救的键。在手术中有效的控制出的同时,可快速采用自体肝血回输以恢复容量。有以下情况时应忌自体输:①空腔脏器损伤;②泌尿系损伤尿外渗;③腺损伤;④放性损伤;⑤创伤时间大于8h;⑥大的管或胆囊破裂。研究表明自体输较输入库的病死率下降10.9%。也有人认为破裂出混有胆汁、坏死组织,重新输入后可起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功能衰竭。但前认为当发生休克时,肝血流量下降,细胞缺氧,胆汁分泌下降,渗出后被大量的液稀释,不至于起副作用。游离超过1h 后不会发生凝集,只要术中无活动性出,可不加抗凝。否则应加入适当抗凝。对于回输自体,一定要用双重纱布过滤。为补偿因大量出而消耗的Ca2+,每回输500ml 应输注10%葡萄糖酸钙10ml。

(3)术式:

①单纯缝术:适用于裂浅、创整齐的轻度损伤。该术式操作简便、快捷,能在较短时间控制出,修复创面。大多数伤可做间断缝或褥式缝。缝要点是底部缝,不残留无效腔,并常规放置流。损伤严重者应在缝处和下分放置流。裂表浅者也可用电凝术。出停止者可不必缝,适当流即可。重度损伤由于裂深,创管未结扎,坏死组织未切除,单纯缝术往往导致术后漏、感染或道出

清创、选择性结扎网膜填塞缝术:适用于深度大于3cm 的裂伤或中央型破裂伤。若裂小不能直接探查深部出灶时,可用电刀切的两端以扩大创。用手指法或刀柄法钝性清除失活落的组织,为防止术后脓肿成,坏死组织的清除必须彻底、完全,并将暴的大管的断端结扎。有生机的组织的判断标准是从创面上有鲜渗出,清创后的创面应达到:A.无失活组织;B.无渗;C.无漏。彻底的清创是此手术的键步骤。如仍有实质渗,可在创缘平附加深层褥式缝,深部遗留残腔时,用一带蒂的网膜填塞再缝创面。周围置通畅有效的流。网膜运丰富,具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填入创能消灭无效腔,直接加压利于止。而且新生的管可长入缺肝脏促进创伤的愈。该术式止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应避免使用大量的止填塞,因为止不被吸收,变成异物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近来有报道应用浆制成的凝物质,能黏创面,并不成为异物,有较好的止效果。

部分切除术:严重的裂伤缝术及动脉结扎术无效时,伴有以下情况可适时采用切除术:A.大块的组织严重碎裂,无法修补。B.裂伤伤及要的管、管。C.肝脏深部贯通伤,出难以控制。D.、左外严重损伤者。虽然将病损的肝脏切除是最彻底的止法。但部分切除术操作复杂,手术打击大。而且病人多处于低容量性休克状态下,因此术后死亡率高。需严格控制适应外伤部分切除术应充分的考虑肝脏的解剖特点,不规则切除。包括各类的次、次段、跨段切除,常常需要借助一些控制出法,如双手加压、带、钳及门阻断。为防止术后因切除肝脏过多功能衰竭,术中在将坏死组织彻底切除的同时,应尽量多保留正常的组织。遵“破到那里,切到那里。失活的切除,存活的缝”的原则。结扎创面上的管、管,处理后用新的盐水纱布贴创面上,观察是否有黄染、出。若创面出有条件时可用氩器烧灼止,或用网膜包裹。一般用双套管负压流,术后应保持流管通畅。

