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温邪

病因词。系各种温热病致病邪气的通称。包括温病中的春温风温暑温、伏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毒温疟等病的病因。《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病因要包括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热,以及疠温毒。具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各异等特点。温邪大多从侵入人体,是否发病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气虚弱者易发病。辨识温邪,应依患者症状、......
目录

定义

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病因要包括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热,以及疠温毒。具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各异等特点。温邪大多从侵入人体,是否发病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气虚弱者易发病。辨识温邪,应依患者症状、体征,并结患者体质、时令及环境特点进。自晋代王叔和提出新感说后,历代都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两类,要倾向于新感,本条亦以此叙述。伏温病也是温病中的重要容,伏温病病因及发病中也有重要意义,但历来对此认识不一。

类型

温邪以其性质和所致病的不同而分为几种要类型:①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热。六淫湿六种病因(病)的总称。六者在性质上各不相同,所致病也各异。这六种病因又都有可以相兼致病的特点,有时可以与相兼,有时又可同热化,更增加了它们在性质和致病上的复杂性。其中属于温邪要是风热暑热湿热热。②疠。指致病暴、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许多致病因素,所致病称为温疫。③温毒。致病具有温热性质和肿毒特征的一类温热

特点

温邪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从外界通过一定途径(要是)侵入人体,所致病均具有温热性质,发病较快,侵入人体的部位各不相同,且易化伤阴。其各自的特点是:

风热从热而化或与热相结温邪,发病以春季多见。起病急骤,致病时多先侵犯人体上焦肺系表皮毛,表证(身热、咳嗽、烦渴),病情变化迅速,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化伤阴病理变化。

暑热。夏季盛候条件下所成的一种温邪,其炎热之性较一般温邪为甚。致病限于炎夏之季,发病初起即表现为阳明候(壮热,大汗,头晕,面赤,心烦渴,洪大等),病程中易耗伤津,致病时常兼夹湿

湿热。具有湿和热两种性质的温邪,虽四季皆有,但以夏末秋初多见。病位以候以遏卫、分的见症为要表现(身热不扬恶寒身重,头痛如裹,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热病。具有干温热两种性质的温邪,多见于秋季候干之时。易于损耗津液候初起以卫见症为(发热,微恶风寒干咳,苔薄白少津,边尖红)。

⑤疠。所致病繁多,候各异,但都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性,病情严重,变化迅速。

温毒。所致病热象偏重,易化伤阴,伴有热毒或肿毒征象。肿毒可壅聚于人体某一部位,产生红肿热痛,甚至溃烂,也可因温毒的走窜而呈多发性的特点。

发病

温邪侵袭人体的情况下,发病与否要取决于人体的正气是否充足。当人体正气充足时,有能力抵御温邪的侵袭,一般不发病;而正气虚弱不足时防御能力下降,就容易致病。但如果温邪太甚,致病力超过人体正气的防御能力时,也可发病,即所谓“正不胜”。人体的正气又与体质和精神因素有。体质强壮、精神舒畅者一般正气充足。由于温邪中的疠致病具有传染与流的特点,所以社会因素对温疫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发展水平高能极大地减少以至消灭某些温疫(如天花)的发病。

辨识

临床辨识各种温邪要是依据其致病特点、疾病症状与体征来进,即所谓“辨证求因”。还应结患者体质、候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加以考虑。具体的辨证论治一般都采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法。

伏邪

指感受外后,伏藏于体一段时间才发病,即“伏温病”,它是温病中的重要容。临床特点是初起即以里热候为要表现,而与当令时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如伏发于秋季,而临床表现却有夏季致病的特点。致这一类温病发生的病称为伏,伏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温热的性质。如:“伏化温”的春温,是发生于春季而不同于风温的另一种温病,初起即以里热蕴见症为,且没有的特点,古人因而推断其病因为冬季感受了,未即发病,至春时郁化热,病自发。属于伏致病的要有春温和伏。历代文献中有致病的容很丰富,但认识并未统一,历来都有持异议者。有人认为从临床候来认识伏在治疗上有着重要意义;有人认为在伏致病中起导作用的是人体体质,并对伏的种类和伏部位作了探索,大多持一种不轻易否定的态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温热

下一篇 柠檬桉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