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蛊毒

蛊毒 蛊毒,指以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在老昆明人为中蛊之人以蛋"滚蛊"的咒词里,曾提及—长,如金蛊、银蛊、癫蛊、情蛊、长虫蛊(蛇蛊)、编短蛊、蝴蝶蛊、妈里儿蛊(蜻蜓蛊)、居家养的蛊以及五五地的各种蛊。据悉,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还有金蚕蛊、蛤蟆蛊、蜈蚣蛊、蜮盎(水蛊)、羊蛊、盅、牛蛊、犬蛊、鸡蛊、蛊、草蛊、菌蛊、虱盅、蝎子蛊、鬼蛊、马蜂蛊、大象蛊、蚂蚁蛊、猪蛊、蜘蛛蛊、鳖蛊、......
目录

蛊毒种类

一般而言,被谈论得较多的蛊毒如下几种:

蛇蛊

明王世恐《闽部疏》:

闽地颇蔷蛊。其或作小蛇.毒人无有不能独泉之惠安最多。

清甘雨《姚州志》(《甘志》)

彝人有养蛊者,其术秘,不与人知。或云养大蛇而取其涎,暴干为末,投食物中,人误食之,七八日即病,不治则死矣.

云南剑川白族认为,养蛊人是祖传的,蛊药放在放蛊者的拇指指甲缝,在人吃饭水时,趁人不备把药弹进碗里,吃到蛇蛊的人总觉得肚子气气胀的,吐出像蛇一样的吐沫。

蛇蛊又分几种:阴蛇蛊的害人是子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则吐、泻,继则肚胀、减食、腥、热、面红;重的,脸上、、肚......有蛊动翻转作声,大便秘结,加上颓肿等,更是没有治好的希望。生蛇蛊的害人中毒的情况.与阴蛇蛊害人相似,但也有些异点。即肿起物,长二三,能跳动,吃肉则止。入则成,或为蛇,或为肉鳖,在身各处乱咬,头也很疼,夜间更甚。又有外蛇随入毛孔里来咬,外交攻,真是无法求治。

犬蛊

晋干宝《搜记》 部阳赵寿,有犬蛊,时陈半诣寿,忽有大黄犬六七群出吠早。后余伯妇与寿妇食,吐血几死。

癫蛊

增广验新编》卷下:“受毒者,……则人昏头眩,笑骂无常,或遇饮时药毒辄发,忿怒凶狠不可制者,曰癫蛊。”本病可见于因误服含阿托品类生物碱的植物,如蔓陀罗及莨菪类的果实;部分毒蕈、毒草等。

情蛊

相传为湖南湘中及湘西地区古山苗族女孩子特有巫术,十年可得一情蛊,此情蛊可下在饭菜中,也可下在服饰上,苗族女孩子都以此情蛊下在自己的情郎身上。亦可请巫师做法将蛊制于符上,女子配带此符时时许愿,便可以使上人永远死踏地。蛊是指将上百种毒物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残杀,最后活下来的就是蛊 。而最毒的蛊叫情蛊,中蛊之人一想到自己爱的人蛊就会啃噬他的,让他痛。只有见到爱之人,疼痛才会停止。情蛊可是算是蛊中的极品。要是中了它,人就会失去意识,整个人都臣服于下蛊之人。会用情是因为中蛊的人会认为自己爱上了下蛊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守护在那个人身边。也有传言只要有情蛊,就可以让两个人一辈子在一起、永远也不分

公鸡蛊

于滇中某些民族地区据说中此蛊者,体疼痛如鸡啄。

骡蛊

这也是以症状测定的蛊,据说中此蛊者,疼起来就像骡子

虱子蛊

吃着虱子蛊的人全身奇痒,用手一抓便到处起泡抓破就有三五成群的虱子爬出来。

姑蛊

(水蛊) 晋干宝《搜记》: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于江水,其曰"蜮",一日"短犯",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江人以术抑之,则得沙石于肉中。《诗》所谓"为鬼为域,则不可测"也,今俗谓之没毒。先儒以为男女同川1 而俗,淫女为,乱所生也。蜮不仅伤人,也伤魂。《楚辞‘大招》云:"魂乎无南,蜮伤躬只。"马王堆汉代帛画下部水中小虫,或为蜮蛊,故亦画白犬以镇"水蛊"。

