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胆石

胆石(gallstone)为成的结石胆汁中的溶解成分由于某种原因变为非溶解性,成结晶或沉淀析出而成结石据其要成分可分为固醇石、色素石和以其他成分为的少见型结石三大类。胆石成原因有代谢异常、胆汁淤滞、道炎等。固醇和色素本不溶于水,因酸、卵磷脂的作用而成微粒状(micelle)的溶解状态。上述发病因素使胆汁组成改变,如酸减少,则粒状态发生变化,溶解的成分析出......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胆石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因素。胆石的成分有固醇、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结石成分的不同,通常将胆石分为固醇性结石色素性结石和混结石固醇、色素、钙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混而成)3类。多年来的研究已明,胆石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而成的,这些因素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过饱和胆汁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汁固醇单水晶体的沉淀、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失调、胆囊功能异常、氧自由基的参与及道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胆囊结石成因

(1)代谢因素:正常胆囊胆汁盐、卵磷脂、固醇比例共存于一稳定的态离子团中。一般固醇与盐之比为1∶20~1∶30之间,如某些代谢原因造成盐、卵磷脂减少,或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固醇便沉淀析出,成较大结石。如妊娠后期、老年人,固醇含量明显增高,故多次妊娠者与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功能受损者,酸分泌减少也易结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长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产生色素性结石。   

(2)系感染:大量文献记载,从胆石中已培养出伤寒杆菌、链球菌、魏氏孢杆菌、放线菌等,足见细菌感染在结石成上有着重要作用。细菌感染除胆囊炎外,其菌落、落上皮细胞等可成为结石的核胆囊炎性渗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为结石的支架。   

(3)其他:如胆汁的淤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结石成的原因之一。   

结石成因

(1)继发于胆囊结石系某些原因胆囊结石下移至总管,称为继发性结石,多发生在结石胆囊炎病程长、胆囊管扩张、结石较小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14%。   

(2)原发性结石可能与道感染、管狭窄、寄生虫感染(尤其蛔虫感染)有。当道感染时,大肠埃希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将胆汁中的结红素水解成游离红素,后者再与胆汁中钙离子结成为不溶于水的红素钙,沉淀后即成为色素钙结石道蛔虫病所起的继发道感染,更易发生此种结石,这是由于蛔虫残体、角皮、虫卵及其随之带入的细菌、炎性产物可成为结石的核管狭窄势必影响流通畅,造成胆汁滞留,色素及固醇更易沉淀结石。当并慢性炎症时,则结石成过程更为迅速。总之,道的感染、梗阻在结石成中,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发病机制   

成机制

胆石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和感染等3种。常为2种以上因素联致病。胆汁理化性状的改变使其中色素或固醇析出,结石胆汁淤滞可使胆汁中水分被过多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色素浓度增高,固醇过饱和等,都可促进胆石成;细菌感染可使道发生炎性水肿、细胞浸润和慢性期的纤维增生,导致道壁增厚、狭窄甚至塞,从而胆汁淤滞。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或落上皮、细菌群、蛔虫残体及虫卵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促进胆石成。   

(1)固醇性结石成机制:胆汁中如固醇含量过多呈过饱和状态,则易析出固醇结石(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盐和卵磷脂可以和固醇、蛋白质组成混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肠疾病时由于丧失了盐则促进固醇的析出,结石。   

(2)红素性结石成机制:胆汁中的游离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成不溶性的红素钙而析出。正常胆汁中的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成酯类而不游离。大肠埃希杆菌等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则有分解上述酯类使红素游离出来的作用。所以有肠道细菌感染、肠道蛔虫症及道炎症时易红素结石。此外,色素含量增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汁钙量增加以及胆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进此类结石成。   

病理 

胆石的类型其所含成分可分为3类:   

(1)固醇结石结石要成分为固醇,多呈(单发者)或多面(多发者),表面平滑或稍呈结状,黄色或黄白色,质轻软,剖面呈放射状线纹,X线平上不显影。此种结石多在胆囊,常为单个,体积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此类结石在我国较欧美为少,其发生率大约不超过胆石症的20%。   