④纱布填塞术:本术式历史悠久,是20 世纪初由Halsted 首先报告。随后发现填塞物常并发致命的感染,且移除填塞物后再出率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很少使用,1969 年Walt 甚至指出纱布填塞术在现代外伤治疗中已无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效抗生素的应用,已能防止多数感染致死的情况,因而纱布填塞术又有了一定的适应:A.对于广泛的碎裂伤,出难以控制;B.广泛扩展的包膜下肿;C.输导致的凝障碍;D.休克不能耐受手术;E.边远地区手术条件不成熟;F.缝后再出需转院治疗者。填塞时一般在创面上衬以带蒂的网膜或长凡士林纱条,再将长纱条由深至浅有序填塞,既可止,压力又不过大。一些作者应用Steri-Drape,一种特制的塑料卷布进填压,由于可防止移除时破坏或分离表面的凝块,效果较好。放置填塞物可提高压力,使出、渗停止。但纱布填塞术并非决定性的治疗措施。填塞术一实施,立即着手纠正休克、酸中毒、低温和凝障碍。研究表明,严重损伤手术时间长,大量输输液导致体温下降、酸中毒、凝障碍,三者互为因果、恶性环,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宜以简易手术尽快控制威胁病人生命的大出,最短时间结束手术,积极扩容。待上述情况好转后,二次决定性治疗。这种处理称为分期外科(staged surgery),Rotondo 命为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Sairi 报告可在18h 纠正全身情况,24h 可再次手术。脓肿的发生率与填塞物移除的时间有,48h 移除为16%;4~5 天移除为60%,因此早期移除填塞物是明智的。而Feliciano 认为损伤病人再出是最危险的,休克者凝功能不全更易发生。因此填塞物必须放至病人压稳定,凝机制恢复后再,多数病人3~4 天即可手术。手术时间应视具体情况来定。

动脉结扎术:损伤局部缝部分切除术后仍有出,阻断第一门后出减少说明出多来自动脉,可动脉结扎术。以下情况可采用:A.星状、中央型破裂伤;B.深度断裂伤;C.广泛爆炸伤;D.广泛扩展的包膜下肿。由于门静肝血供的60%~70%,氧饱和度高,肝脏有广泛的侧支环,动脉结扎后虽有短暂的,但侧支环迅速建立可不影响功能。只结扎动脉动脉的选择性动脉结扎术,止效果与动脉结扎术相似,但对功能影响更小。肝血供丰富,有时仅动脉结扎术止并不彻底,结术或填塞术,效果更佳。需注意有时动脉结扎术后可发生胆囊坏死,这与十二指肠韧带胆囊供有。有人动脉结扎术的病人应常规切除胆囊,以免缺坏死。对于硬化或已广泛的韧带游离者,应动脉结扎术。

移植术: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药的应用,对某些不可逆性移植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积累了大量的验。但能否用于严重外伤起了人们的兴趣。极重度的外伤病人要死于休克功能衰竭,此类病人仍可采用险极大的移植术。Esquivel 在1987 年首先报道2 例,其后先后有个案报道(Angstadt,1989;Ringe,1991)。其中Ringe 采用两步法,先将损伤的肝脏切除,彻底的止,并积极扩容纠正休克。在无期采用生物人工及多种助措施维持病人的生命,同时紧急求供,二期移植,取得了成功。外伤移植术多为急诊手术,往往在技术及供源上存在问题,前文献报告不到10 例,术后约40%的病人存活,尚难常规应用于临床。但可以大地预测,随着移植术的发展,移植术将是挽救那些极重度损伤病人的重要法。

