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肠血管畸形

小肠管畸起急、慢性消化道出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或慢性出,常因反复消化道出或消化道大出而就诊。小肠管畸起急,慢性消化道出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或慢性出,常因反复消化道出或消化道大出而就诊。因常规检查及剖探查难以发现病灶部位,以致得不到治愈,或者给予错误的手术治疗。1960年Magulis首次报道应......
目录

简介

小肠管畸起急,慢性消化道出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或慢性出,常因反复消化道出或消化道大出而就诊。因常规检查及剖探查难以发现病灶部位,以致得不到治愈,或者给予错误的手术治疗。1960年Magulis首次报道应用术中动脉造影肠道管畸,1965年Baum首次应用皮选择性肠系膜管造影诊断此病变,使本病的发现率日渐增加,但亦有认为镜检查是对本病诊断的首选法。 本病病因复杂,有先天因素,亦有后天性因素。故命与分类尚未统一,国外文献报道中使用的称有:小肠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小肠动静(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小肠管扩张(vascular ectasia),小肠毛细管扩张(telangiectasia)、小肠(hemangioma)等,但大多数者认为管畸称可以描述各种病变而较常应用,且易为人接受。

病因

发病原因:

肠道动静病因不明,可能为后天性获得性管退性变,先天性发育异常和慢性黏膜缺,Boley等认为是一种慢性,间断的黏膜下静轻度阻塞导致的退性变,这种解释较为人们接受,该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管退性变,由于肠腔压增高,使肠壁肉紧张而压迫静,故使静回流受阻,小静毛细管逐渐淤,扩张,进而累及毛细管前括约,使动-静交通支放。

病机制:

1.分型前多数同意Moore的分类法,即管造影结果,将肠道管畸分为3种类型:Ⅰ型(孤立型):病变呈局限性,发病年龄常大于55岁,好发于右半结肠,手术时往往未能发现,病变多属后天获得性;Ⅱ型(弥漫型):病变较大,且较广泛,发病年龄小于50岁,可位于肠道任何部位,手术时偶可发现,病变由厚壁和薄壁管组成,可能系先天性病变;Ⅲ型(斑点样):此型包括遗传性毛细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u综征),较少见,病变可位于肠道任何部位,伴皮肤毛细管扩张,有遗传型基础。

Dentuis提出第Ⅳ型,认为有些管畸是继发于肠道其他病变的,尤其是炎症性肠病,由于炎症纤维回流障碍所致,Lewislt则组织的变化则将Ⅰ型又分为Ⅰa型和Ⅰb型,前者为局限性多量薄壁型管;后者呈局限性,多量扩张为厚壁型管,然而在诊断治疗面这些亚型的分类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2.病理

大体标本可见到病变为单发或多发,呈暗红色,或卵,稍隆起,与周围灰红色黏膜分界尚清,多有浅表性溃疡糜烂,有呈假息肉改变;有的呈多灶性,段性分布或成分布,显微镜下可见到肠黏膜下层的畸动脉增粗,增多,弯,但无动脉样改变,伴随静明显扩张,充管壁稍厚,HE染色畸管在组织上并无异常改变,管的外膜及层均完好无损,病理检查也无管炎症或硬化据,网状纤维及弹力纤维染色,畸动脉之弹力组织亦完好无损,管横径为1.44~10.89mm,平均为3.46±2.03mm。

预防

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料代替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热量的食物,多吃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食物,减少进食红肉(牛肉猪肉羊肉),避免食用加工的肉类,限制食用高盐的食物。为了肿预防,尽量不要饮。如果饮,则应该限制每日的饮量,男士每天不应多于2杯,女士不应多于1杯。

并发症

贫血萎缩性胃炎

因反复出而致贫血,重度贫血可致贫血心脏病和萎缩性胃炎,后者又可因吸收障碍进而更加重贫血

常见症状

慢性贫血 便血 肠道管畸 肠道出 休克

肠道管畸可以没有症状,惟一的临床表现是肠道出,一般反复间断便血,量中等,可呈现贫血,少数病例因出量大,可发生休克症状可持续发生,也可呈间歇性或阶段性。

临床特点可归纳如下:①病程迁延,呈无症状性出管畸不累及肠道功能,无疼痛,临床不易被重视,且诊断困难,故造成病史冗长,可达20年之久;②出多为间断,少量,有自限性,出常来自扩张的毛细管和小静,出后局部压力降低而多易自止,少数也可有急性大出;③多伴有慢性贫血;④诊断困难,误漏诊率高,多临床反复检查才得出诊断。