(2)色素性结石结石成分以红素钙为,可含少量固醇。多为泥沙样,质软而脆,有的如泥团状,有的如沙粒,为棕黑棕红色,大小不等。因含钙少,X线平上多不显影。砂粒状者大小为1~10mm,常为多个,多在、外管中。   

(3)混结石:由固醇、色素和钙盐等2种以上要成分间隔而成。外不一,为多面颗粒,表面光滑,边缘钝,呈深绿棕色,切面呈环层状或像树干年轮或呈放射状。因含钙质较多,在X线平上有时显影(即称阳性结石)。多在胆囊,亦可见于较大管中,大小、数不等,常为多个,一般20~30个。以红素为的混胆石在我国最多见,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90%以上。   

我国胆石症的特点:   

胆石类型:混性色素泥沙样结石远多于固醇性结石。   

②发病部位:管多于胆囊结石发生率也较高。   

病因:既往统计蛔虫症胆石成上起重要作用。近年由于饮食卫生及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所改变。[1]

临床表现

一般而言,胆石发生在道的不同部位时,其症状并不完全相同。现胆囊结石结石结石描述其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   

(1)绞痛或上腹痛绞痛是一种脏性疼痛,多数是因胆囊管被结石暂时性梗阻所致。如果胆囊有急性炎症并存时,则胆囊壁可有不同程度的充水肿或增厚等病理表现。在典型病例,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部疼痛,常位于右上或上部,重者表现为绞痛,疼痛可因进食而加重;部分病例疼痛可于夜间发作。绞痛发作多发生于缺乏体力活动或缺乏运动者(如长期卧床者)。绞痛的典型发作多表现为在15min或1h逐渐加重,然后又逐渐减弱;约有1/3的患者疼痛可突然发作,少数患者其疼痛可突然终止。如疼痛持续5~6h以上者,常提示有急性胆囊炎并存。约半数以上的患者疼痛常放射到右肩区、后中央或右肩头。绞痛发作时患者常坐卧不安。疼痛发作的间歇期可为数天、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在发作的时间上无法预测是绞痛的一个特点。   

(2)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在绞痛发作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重者伴出冷汗呕吐绞痛常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呕吐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很长。   

(3)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表现为对脂肪和其他食物的不能耐受,常表现为过度嗳部膨胀,餐后饱胀及早饱烧心症状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胆石的存在或并存有胆囊炎等有。   

(4)畏寒发热:当并发急性胆囊炎时,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当胆囊积水继发细菌感染胆囊积脓或坏、穿孔时,则寒战发热更为显著。   

(5)黄疸:单纯胆囊结石并不黄疸,只有当伴有总管结石或炎症(管炎),或胆囊结石排入总管起梗阻时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伴有皮肤瘙痒。   

(6)右上压痛:部分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在体检时,右上可有压痛。如并发急性胆囊炎时,则右上明显压痛,紧张,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  

(7)征:因胆囊结石道疾病,反射性心脏功能失调或律的改变,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征,而患者的冠状动脉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胆石起冠病样症状的机制是由于胆石症、道梗阻,压增高时,可通过脊髓神经反射(胆囊心脏神经支配,在胸4~5神经处交叉),即脏-神经反射途径,起冠状管收缩、流量减少,重者可导致缺氧而发生绞痛、律失常或电图改变等。

结石的临床表现   

结石是指发生在总管及总管结石,最多见的是总管结石,约有15%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并存有总管结石,且随年龄的增加,二者并存的比例增高。反之,约95%的总管结石患者并存有胆囊结石总管结石者,其结石多位于总管的下端及十二指肠部。当胆石总管梗阻即可产生典型症状与体征。其临床表现要与道阻塞、压力增高、胆汁排泄受阻以及胆汁并发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典型症状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称之为总管结石三联征,即charcot征。   

(1)上疼痛或绞痛:约90%以上的总管结石患者有上部或右部疼痛或绞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发生绞痛的原因是结石嵌顿于总管下端壶部后,总管梗阻并刺激Oddi括约管平滑所致。绞痛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或体位改变、身体受到颠簸后诱发。重者可伴有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症状。   