肝脏管伤:肝脏管伤临床少见,但病死率高,尤其是下腔静损伤,病死率高达80%以上。大多数病人死于就诊途中,另有30%的病人死于手术中,是最危险的部损伤之一。死亡原因要是大出、空破碎组织栓塞。一般损伤的管为动脉、门静下腔静。当阻断第一门后出停止,多为动脉、门静损伤。探查伤后,小的裂伤可修补缝术。损伤严重者可端端术,自体管、人工管移植术。动脉损伤过多移植术困难者,若无严重的硬化,门静供良好时可动脉结扎术。门静损伤过多者,可将门静远端缝扎,近端与下腔静。当阻断第一门后来自后或上的出量不减少,多为下腔静损伤。应立即用纱布填塞止,切断右侧冠状韧带、三角韧带游离。暴下腔静外侧缘,找裂后缝修补。当在汇入下腔静处破裂或下腔静破裂时,可通过胸膈肌直视下修补。伴有严重的损伤时,可先切除术,直接暴下腔静修补,但手术打击大,病死率高。过去认为不能结扎,近年研究发现正常人存在支。Beppu 认为对于单支的损伤,修补无效时可结扎术,而不需切除相应的段,结扎压力短暂升高,但交通支放后相应的段可获流,不会起坏死。下腔静解剖位置隐,并被组织包裹,暴直视下缝、修补十分困难,处理较为棘手。即使在大的创伤,病死率也高达60%~100%,平均为83%。出汹涌纱布填塞无效时,可采用常温下肝血流阻断(THVE)即阻断第一门、动脉上及下的下腔静,出控制后再进一步治疗。对是否阻断动脉,争论较多。为减少液滞留在下半身,增加有效环量,多数张阻断动脉。但亦有张不阻断动脉。THVE 有以下缺点:A.实验表明将第一门及下腔静完全阻断后,排出量下降,动脉压下降可起致命的律失常、心脏停搏。B.阻断后脏器灌减少,术后易发生MODS。C.低容量性休克病人难以耐受。由于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有较大的病理、生理损害,20 世纪70 年代国外者提出了腔分流术(intracavitary shunting),并得到了推广。腔分流术有以下几种类型:A.房腔分流:即先在下腔静房间置入32F 或34F 的硅管,导管戳入至平面,或将导管下的下腔静插入房。使导管的侧孔分位于房及下腔静,用止带将心包下腔静以上的下腔静勒紧,同时阻断门。此时既阻断了肝脏流又维持了下肢液回流入。可充分地暴损伤部位进修复。B.气囊导管分流术:采用24F、28F 气囊导管插入,直至上的下腔静,应用气囊隔离后损伤的下腔静。在阻断肝血流的同时使下肢液回。优点是不胸,但导管需直接插入,术后可发生栓塞等并发症。C.下腔静气囊导管分流术:在平面下下腔静,向上插入气囊导管至横以上水平。气囊注入空或水,用止带勒紧平面以上的下腔静,并阻断门。以上几种法的的都是先控制出,对损伤清创后,直视下修补损伤管。一般有以下几种法:缝修补术、补修补术、端端术、管移植术。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许多病人死于手术中。一些作者认为此术式有一定的弊端,但对填塞止、直接修补失败者仍可采用。手术成功的键在于:A.病人为青壮年;B.损伤一确诊,纠正休克的同时早期手术;C.休克期越短越好;D.应有固定的外伤救治小组。总之肝脏管伤病情危急,处理困难,病死率高。入院前的积极救治和纠正休克键。近年来手术治疗倾向于直接缝修补或分期治疗,腔分流术仍需积累验。

(4)术后处理:损伤术后并不表明抢救工作的结束,而是全身治疗的始。因为创伤、失、手术等一系列打击,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手术后不及时矫正可产生多种并发症,并使伤情进一步恶化。手术后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ICU 病房监护:持续监测T、P、R、BP、尿量,有条件可监测CVP、动脉楔压。注意休克的纠正。搬出ICU 后应住在离护理站较近的病房。