蝶蛤蛊和蜘蛛

陶潜《续搜记》:判县有一家事蛊,人咬其食饮,无不吐血死。人下食,......一双蜈蚣长丈余于盘中走出。

蜘蛛据晋人《灵鬼记》述 秦孝王杨俊病重时,通过中含银而变色知道受了蛊毒,但一时不能明白是中了什么毒。至死后,文帝及皇后发现棺框中爬出大蜘蛛过追究,才知道是崔妃下的蛊毒

金蚕蛊

清张混《滇南新语》- 蜀中多蔷蛊.以金蚕为最,能战人之生,掇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则遗之,故有嫁金蚕之说。民间传说,金蚕盅性喜洁净,凡养蛊人家家中尘埃绝无。金蚕是有灵魂的,它能帮人害死仇敌,又能使养蛊人发财致富。金蚕的害人是能使人中毒,胸搅痛,肿如瓮,七孔流而死。

相关传说

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秘、恐怖之巫术,要流于中国南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谷子储藏在仓库里太久,表皮谷壳会变成一种虫,这种古人也叫它为蛊。左传昭公元年说:“谷之,亦为蛊”、“谷久积,则变为蛊,曰蛊”。从谷壳变成的虫与米糠不同:虫会,米糠不能。孔颖达《十三注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本草纲》里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取百虫入瓮中,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曰蛊。”

苗族

蛊毒

偏远的苗族聚居地区,如果小孩不小心嘴里起了,做母亲的便一边慌忙找针把扎破,一边愤愤地骂道:“着蛊了,着蛊了。挨刀砍壳的,谁放的蛊我已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要是吃不慎,卡在了喉咙,母亲就会叫孩子不加咀嚼地吞几大饭,将刺一儿地吞下肚里。随后叫小孩到大门默念着某某人(被认为有蛊者)的,高声喊叫:“某某家有蛊啊,她放盅着我,我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哪天我要抬粪淋她家门,拣石砸她家的屋,让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蛊,有儿娶不来,有女嫁不去哩!”喊声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据说通过这种喊寨的式,“放蛊”的人听见了,里害怕,就会自动将“蛊”收回去。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有苗族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形体消瘦等,以及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症状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将蛊收回就好了;属于慢性患者,就要请巫师作法“驱毒”了。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后所生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发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智昏乱。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者考,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法。

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蜥蜴等放进同一器物,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蛊的种类极多,影响较大的有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虫蛊、蛊等。虽然蛊表面上看是有之物,但自古以来,蛊就被认为是能游、变幻、发光,像鬼怪一样来去无踪的秘之物。造蛊者可用法术遥控蛊虫给施术对象带来各种疾病甚至将其害死。对于毒蛊致病的法术,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于庆历八年(1048年)曾颁介绍治蛊法的《庆历善治》一书,就连《诸病而侯论》、《千金》、《本草纲》等医书中都有对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和治疗的医

在苗族的观念世界,蛊有蛇蛊、蛙蛊、蚂蚁蛊、毛虫蛊、麻蛊、乌龟蛊等类。蛊在有蛊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蛊者本人(蛊)进攻,索取食物,蛊难受,就将蛊放出去危害他人。放蛊时,蛊在意念中说:“去向某人找吃去,不要尽缠我!”蛊就会自动地去找那个人。或者在几十米外,手指头暗暗一弹,蛊就会向那人。甚至有人说蛊看中了谁,即爱上了谁,就叫它的人放蛊给谁。不然,蛊就要它人的命。所以有蛊者不得不放。苗族民间就流传这样一则放蛊的故事:从前有位有盅的母亲,盅看上了她的儿子,做母亲的当然不愿意她的儿子。但是,盅把她啮得很凶,没有办法,她才答应放蛊害儿子。当这位母亲同她的盅说这些话的时候,正巧被儿媳妇在外面听见了。儿媳妇赶紧跑到村边,等待她丈夫割草回来时,把这事告诉了他,并说妈妈的那一碗留给他的鸡蛋,回去后千万不要吃。说完后,儿媳妇就先回家去,烧了一大锅水。等一会儿子回到家来,他妈妈拿那碗鸡蛋叫他吃。儿媳妇说,鸡蛋冷了,等热一热再吃。说着把锅盖揭,将那碗鸡蛋倒进滚沸的水锅里去,盖上锅盖并紧紧地压住,只听锅里有什么东西在挣扎和摆动。过一会没动静了,揭锅盖来看,只见烫死的是一条大蛇。