(2)寒战与高热:约75%的总管结石患者,在发作绞痛后,因并发道细菌感染而寒战与高热,体温可达40℃。寒战、高热的原因是感染向,致病菌及其毒素肝血窦、至体环而导致全身性感染的结果。少数总管结石者,如为急性管梗阻,同时伴严重感染而起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则称为急性化脓性管炎或称为重症急性管炎,可出现压、中毒休克血症等全身中毒的临床表现。   

(3)黄疸:约70%的总管结石患者,在上绞痛、寒战、高热后的12~24h即可出现黄疸。发生黄疸的机制是因结石嵌顿于乏特壶部不能松动,总管梗阻不能缓解所致,常伴有皮肤瘙痒,尿呈浓茶色,粪便色泽变淡或呈现陶土色。多数患者黄疸可呈波动性,在1周左右可有所缓解,系因管扩张以后,结石有所松动之故或系结石松弛的括约而排入十二指肠的缘故。有者认为黄疸呈间歇性出现或表现为时深时浅是总管结石的特征。   

(4)上部压痛:体检时在剑突下和右上有深压痛,炎症重者常伴紧张,区可有叩击痛。如胆囊管通畅者,有时也可扪及肿大的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   

原发于左右管分叉处以上部位的结石,称为结石结石可广泛分布于管系统,也可在于管的某一分支,也可发生在某一段的。大量资料表明,结石发生于左侧管者多见。

结石要临床表现有:   

(1)部疼痛:结石症状常不典型。在于管的较小结石通常不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和胸部的持续性胀痛或钝痛。一般不发生绞痛。   

(2)黄疸:一般的结石不出现黄疸,只有当双侧或左、右管均被结石阻塞时才出现黄疸,此时多数可伴有绞痛或较剧烈的疼痛。如并发道感染时,也可出现寒战与高热,重者亦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管炎。   

(3)上部压痛:体检时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并有压痛,少数可有区叩击痛。多数资料表明,结石常与总管结石并存,所以当患者有胆石症的典型症状(绞痛、寒战与高热、黄疸)时,常是总管结石症状。[2]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红素代谢 当胆石管梗阻时,清总红素增高,其中要是结红素增高,即1min红素与总红素之比常大于40%;如管完全梗阻,其比值可大于60%。尿中红素含量显著增加,而尿原则减少或缺如,粪原亦减少或消失。   

2.清酶检查 梗阻性黄疸时,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增高,常高于正常值的3倍;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亦显著性升高;清转氨酶(ALT、AST)呈轻到中度升高;乳酸氢酶(LDH)一般稍增高。   

3.酶原时间测定 管梗阻时,酶原时间延长,应用维生素K后酶原时间可恢复正常。但如管长期梗阻而功能严重损害时,即使注射维生素K,酶原时间也不会恢复正常,提示细胞制造酶原有障碍。   

4.与铜含量测定 正常人清铜的比值为0.8~1.0,当道发生梗阻时,清铜含量增加,使铜比值小于0.5。   

5.十二指肠流液检查 前已较少采用,要是流液的采集较麻烦,且不能为多数患者所接受。前采集十二指肠液有两种法,即十二指肠插管法与逆管造影时进。一般需在应用八肽缩胆囊素刺激胆囊收缩后,再收集富含胆汁十二指肠液,然后将此液体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固醇结晶和(或)色素钙盐颗粒则对胆石症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影像检查   

1.X线部平胆囊造影及静道造影 传统的X线平胆囊造影和静道造影检查法近年来已较少采用。   

(1)含钙的混结石在X线平上可能显影,而单纯固醇性结石色素性结石在X线平上不能显影;胆囊结石中10%~20%为含钙阳性结石可在部平上显示,80%~90%为阴性结石,平上不能见到,需造影才能显示。  (2)胆囊造影的胆囊显影率很高,可达80%以上,故可发现胆囊,甚至有无结石存在。但由于显影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故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仅为50%~60%。   