检查

1.大便隐试验阳性。

2.血红蛋白降低。

影像检查

1.X线

肠道钡检查:常规的钡餐及钡灌肠是无法获得正确诊断的,但它可以排除其他疾病,特十二指肠溃疡病,肿结肠溃疡,肿疾患所致的出

2.镜检查

镜及纤维结肠镜特适用于结肠的动-静管畸病变,Moreto等在46500例镜中检出49例,检出率为0.1%,Riemann等在1782例镜中检出24例,检出率为1.3%,在1368例结肠镜检出31例,检出率2.4%,丁士刚等1976~1993年进镜检查52047例,检出肠道管畸123例,镜检出率为0.24%,其中镜检查39207例,检出管畸46例(0.12%),大肠镜检查3494例,检出管畸49例(1.4%),结肠镜检查检出结肠的动-静诊断较易,但对小肠的病变则无法应用,因而小肠镜便应运而生,韩光曙等使用小肠镜(推进式SIF-B型和SIF-10),检查100例患者中隐匿性出58例,明确为管畸的有3例,近年来应用小肠镜可使26%~77%患者的肠道隐匿性出作出判断,有多种疾病均可起小肠出,其中动静为最常见,Lewislt应用探条式小肠镜在33%(20/60)肠道隐匿性出患者的小肠检出出灶,其中16人为动静所致,占80%,位于近端空肠者7例,但由于小肠镜进入小肠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韩光曙小肠镜检查多只能达到空肠50~60cm处。

3.管造影

前认为管造影诊断该病是最可靠的法,确诊率可达75%~90%。

(1)造影法: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选任何一侧的动脉,以 Seldinger法穿刺插管,分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每次造影19s中摄12张。

(2)造影征象:Boley,Fowler等报道管畸管造影征象有:①肠壁有密度增高,排空延迟的扩张,扭的静为本病早期最常见的X线表现,提示黏膜下静扩张;②动脉相可见供动脉的分支末端呈不正常的丛簇样管,似烛台样或卵,显影可持续至静相,出现率70%~80%,提示病变范围扩大并累及黏膜下小静;③静早期充盈(6~8s即出现),提示动静瘘的存在;④造影外溢持续存在,为急性出的表现。

李博青等报道管造影征更为详细,表现为:①畸管:粗细不规则的污点,污斑状或蔓状直小管,小动脉或小静动静瘘,边界不清的簇状管团,②直小管增多,动脉期显示末梢管排列密集,肠段扭管呈乱麻状,作者对照了31例手术明确无肠管畸或无便血病史者的肠系膜动脉造影,认为可用单位面积的直小动脉来区有无肠管畸,即每1cm2同走的管数在5条以上,连续或不连续5cm2以上,则可认为有管畸,在实质期,病变肠段染色中见密集排列的模糊条纹状管影,直小管增多常为手术时病变肠段仅有的外观异常,③实质期染色浓密:在周围正常肠段衬托下病变肠段呈一轮廓清楚的浓染区,其中异常管中滞留的点状,斑状造影显影更浓,肠段染色为状或带状,边缘无受压推移的管,与肿染色可区,怀疑本病时应积极施动脉造影。

(3)造影指征:李博青提出造影指征:①反复消化道出而无确切原因者;②常规的X线造影检查无阳性发现,临床可排除出胃炎,肿等原因的消化道出;③镜下病灶轻微局限与出量不符或与出部位不符者;④出在手术后仍不停止,又排除病变者。