②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并注意加强养支持。

③纠正贫血,输入新鲜浆。外伤酶原、凝因子、纤维蛋白原、均下降,故应常规应用止维生素K、氨基己酸等。

④注意保护及消化道功能,防止MSOF 的发生。

⑤应用足量的抗生素

⑥保持流管的通畅,观察流物的性质、色并计量。

⑦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腔镜治疗

法国于1987 年完成首例的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腔镜技术便迅速在部外科的其他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已应用于性损伤的诊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4 年孙志宏等报告了一例Ⅲ度实质破裂伤(中山植明分度)腔镜破裂修补术取得成功。腔镜直接窥视不仅可以明确受伤的部位、程度,还可以看到受伤的脏器是否仍在活动性出。这样对出停止的可以腔镜下有其特征性表现,肝脏面有清晰的线状或星状裂伤,镰状韧带韧带有裂伤。未见损伤者可用牵器掀起右以观察脏面以及后是否有出,用30~50 度腔镜更便观察。吸净积后用冷盐水冲洗伤,创面渗者用电凝止,或用氩束电刀止。也可先用纱布压迫止,然后边取纱布边凝。凝如吸收性明胶海绵、纤维蛋白水的应用亦很有效。裂伤程度轻者(损伤Ⅰ、Ⅱ级,AATT 分类)也可考虑破裂修补术。若术中发现肝脏损伤严重、出剧烈、动力不稳定或处理困难或有其他需剖手术治疗的情况时应立即转为剖手术,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不要存有任何侥幸理。手术切的大小、部位及手术范围可依据腔镜观察提供的信息来确定。腔镜检查也有许多弊端。电视腔镜探查术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术前准备时间一般较手术时间长,制造也需费一定的时间,术中清除积速度无手术快。对于出迅速的严重脏损伤或大管伤,应用腔镜虽可以诊断,但不能迅速彻底的止。大管损伤时可导致成,膈肌损伤时可导致张力性气胸。而且术中只能观察肝脏的表面,不能用手直接触摸,也无法逐段检查肠管。腔镜兼有诊断和治疗作用,而且由于创伤小恢复快,更符手术的要求,必将成为未来外科治疗的趋势。

晚期损伤的处理

晚期损伤是指已作过初期外科处理的损伤,但是由于处理不当或因伤势严重而复杂故需转诊介绍至上一级医院进一步作确定性处理。对此类伤员的病情判断和再治疗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以下从临床治疗的角度,照转诊时间对伤员可能存在的要问题分成3 组讨论。

(1)早期伤员:早期伤员指伤后24~48h 转诊者,要是初期处理不当和继续出问题。

①初期处理不当:这一组患者常由于对创伤验的外科医师因首次剖探查,仅用纱布填塞后即。实际上这也可能是最为安全的措施,因为如果更多的游离和分断周围韧带则会造成再出或不能更有效地用纱布填塞止。一旦完成手术,应尽快转院治疗,否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有时遇此情况时可用电话与创伤治疗中联系,询问术中有问题的处理法。最要的是区动脉还是静。如Pringle 手法能使出减少,则出可能来自动脉和门静的分支。当要为动脉性出时,应结扎至裂伤侧的动脉,然后再填入网膜,有时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亦可在包膜外再添加纱布,手术完毕后应尽快转院。送至创伤治疗中后,可在伤后36~48h 取出纱布。手术室应作好对患者剖探查及切除的所有准备。在浅全麻下轻轻取出纱布,如发现有再度出,则应迅速剖作确定性外科处理。

②继续出:当伤员转诊介绍到创伤治疗中后,首要的是从负责该伤员治疗的医生谈话中,设法获得有首次手术的信息,从而制定是否需要进外科治疗的案。早期转诊的患者一般不需要进特殊的检查。有些患者虽过外科适当的治疗,但仍有继续出的征象。因此需要进功能的检查并及时进纠正。如初期外科处理不适当而仍有继续出,常由于医生低估了损伤的严重性或未考虑到可能下腔静的损伤,除非完全游离韧带否则不能正确估计肝脏损伤严重程度。对于深部裂伤者仅作包膜的浅层缝肯定不会控制动脉性出。裂伤深部继续出则会更加破坏实质,最后液仍会从缝的裂中溢出,由于病情变化需再探查。即使裂伤填塞后出停止,晚期亦会发生脓肿成、继发性出和偶有发生的道出。再次剖探查时需要完全游离肝脏后才能对损伤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手术中必须切除失活的组织,如可能应直接缝扎出管,切断横跨伤组织,充分显裂伤的深部,如同打书本一样敞,钳夹十二指肠韧带即阻断第一门后在控制出情况下更能准确缝。人肝热的安全时限可超过20min。有报道阻断时限达64min 以上也可顺利恢复。如直接缝亦不能控制动脉性出,则可结扎动脉的某一分支,这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法,如再结应用带蒂网膜填塞常能压迫住实质的静性出