(3)静道造影可了解管、总管有无结石及梗阻存在,各级管有无扩张等。由于静道造影受较多因素的影响,故其诊断的准确率并非很高,仅达50%左右。   

2.镜逆管造影(ERCP) 镜下逆管造影是用纤维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显示道系统及管的法,对胆石症的诊断有极高的价值。造影后可清晰显示整个管系统及胆囊,因此可发现管及胆囊有无结石管有无扩张或狭窄等改变。ERCP诊断总管结石的阳性率可达95%左右。若管存在狭窄、梗阻因素,则仅能显示梗阻以下管的影像,而梗阻以上的有无结石常不能显示,此时应再结PTC等其他检查法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3.穿刺道造影(PTC) 穿刺道造影适于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拟诊结石、狭窄及与其他管疾病鉴。在X线电视或B超导下,皮穿刺管的成功率可达80%~100%。PTC能清楚显示外整个道系统,可提供正确的解剖系、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对本病的诊断及鉴诊断有较大帮助。PTC诊断总管结石的阳性率达90%左右。由于PTC属损伤性检查,因此有一定的并发症,如出漏、感染或发生管炎等。   

4.CT或MRI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可进一步作CT或MRI检查。CT对含钙的结石敏感性很高,常可显示直径为2mm的小结石,CT诊断胆石的准确率可达80%~90%。平扫即可显示管、总管、总管及胆囊的含钙量高的结石服或静注射造影后,CT可显示色素性结石和混结石,亦能显示胆囊的泥沙样结石。CT对单纯固醇性结石有时易发生漏诊。近年来MRI诊断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其对胆石的诊断正确率也很高。由于CT或MRI检查的费用较昂贵,所以一般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法。   

5.术中道造影 对术前道疾病未明确诊断者,本法是一极好的补充,法简单易且安全。术中经胆囊管插管或直接穿刺总管,注入浓度15%~20%的造影30ml左右,即可获得较清楚的系影像。结探查所见,便能全面了解情况,有利于诊断治疗,可降低道残余结石率。有条件的基层单位应展此项检查。   

6.B型超声波检查 超声检查具有检查便、无创伤性、可反复多次、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已成为诊断胆石症的首选检查法。无论是胆囊结石结石还是结石,在B超声像图上,结石表现为回声增强的光团或光斑,其后常伴有声影。胆囊结石典型表现如下:   

(1)胆囊一个或多个强回声光团。   

(2)回声光团可随患者体位的改变而移动。   

(3)在强回声光团的后有清晰的声影。   

位于总管下端的结石如受肠道体的干扰时,常难于显示,因此,B超对总管下端结石的诊断正确率较低,同时还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由于胆囊结石结构、成分和位置不同,可出现一些不典型表现。如胆囊充满结石,由于缺乏胆汁衬托,其声像图可不明显而只见声影,疏松的结石可不出现典型的声影、胆囊萎缩结石可造成实质性回声而后声影不清晰等。一般认为,B超诊断胆囊结石的正确率可达95%~97%,诊断总管结石的正确率为53%~84%,结石的正确率为80%~90%。特是对于可透X线结石及在胆囊造影不显影时,B超可作出正确的诊断。[3]

鉴别

绞痛相鉴的疾病   

(1)蛔虫症:单纯的蛔虫症多见于青少年,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绞痛或呈钻样痛,少数患者采取膝胸卧位时疼痛可有所减轻,疼痛常阵发性发作,缓解期与常人一样可毫无症状。多数患者伴有呕吐,甚至有呕吐胆汁者,也有呕吐出蛔虫者。疼痛发作期症状虽很重,但部常缺乏体征,这是蛔虫症的特点。如B超检查,有时在可发现虫体影像。一般而言,据疼痛特点及B超检查,本病的确诊率可达90%以上。   

(2)急性腺炎:疼痛常在暴饮暴食后诱发,疼痛多呈持续性上部剧痛,有时呈刀割样痛,常向左部放射,呈束带状痛。患者、尿淀粉酶常明显升高;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CT或MRI检查也可发现腺肿大等对诊断均有重要价值。如患者出现休克腔穿刺抽出腹水,其中淀粉酶含量显著升高时,则可诊断为急性出坏死性腺炎。必须指出,有时总管结石可诱发急性腺炎(称源性腺炎),此时两者的症状可发生混淆,故应加以警惕。   