子虚乌有

这些所谓的放蛊式当然是无稽之谈。至于蛊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谁也没有见过,当然更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了。

虽说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但苗族的一些妇女却深受这种观念的诬害。人们认为“蛊”只有妇女才有,只能寄附在妇女身上,传给下一代女性,而不传给男性。比如某男青年“游”遇到一个情投意的“有蛊”姑娘而未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娶来,那么他们的下一代,凡属女性,均要从她母亲那里将蛊承传下来,并代代相传。在汉文典籍中,放蛊者并不仅限于女性,为什么苗族认为只有妇女才有蛊呢?这与汉、苗两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在汉族的巫术信仰中,只有正之分,没有性的对立。而在苗族等南少数民族中,在母权制被父权制取代过程中成的文化上的性对立遗存要强烈得多,这种对立表现在巫术信仰中,就是占据正统地位的男性巫师成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而在母系社会曾居统治地位的女巫则成了秩序的破坏者,被诬为黑巫术的传承者。一切男性巫师无法解释或禳解的天灾人祸,统统被扣在了女巫的头上。于是,妇女有蛊的荒谬结论就这样被推理了出来。

打击对象

由于放蛊被认为是谋财害命的严重犯罪活动,历史上一直将它列为严厉打击对象。《汉律》中就有“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的条文;唐宋以至明清的法律都把使用毒蛊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处以极刑。官府对所谓施蛊者的处罚极其残忍。明人邝说,壮族地区的“峒官”提陀潜抓到施蛊妇女后,将其身体埋在地下,只出头部在外,再在蛊妇头上浇上蜡汁点焚烧。在苗族地区,被诬为有蛊的妇女,尽管不会都有性命之忧,但被诬者誉扫地,受人歧视非难,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甚至含冤而死。那些被认为有蛊的人家,受尽歧视和羞辱,连亲友也害怕与之往来。不论谁家有人病了,只要巫师说中了蛊,那么有病人家就指桑骂槐地大骂,骂的是谁,人们照不宣,而被骂者自己也明白,就像本文头的喊寨。有蛊的人家也只好忍吞声,因为一申辩,无异于公自己家里有所谓的蛊,所以只好凭白遭受这等羞辱。

苗族多处偏僻地区,旧时医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每遇就诊无效,动辄归咎于蛊。民国时期湘西有位汉人,曾在军队中做过官,有权有势。他得了部膨胀的怪病,每当膨胀时,似乎觉得中有物在游走,由于请的几位医生医术不高,吃药无效,便归咎于被邻居苗妇施蛊。过巫师多次作法仍然毫无起色,这位汉官一怒之下把邻居苗妇捆绑后吊起来,百般辱骂,施以非刑,差点将其折磨而死。苗妇的丈夫慑于汉官的权势,敢怒不敢言,只能在一旁束手旁观。后来过了一年多,人介绍,这位汉官延请一位高明的医生诊治,该医生看后,说是某种鼓胀病,并不是什么蛊毒。果然一药吃下之后病就好了。可怜苗妇无故含冤,差点殒命。过该医生的实,这位苗妇才恢复了清白的誉。而那些一辈子不得洗去冤屈的苗妇不知又有多少!

