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
名称
概述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Duodenal White SpotSyndrome,DWSS)是近年来日本学者根据内镜所见提出的一个新综合症概念,系指十二指肠粘膜呈现不同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散在粟粒样大小的白点或白斑。由于在活检病理检查时均有十二指肠炎症存在,故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它不应列为一独立的综合征,其实质是十二指肠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称之为“白点型十二指肠炎”较合适。最近国内文献上已开始应用这一名称。
病因
有人认为是上消化道炎症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使胃酸分泌降低,胰液分泌减少。胰液中的胰脂肪酶不足,加重了脂肪消化、吸收、转运功能障碍,使脂质贮留于吸收上皮细胞或粘膜固有膜层而呈现白色病变,临床上发生脂肪泻等表现。但国人萎缩性胃炎病变部位多在窦部,此区无泌酸细胞,故临床上见到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功能正常者颇多。再加之十二指肠白点处活检病理组织学上均有炎症存在,故有认为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十二指肠炎。
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男多于女,以青壮年多见。临床上常表现为不规律性上腹部痛疼或不适,恶心、纳差、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些出现典型的脂肪泻:粪量多,不成型,棕黄或略带灰色,恶臭,表面有油腻状光泽,镜检有大量脂肪球。有些可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胆石症等等,使临床症状更无特异性,致使绝大多数病例在内镜检查前难以估计有DWSS存在。
治疗
对胃酸偏高而有腹痛者可给予H2-受体阻滞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甚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碱性药物如盖胃平、氢氧化铝凝胶等对缓解症状有较好疗效。由于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抗生素和铋制剂的应用无确切指征,但有人观察16例DWSS经甲氰咪胍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3个月内白点消失13例,减少2例。
药物疗法
攻丰因子抑制药物和粘膜保护剂的应用、适当休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是目前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常用治疗原则。
急性期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首先应抗酸治疗。抗酸剂即攻击因子抑制药,较常用的有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洛赛克等,可根据病人的情况任选其中一种。7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服用抗酸药物可在4-8周内愈合。这几种药物的常用剂量为:
①甲氰咪胍0。2克,每日3次,0。4克,每晚1次;或0。4克,每日2次口服。应当说明,天津中美史克公司生产的泰胃美也是甲氰咪胍的1种,它的疗效优于国内其它厂家生产的甲氰咪胍。泰胃美的剂量为800毫克每晚1次。
②雷尼替丁的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且副作用小,它的常用剂量为150毫克,每日2次口服。
③法莫替丁从理论上讲比雷尼替丁的作用更强,常用剂量为20毫克,每日2次口服。但法莫替丁国产药刚刚问世,临床疗效仍不十分理想,可能与生产技术有关。
④洛赛克:在所有攻击因之抑制药物中以洛赛克的抑酸效果最强,常可在2周内使溃疡愈合,且服用方法简便,每日只需1粒(20毫克),对使用其它抗酸药物失效的病例仍可以奏效。
另外,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在攻击因之抑制药物使用的同时加用1种粘膜保护剂,如日本进口的麦滋林-S、国产的胃速乐、乐得胃等。这样不但有助于更快地缓解临床症状,并可预防溃疡的复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