(3)消化性溃疡穿孔:上部剧痛并迅速遍及全,体检发现样强直,全有压痛与反跳痛,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透视或平可发现下游离体。结既往有溃疡病史等诊断不难确定。   

(4)绞痛或急性梗死:少数绞痛或急性梗死患者可表现为上剑突下剧痛,且疼痛可向左上和右上放射,严重时常有烦躁不安、出冷汗,有恐惧感或濒死感。电图检查可发现深而宽的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等改变。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氢酶(LDH)及钙蛋白、红蛋白升高等对诊断极有帮助。

(5)其他疾病:胆石症还需与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扭转肠穿孔急性阑尾炎并发穿孔、肠系膜管栓塞或成、女性宫外孕及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疼痛性疾病相鉴

黄疸相鉴的疾病   

(1)急性病毒性炎:多有食欲减退、乏力及低热等前驱症状黄疸出现快,逐渐加深,1~2周达到高峰,多伴有肝脏肿大和压痛。B超检查可排除梗阻性黄疸的声像图表现,仅见肝脏稍增大,实质回声增强、密集等一般征象。清酶检查常有ALT、AST显著升高。多数患者可检查出炎的病毒标志物。   

(2)头癌:头癌以男性多见,发病年龄一般较大。黄疸常呈进性加深,部疼痛多与体位有,平卧位时疼痛加重,而身体前倾时疼痛可减轻或缓解。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发现十二指肠扩大、移位及肠受压等征象。B超、管造影(ERCP)及CT或MRI等检查均可发现头部的肿块影。   

(3)乏特壶癌:黄疸常为首发症状,多呈进性加深。肠钡餐低张造影、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B超、CT或MRI等检查均可发现壶部的肿块,对诊断极有帮助。镜下结组织检查可作出病理诊断。   

(4)其他疾病:胆石症还需与总管癌、原发性肝癌转移至门部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总管而致黄疸)等黄疸性疾病相鉴。[4]

并发症

胆石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胆囊炎,包括坏性、肿性胆囊炎,胆囊周围脓肿和穿孔等。慢性结石胆囊炎也是胆囊结石常见的并发症。除此之外,胆囊结石的并发症还有腺炎、脓肿管炎、上炎、门炎、Mirizzi综征和胆囊癌等。除了慢性胆囊炎(几乎每个胆囊结石患者都并有慢性胆囊炎)之外,大约20%的胆囊结石患者会发生并发症,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5]

预防

胆囊结石的一级预防要有以下2面:

①由于胆囊结石成与胆汁固醇浓度过饱和有,因此,控制饮食中固醇的过多摄入是维持胆汁保持一定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平时要进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过度积存。

②每年应定期体检,包括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结石要是针对继发性结石而言,结石道蛔虫病是结石要原因。因此,结石的一级预防要有以下两面:

①积极治疗结石的同时,预防结石的发生、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探查总管,取净结石,通畅胆汁流,同时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有效地控制道感染。胆汁流通畅和控制道感染是预防结石的重要环

②防治蛔虫症道蛔虫病是结石的重要成因,对其的防治不容忽视。[6]

治疗

饮食控制   

脂肪类食物可促进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的释放而增强胆囊的收缩,如奥狄括约不能及时弛缓使胆汁流出,每可致不适感觉。在急性发作期,应食脂肪类食物,采用高碳水化物流质饮食。富含固醇的食物如卵、蛋黄等,不论在胆石病的发作或静止期,均少食为宜。无总管梗阻或在胆石静止期,植物油脂有利作用,可不必限制。 溶石药物治疗   

常用溶石药物有:

1.去氧酸(CDCA) 对非肥胖患者12~15mg/(kg?d),如肥胖患者,因固醇含量增加,则为18~20mg/(kg?d),如有腹泻等副作用,则量为每天500mg,另可有清转氨酶升高,故前已很少应用,如应用则须每日随访转氨酶,至少三个月。