再次剖探查时如阻断第一门仍不能控制出,则应考虑到有下腔静的损伤。此时应第八肋间隙或向上延长劈胸骨充分显手术野,然后切断韧带,如为下腔静的小裂,可翻转肝脏直至缝全裂即可止。有时需要借助清创切除术能看清裂。如完全断裂,由于无静回流途径故需作切除术。对于严重的下腔静损伤,则需采用腔分流技术进肝血流阻断,包括阻断上、下腔静并插入分流管保的回流等,在相对无情况下进修补下腔静。此类下腔静损伤有非常高的病死率。各种分流法在操作上亦有一定的困难。

纱布填塞虽较简单但有时也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其优点是:A.可以暂时性控制出,允许转诊至条件完善的医院或专科中治疗;B.当大量输后常并有低体温及酸中毒情况下,对于发生凝功能紊乱者,为争取时间用纱布填塞止;C.确定性手术将近完成时发生持续性渗,用纱布填塞可控制出约更多的用。纱布填塞法是用一卷纱布或纱布条填入,但亦可先用一带蒂网膜使其与创面隔。然后应用广谱抗生素,迅速转诊至专科医院或治疗中。Calne(1982)报道26 例损伤中,有11 例为严重的裂伤,其中7例仅用纱布填塞止,当除去纱布后,3 例自愈,其余4 例中有3 例存活,有2例分作了切除,1 例进流。在面临严重凝功能紊乱者,近来应用纱布填塞成功的报道较多。Syoboda 等(1982)报道10 例用纱布填塞后,获得纠正不凝的时间,于24h 后顺利完成确定性手术。Feliciano 等(1981)报道10 例完成确定性手术后有严重的渗,均应用纱布填塞后存活。

(2)中期伤员:中期伤员一般指伤后3~7 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包膜下肿转诊者。

①多脏器功能衰竭:此组患者首次手术损伤起的出已得到控制,但患者仍有严重的头颅部、胸部或四肢伤,转诊后常有休克功能和功能衰竭,因而此组病例的病死率很高。即使患者无明显特异的并发症,仍需要密切监护和进一步处理,要是仔细检查有无未处理的周感染,以及影响的并发症。最好与首次手术的医师共同讨论剖检查时的发现,体检可能帮助不大,但需要详细记录流液的性质和量。B 超检查损伤及其周围组织常有意义,有助于解决损伤问题。有时肝血管造影能有无失活组织区。如因黄疸加深和有大量胆汁流,应疑有道梗阻或损伤,有时需做镜逆管造影(ERCP)检查。

包膜下肿:伤后有部分转诊病例当时因无阳性体征故未立即进探查。此类患者用B 超检查容易作出包膜下或肿的诊断。因此可用B 超来监视肿的发展。如保守治疗则需谨慎施,因有时会忽略了严重的十二指肠结肠损伤。包膜下肿后果很难预测,有时这种损伤会自然痊愈,但有些患者则在数天后需要进探查。有些肿可能液化或继续扩大而出现疼痛或压痛。剖探查常无活动性出,仅需清除液化的肿即可。

(3)晚期伤员:晚期伤员为超过1 周以上的转诊者。虽然常并有胸部感染,但要是损伤本身的相并发症。常见有感染、血症黄疸养不良和瘘;较少见的有肠道出,自流管有继发性出和功能性十二指肠梗阻等。