诊断鉴别

诊断

镜检查和管造影检查是本病的诊断依据,下列临床特点诊断小肠管畸

1.无痛性的消化道出

可表现为反复发生的阳性出,或急性大量出;病程数天至数10年不等;部分病人可伴有贫血

2.大便隐试验阳性

多次大便隐试验检查为阳性反应,或持续阳性。

3.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显影征象示:静相早期充盈,不正常的管丛,肠壁有密度增高,排空延迟的扩张迂的静,活动性出期间(出速度>0.5ml/min)可以看到造影外溢。

4.小肠镜检查

发现小肠黏膜下的管畸

诊断

本病应与消化性溃疡相鉴,前者出呈无痛性,间歇性,慢性小量等特点,而消化性溃疡前多有溃疡病史,或上疼痛,出后疼痛减轻。

疾病治疗

1.常规治疗 包括输、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肠道减压,应用止抗生素药物,有休克时则休克治疗。

2.镜治疗 当明确诊断及获得定位后,可选择下列治疗法,但仅适用于十二指肠结肠管畸疾患。林庚全报道24例应用如下治疗均获得痊愈。

(1)硬化治疗:可用于治疗Ⅱ型和Ⅰa型管畸硬化可选用Aethoxysklerol,据病灶大小决定量与疗程,将硬化注射于病变管及管旁,每点1ml,每次用量5~10ml,每隔1~2周治疗1次。直至病灶完全消失。

(2)激光治疗:用于治疗Ⅲ型及Ⅰb型管畸共6例,选用Nd-YAG激光器,功率40~60W,光纤对准病灶,离1~2cm,采用冲法,每次照射4~6s,每隔2周治疗1次,直到病灶除。

(3)电凝治疗:用于治疗Ⅰ型管畸共4例,采用单极电凝,对准病灶,电凝指数为2.5~3.0档,据病灶大小决定电凝次数,每2周重复1次,直到病灶消除。

(4)综治疗:可先后应用激光、硬化与电凝治疗。然而,另一些报道应用这些法有一定的并发症。Richter等应用电凝治疗19例,观察在1年再出的发生率为34%,治疗后3年再出的发生率为53%。1例因电凝致肠道穿孔而急诊手术。Naveau等应用激光治疗47例,治疗后平均随访19个月,其中3例患者治疗1周后失访。再次出15例,再出率为31.9%,其原因为第1次治疗不完全或病变遗漏以及出现新的病变,但再用激光治疗而愈,有2例发生穿孔,分十二指肠和乙状结肠穿孔

3.导管治疗

(1)灌注:选择性动脉造影确定出部位后,而患者并无休克体征,可试灌注治疗。肠系膜动脉灌注垂体后素10U,氨甲环酸(止环酸)200mg,分10min注完;肠系膜动脉灌注垂体后素5U,氨甲环酸(止环酸)100mg,分10min注完,灌注时均需作压和率监测。对特殊患者作电监护。

(2)栓塞:将吸收性明胶海绵剪成2mm左右的小块,与造影,在透视下导管注入病变供动脉,注入量依据病变范围、栓塞程度及患者反应决定,原则是不要太多。

李博青报道5例应用上法,但有3例复发,指出有止效果,但缺点是不能防止再次出。有作者认为栓塞可能导致脏器大动脉栓塞,有一定的危险性。

4.手术治疗 前认为手术切除管畸的肠段是最有效而又确切的治疗法,键在进手术前及术中的准确定位,不要遗漏病变的肠段。

(1)定位法:无论国或国外的报道,张在管造影的指下进手术,术中选择性肠系膜动脉注射1%亚甲蓝2~5ml,对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和受累肠段的范围是有帮助的。据术前选择性管造影的提示和术中注射亚甲蓝的定位显色深染的范围,且消退慢或相应肠腔淡蓝性液,而正常黏膜的染蓝,则很快消退,用丝线缝一针,认定病变之所在。

(2)肠段切除:要是彻底切除病变肠段,防止遗漏及症状复发。在手术中应注意全面仔细地观察、确定切除的肠段的部分,要观察肠壁,系膜管的态,其病变部位的管往往增多,密集,其流静段较一般正常者为粗。如此可大大地避免遗漏病变的肠段。切除范围必须离病变的远、近端各10cm。切除的肠段均采用端端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外寒

下一篇 楠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