2.熊去氧酸(UDCA) 量为8~10mg/(kg?d),如病人显著肥胖量需加大。大约20%~30%X线显影结石可完全溶解,比去氧酸溶解作用更快,无副作用。

3.联治疗 CDCA6~8mg/(kg?d),UDCA5mg/(kg?d)。酸治疗结石的成功率大约为40%。对阳性结石胆囊造影不显影,肠炎病或糖尿病的患者不宜应用。 下列情况不宜作溶石治疗:

色素或钙盐性结石

结石>1.5cm;

③多发性结石

胆囊造影不显影;

妊娠妇女;

⑥同时伴病;

症状严重;

⑧治疗9个月后无反应;

⑨病人依从性差。 增进胆汁排泌   

硫酸镁有松弛奥狄括约的作用,使滞留的胆汁易于排出,可于餐后服50%硫酸镁溶液10~15ml,每日3次。盐能刺激肝脏分泌大量稀薄的胆汁,有利于冲洗道。去氢酸的量为0.25g,酸钠为0.2g,每日3次,餐后服用。后2种药物在道梗阻时不宜采用,以免增加道压力。增进胆汁分泌的疗法用于症状缓解期并持续数周,可减少症状的复发。

消除绞痛   

轻度绞痛可予静卧,灌肠排等处理。严重病例除予食、肠减压(有腹胀时)、静补液等一般治疗外,也可用解痉如硝酸甘油脂0.6mg,每3~4小时含于下,或阿托品0.5mg,每3~4小时肉注射,并用非那25mg肉注射可加强镇痛作用。镇痛药如度冷丁50~100mg或美痛5~10mg肉注射,效果甚好。上述镇痛药解痉用,可以加强止痛疗效。吗啡虽为镇痛良药,但可促使奥狄括约痉挛,因而有增高压力的作用,应与解痉用。晚近研究认为绞痛与局部前列腺素释放有,故静消炎痛有良好止痛效果。

其他对症治疗   

控制黄疸所致的瘙痒可用炉甘石洗擦,或下注射去氢麦角胺1mg。近来应用能与酸结的阳离子交换树脂胺(又胺,cholestyramine),以减少盐在肠道的再吸收,而降低盐的浓度,对梗阻性黄疸起的皮肤瘙痒症,有肯定的疗效。但如梗阻是完全性的,因无盐进入肠胺就无治疗效果。初用量为6.6~10g/d,维持量3g/d。长期服用可使肠盐减少,起脂肪吸收不良,用药时需注意补充维生素A、D、K等脂溶性维生素及钙盐。晚近报道利福平服也有止痒效果,但验尚不多。

手术治疗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采取早期诊断与及时手术的针,手术前后适当的处理,以及手术与麻醉技术的改进,手术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但在年迈、梗塞、力衰竭、功能不良等病例,手术死亡率仍较高,应慎重考虑。 要的手术适应包括:

结石伴严重梗阻、感染、中毒休克或有肝脏并发症者;

②长期反复发作的梗阻和感染,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③X线造影发现道有机械性梗阻(狭窄或结石嵌顿)者;

④伴有下列严重胆囊病变者:较大胆囊结石症状发作频繁、胆囊结石嵌顿造成积水积脓、急性化脓性及坏胆囊炎、或穿孔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等。胆囊结石确诊,应尽早作胆囊切除术。急性阻塞性化脓性管炎大都伴有中毒休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可于1~2天危及生命。鉴于阻塞因素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占首要地位,近来采用急诊手术,切总管,进有效的流和彻底清除阻塞因素,疗效迅速,患者数小时休克状态,数天基本上康复。局限性结石伴有管狭窄者,可考虑作肝脏部分切除术。对无并发症的胆石症病人。可用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体外冲击波碎石   

利用液电、压电或磁电产生冲击波碎石(extrace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一般用于胆囊结石小于20mm,数不超过2~3个,且胆囊功能良好者。胆石击碎后可自排出。同时配熊去氧酸,效果更好。 一般在碎石术前几周始服用酸,并在碎石完全消失后持续服用3个月。[7]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柠条

下一篇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