①病情判断:对并有多发伤的患者,首先需要与手术者获得术中发现和进何种手术的信息资料,然后查阅有各系统的检查记录,其中包括临床、生化及X 线的有检查结果。实际上临床所见常常是低估了损伤的伤情,病史中常有包膜缝比较牢固等记录,然而在组织深部仍有动脉性出,进一步破坏实质,致使原为轻度或中度损伤变为严重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了解病史后,应检查有无其他并伤,并需作功能、培养、X 线平以及分析等项检查。尤应仔细检查部,注意伤流物性质。对损伤本身的判断可做以下最有意义的4 项检查:A.B 超声检查,检查有无脓肿管是否扩张;B.选择性管造影,用于检查有无失活的组织,此项检查可结超声结果明确是否需要急诊清创去除失活组织以控制感染和血症;C.放射性核素扫描(HIDA),用于道系统是否通畅,正常者可见放射性核素物质自全迅速排泄至肠道;D.镜逆管造影(ERCP),对有瘘者尤其需要,用于道系统的完整性,有时可从瘘的瘘注入造影则更为简单。在这些检查的同时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②治疗:

A.养支持:由于这些患者因广泛创伤和感染而处于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如肠功能良好可饲肠养,否则用静养。

B.感染:这组患者最常见的是血症问题。如有持续性小管坏死应高度怀疑有外科并发症,不解决的感染,则功能不可能得到恢复。B 超和管造影检查即可实有无周、或与失活组织的感染。再次剖探查可进充分周的脓肿,有时在上部发现已成分隔的胆汁腹膜炎小腔,因此在探查中需要剪这些分隔,并作腔灌洗。亦可在结肠放置两流管交叉灌洗24~36h 以去除坏死组织。如在包膜下有大量积液,需置双管交叉灌洗清除坏死及失活的组织,并在缺损较大的腔放置带蒂网膜可加速控制感染。处于此阶段的损伤,坏死的组织多已液化,故已不再作切除术。但若为实质性坏死组织,切除后患者有获救可能。是否需作典型的切除或清创切除术则取决于管造影的结果和术中的发现。虽然在这种情况下进切除会有很高的病死率,但是若有坏死的组织存在,血症就很难得到控制。C.黄疸黄疸创伤后比较常见,多数系由于血症或感染起。一旦感染得到控制,黄疸自可消退。如术中发现管损伤,则可进管修补并置T 管作为支撑,术后管造影排除机械性梗阻。如超声不能排除机械性梗阻而管未进探查者,则需作ERCP 检查梗阻原因和部位。

D.瘘:瘘是肝脏的中区发生严重的损伤坏死后脓肿,自流管流出液化的组织或脓液和胆汁。如无道梗阻,当感染控制后,瘘亦会自愈。但如瘘持续存在,应瘘插入导尿管管造影或作ERCP 检查实是否有道梗阻。中损伤会波及左、右管或总管,成持久性的瘘,这些患者不宜进早期探查,会由于粘连和增生的肉组织了正常的解剖结构致使手术难以进。如远端无道梗阻。瘘会自

E.肠道出:此可见于任何严重创伤的危重患者。即使常规应用碱性药物和H2 受体拮抗药,仍会因十二指肠黏膜糜烂而起出镜检查极易作出诊断,一般是采取保守治疗。如出严重可手术,但病死率很高。仅有一小部分患者在损伤后发生道出。此类患者常有包膜缝紧密的病史,初期恢复较好,但相隔一段时间后,即发生间歇性道出镜检查正常,但有创伤病史可提示道出的诊断,选择性管造影常显示有实质的破损区,有时可见到造影外溢提示活动性出的部位,可选用动脉栓塞治疗。现已很少采用动脉结扎切除术。有报道道出后由于液作为核胆石的病例。