在苗族地区,以盅婆称骂人或泄私忿进报复,会惹出纠纷。苗族“谈蛊色变”,尤其是在婚姻上最忌讳。儿女要亲的话,双父母都要暗地里对对严格审查(俗称“清针线”),看其家及亲戚干净与否,即有没有蛊。如果发现对有不干净的嫌疑,就借婉言拒绝,因此造成不少婚嫁上的悲剧。有些青年妇女,被人怀疑有蛊,只能嫁给有缺陷的或家境贫的男子;有的青年妇女甚至为此自杀。由于害怕与有蛊人家结亲,造成有的苗族地区基本上单线亲,在自己的亲戚之间相互亲,导致亲越来越近,人的素质越来越低下。

危害

鉴于蛊术陋俗对苗族社会的严重危害,许多苗族者感到对蛊的迷信到了非铲除不可的地步,大声疾呼,呼吁移易俗,革除陋俗。随着苗族地区科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蛊术迷信在苗族地区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⒈ 谓用毒药杀人。《左传·昭公元年》“何谓蛊” 唐孔颖达疏:“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

⒉ 指毒药。明王錂《亲记·遣奴》:“你下挑生,拆得人夫妇分;下蛊毒,令人做鬼魂。”

⒊ 蛊虫之毒。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三:“两 广 、 云 、 贵 多有蛊毒,饮食后,咀嚼当归即解。” 清林则徐《晓喻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是(鸦片)比诸盗贼之用闷香,拐带之用迷药,妖之用蛊毒,以攫人财而害人命者,殆有甚焉。”

制作方法

古文记载

殷墟甲文用观物取象的思维式已对蛊毒的制作,作了象的“图示”,即在一“皿”容器中放有多种毒虫。后世的造蛊之法,多与此相类似。综典籍及民间流传的法,蛊毒的制作法有下面几种。

取诸毒虫密于容器中,让它们当中的一个把其余的都吃掉,然后,就把活着的这个虫称为蛊,并从它身上提取毒素,如《隋书·地理志》谓:“其法以五月五曰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 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以杀人,因食入人,食其五 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之家。”《本草纲》“虫部四”李时珍集解唐代的陈藏器原话说:“……取百虫入瓮中,之, 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为蛊。”宋代的郑樵《通志》也记 载说:“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 同一时代的严用和《济生》中也记载说:“书所载蛊毒有数种,广中山间人造作之,以虫蛇之类,用器皿盛贮,听其互相食啖,有一物独存者,则谓之蛊。”宋以后的史载,凡记载有蛊毒的,多袭用了此说,如明代的楼英在《医》中所谓“两广山间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蟆等百虫,同器蓄之,使其自相食啖,胜者为灵以祀之,取其毒杂以菜果饮食之类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图富贵,人或中之,状万端,或年岁间人多死”。及在《赤雅》卷下所记壮妇畜蛊的情和宕陆次云《峒溪纤志》所记仲苗遗蛊的情。金蚕蛊术在宋代尤为盛。宋蔡绦说:“金蚕毒始蜀中,近及湖广闽粤浸多。” ① 清张泓《滇南新语》也云:“蜀中多畜蛊毒,以金蚕为最,能戕人之生,摄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而遣之,谓之嫁金蚕。”传说金蚕蛊状像蚕,通体金色灿烂。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故又称之为“食锦虫” ②。

制作

金蚕蛊的制作法: 用12种有毒动物如蛇、蜈蚣等埋在十过49天以后取出来,贮在香炉,这就是金蚕蛊。据说这种蛊养成之曰,不畏枪,最难除灭。福建的龙溪县有这样的传说,金蚕是一种无的东西,它能替人做事,譬如你要插秧,你先插一给它看,它便把整亩的秧插好。它勤于洒扫,养金蚕的人屋子是很干净的,你一进家门,用脚在门槛上一踢,回头看见门槛上的沙土忽然没有了,你便可知道这家养着金蚕蛊。据当地 的传说,金蚕蛊喜吃人,若干年定要吃一个人。年终岁暮时,人须和它算账,若有盈余便须买人给它吃,因此算账时,人打破一个碗要说打破20个,对它说无息亏本,明年再买人饲它。而南靖人的说法,则与此大同小异,他们把养金蚕说成养挑生,金蚕蛊一般放在阴冷的屋或没人到的地,不要让人知道,否则便要败,招致杀身之祸。金蚕能变,有时如一 条蛇,或是一只蛙,或是一个屋上地下到处跳走的穿红裤的一来高的小孩。养金蚕的人家,很少疾病,养牲畜易长大,没有死亡之患,而且能聚财暴富。每年年底,人要在门后和金 蚕算账,说今年打破了碗匙若干,亏本很多,若你说今年得利,家中的人就渐渐死亡,养金蚕的人都没有好结果,这叫做 “金蚕食尾”。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要及时嫁金蚕了,其做法是以布包一包,放银子、花粉和香灰(即金蚕蛊)放在交叉路上,见银眼者自然拾去,误取了银包的,金蚕蛊则会跟了他去 (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89年)。

壮族蛇蛊的制作法: 选择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到野外捕捉老、蝴蝶、蜥 蜴、蝎子、蜈蚣、毒蜂(由山上树林间的毒菌雨淋后腐烂而 化为巨蜂,全身黑色,嘴很尖,有3厘米长)、马蜂(在树上筑巢的那种)、蓝蛇、蛇、青蛇(毒蛇之一种,青色 常在青草中或树上居住,又叫竹叶青)、吹蛇(毒蛇之一种,身有黑斑,头呈三角,又称眼镜蛇)、金环蛇(俗称金包, 身上有黄黑两色环斑相间)等许多有毒动物(而明张介宾的 《景岳全书》则说,仅取3种毒物便足够:“世传广粤深山之人于端午曰以毒蛇、蜈蚣蟆三物同器盛之,任其互相吞食,俟一物独存者则以为蛊,又谓之挑生蛊”),均放在一个陶罐 ,让它们互相咬打,吞食,直到剩下最后一个活的为止,把最后剩下的这个活动物闷死,晒干,外加毒菌、曼陀罗植物及自己的头发,研成粉末,制成蛊药。如果最后剩下来的活 动物是蛇,就叫蛇蛊,以此类推,有蝴蝶蛊、蛊、蜂蛊、蝎 子蛊、蜈蚣蛊、蜥蜴蛊等。把这些蛊药粉贮存在一个大碗里, 平时放置在饲养者的床头底下,饲养者也须于农历每个月的初 九晚上夜深人静后,在床头点一支香插在大碗里(或用一个盛米的竹筒插香在里面),然后面对蛊碗叩头作拜,且微念咒语:告诉你听呀阿公,双膝下跪向你拜, 恭敬之时时有,他曰有难请相助。如是,反复念三次。月月如此,不得有误,以示诚。蛊成之曰,取之以害人,十分可怕(据笔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山县一带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时间为1989~1992年)

普米族制蛊的法: 将蛇、蜂、蝴蝶等,均放在一个陶罐,任其互相蚕食, 最后剩下什么,就以它制成蛊药,有蛇蛊、蜂蛊、 蝴蝶蛊等, 取之施入则令人下泻、腹痛,最后死去 (宋兆麟:《巫与巫 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31页)。

傈僳族制蛊的法: 于每年的端午日去野外捕捉毒虫百虫,置旧陶器中,让 这些小虫子自相残杀,最后剩下来的一个即可拿来饲养。饲养 者将死去的毒虫丢弃,将所养之物置于陶器皿中,并以五色线绕红布盖好罐,每天以人的唾沫饲养它,年余后,便成了蛊 (《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西南民族院图书馆,1986年编,印本)。

云南的金沙江畔的部分少数民族及汉族地区,也到处流 传有一些养蛊的传说:

云南金沙江畔制蛊的法: 他们对于养蛊的情是十分的虔诚,据说,在养蛊之前, 要把正厅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家人,都要净身吃素,跪在祖 宗位前向鬼祷告之后在正厅中央,挖一个大坑,埋藏一个大的大瓮缸下去。等到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就到野外里任意捉12种爬虫回来,一般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蜥 蜴、蚯蚓、大绿毛虫、螳螂……但要注意会的动物不能要,四脚会跑的动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虫,而且一定要在端午的那天捉回来,否则养不成蛊。把这12种爬虫放入瓮以后,人家所有大小,要早晚各一次向鬼祷告,而且在祷告时,绝不可让外人知道。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自己养的蛊,就会被巫师用妖法收去,为巫师使用,养蛊的人家就会全家死尽,即使不被巫师收去,成蛊以后,就立即加害人。一年之中,那许多毒虫在瓮缸之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强大的吃弱小的,最后只剩下一只,这只毒虫在吞了其他毒虫之后,自己也就改变了态和色。传说这里养的蛊要有两种:一种是龙蛊,态与龙相似,大约是毒蛇、蜈蚣等长爬虫 所变成的;一种是麒麟蛊,态与麒麟相似,大约是青蛙蜥蜴等短体爬虫所变成(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年)

四川彝族蛊毒的制作法: 四川彝族传说中蛇蛊的制法,是把乌梢蛇倒吊在树上,用细棍掸,任其摆动,下面用9个土碗重叠接起,蛇里流出弦涎、沫和水入碗中,取渗透到第9个碗的毒液晾干为末备用。放在冷饭、冷水、冷烟杆或里给人吃。一旦吃入蛇蛊后,两天即感腹胀,继而隐痛(此时表明小蛇已初步成), 两月后腹痛剧(表明许多小蛇已长大,咬人吸为生,半年后可长到筷子粗、五六长,可把人的吃完),吃了鸡蛋后痛减(表明小蛇不再咬人的肠子,而是在吃蛋,故痛减)。病人特想吃青菜,吃不得饭,剧烈呕吐,吃了酸、冷、豆告水、 炒面鸡肉、母猪肉、绵羊肉后,腹痛腹胀呕吐更剧,人体消瘦,脸色变黄,差、慢、体温低,大便时干泻,水不治者,半年可死亡,也有拖至一年多才死的。蚂蟥蛊的制法是杀一只鸡,剖放在蚂蟥最多的地,蚂蟥就会自动集中在鸡身上来(身扁而黑黄色者为佳),然后把蚂蟥晒干研末备用,放在冷水、冷饭、冷烟杆、冷中给人吃。也有人传说,蚂蟥末里还要加乌、鸡蛋壳、人屎。意 思是蚂蟥源于部,而有相相成之功;鸡蛋壳因含酸钙,可制约减缓乌毒;人屎则要是增强毒性。一旦吃进蚂蟥蛊后,7天就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有弦稀,或样 便,呕吐,吃进酸、冷、豆告水、鸡肉、母猪肉、绵羊肉炒面后,腹胀腹痛呕吐更剧,症同蛇蛊。三四十天后,人 瘦、差、口干,三四年后可死人,病程可达10年。牛皮蛊的制法,传说一是以干牛皮水泡烂,待生蛆后,把蛆晒干研末备用;二是切下牛身上几个旋毛部位的皮子深埋土中,待腐烂后取出晒干研末而成。放在冷食中给人吃。吃进牛皮蛊后,呕吐腹胀腹痛、泻弦。严重的两月可死,病程可 达10年左右。

相关电影

《狄仁杰之都龙王》

由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都龙王》中庄少东家元镇公子中了蛊毒,外貌性情大变,本来貌似潘安,温文尔雅的他,中了蜣螂蛊毒后不仅满身长满了鳞片似鲛人,而且脾气暴躁。

《原振侠与卫斯理》

由蓝乃才导演,剧中角色中了蛊,皮肉绽,满身爬虫,外极其恶心

《封英雄榜》

由王伟廷导演的《封英雄榜》中山阳城城张巡之女翠屏被申公豹玷污,并且以为姬发已活不成了,就服下了蛊毒想和申公豹同归于尽。翠屏身亡,但申公豹被胡仙儿用女娲石治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牛巴嘴

下一篇 牛屎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