F.继发性出:有时感染患者可自然发生或因清创而致继发性出。这类患者手术处理有一定困难,有时需作切除术。但对危重患者可选用动脉插管动脉栓塞治疗。 并发症(查看容) 1.感染 最常见,也是晚期死亡的要原因。所有的器伤的伤道都是感染的,因为投射物穿透组织时,可将污物带入伤。此外创面出、漏坏死、空腔脏器并伤均可导致感染。感染类型一般分为脓肿脓肿盆腔脓肿、切化脓、胸腔脓肿或全身其他部位脓肿肝脏供丰富,一旦感染病人迅速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严重的感染将导致血症休克。因此处理外伤时一定要放置流管并保持其通畅,防止渗液在积聚。发生下、盆腔脓肿时,应用BUS、CT 等检查定位,穿刺流,必要时及时切流。

2.漏 常见并发症。起原因为:创伤创面较大的管分支缝扎不完全,坏死的组织清除不完全,液化破溃而致管分支破溃。缝时将段的结扎,致使管的末梢压力增高,再加上感染破溃,从而胆汁外溢。若未建立有效的流,往往发生胆汁腹膜炎,重者休克死亡。小的短时间的流可治愈,但大的漏则持续时间长,少数需要再次手术。已成窦道者可窦道置入一流管,3~6 个月后造影检查后再确定治疗案。

3.再出外伤早期死亡的要原因。早期出多与术中止不彻底有。后期出多发生在伤后数天、十数天,为继发性出。多与失活的组织坏死落有。此外损伤时输入大量的库损伤后功能下降,凝机制障碍,也是导致术后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手术时尽可能止彻底,并充分流。输时尽量用鲜,必要时应用、凝因子等。一旦发生继发性出,常常需再次手术动脉结扎或填塞压迫止

4.外伤道出 可在术后早期发生,也可在数周、数月后发生。出多源于中央型破裂、肿感染后破溃至管而道出。表现为呕血、黑便、上部绞痛。治疗要为手术,采用肿切动脉结扎术或切除术,并总管T 流术。

5.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综征(MODS) 多因损伤严重,大量出,严重休克并感染起,要表现为急性功能衰竭(ARF)、呼吸窘迫综征(ARDS)、应激性溃疡。因此在处理损伤时,及时抗休克,纠正稳态的失衡,防治感染对预防MODS 十分重要。 预后及预防(查看容) 预后:总的来说,单纯性外伤放性外伤的病死率较低,而复杂性外伤外伤的病死率较高。重型外伤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由于伤后大量出、长时间休克,手术的打击,或发生术后并发症等,均可功能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一旦发生,救治十分困难,病死率高达70%以上。因此,对外伤病人应:①及时进伤后的急救、复苏和抗休克治疗;②正确地进以止为中肝脏创面处理;③积极地处理并伤;④术后在ICU 监护下加强治疗。 流(查看容) 外伤战时约占部战伤的26.7%,平时约占交通事故的16%~30%。近年来,欧美各国的外伤病例有增多趋势,此与车祸和暴力事件的增多有。据美国各大医院统计的汇总材料,外伤几乎占部钝性伤的一半。和平时期,我国外伤的类型同欧洲、澳大利亚及日本各国基本相似,即以性损伤为多,占68.8%~90%。美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放性损伤竟占80%以上,并且以枪伤为

据临床统计资料,外伤外伤的1/4 左右。实际上临床统计数比实际外伤数要少,因为外伤的患者,有一部分在出事现场和运送途中或在医疗机构的急诊室尚未确诊就已死亡。Glenn 报道,约有1/3 的患者由于大出而死在事故现场,1/3 死于伤后转送途中48h ,仅1/3 轻型者得以存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外伤的病死率高达66.8%,战后虽有降低,但仍在6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抗休克等复苏技术的进步,外伤的病死率已降至27%;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美军外伤的病死率再次降到14%和4.5%,这与及时转送(用直升机等工具)和早期手术有直接系。和平时期外伤总的病死率已降到10%左右。据统计,出、感染及并伤,在外伤死因中分占前3 位,其中大出则是外伤致死的要原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胆虚

下一篇 拟进里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