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黏膜损伤
病因
临床表现
黏膜损伤轻微时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轻微损伤常表现为:下咽食物时胸骨后疼痛烧灼感;进食刺激性食物、热食及干硬的食物时加重,疼痛可向背部左侧肩胛下方放射;如无严重感染上述症状多在3~5天后即可消失,但少数病人并发感染形成黏膜下脓肿则有高热,胸骨后剧痛,甚至不能进食。需待脓肿破裂,排脓后症状减轻或消失。黏膜损伤并发感染可形成黏膜下脓肿。
黏膜损伤也可表现为黏膜下血肿,使食管黏膜的表层与固有层整个剥离呈管筒状,自口腔吐出,形似一带状物垂吊于口角,并与咽部相连,称为“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亦有称为“表层剥脱性食管炎”、“创伤性剥脱性食管炎”。
其发生机制可能是食管黏膜损伤后,黏膜层与固有层之间血管断裂,发生血肿。由于积血不断增加及扩展而致食管黏膜呈管型剥脱。这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下坠,食管下端承受力较大,若稍加刺激如呕吐等即可使黏膜破裂,如病人出现呕吐剥脱之黏膜管型,即随之而翻转由口腔脱出,剥脱之管状物由鳞状上皮构成无炎症及坏死,此类病人多于进食后不久先感胸部发闷阻塞或疼痛,以后出现呕吐,吐出大量鲜红色血液,同时有白色管状膜样物吐出,与口底相连,长短不一,牵拉有剧痛。
并发病症
检查
诊断
治疗
轻度黏膜损伤多不需特殊治疗而痊愈,有明显症状但能进食者可食流质或软食,并服用消炎止痛,抗酸收敛等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颠茄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等。若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可给适当的抗生素。对不能进食者可暂给鼻饲高营养饮料或静脉输液,以便损伤的食管黏膜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对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的治疗,可在口外剪断吐出之管型黏膜再将断端吞入以保护食管创面。切忌用力牵拉脱出之管型黏膜,以免剥脱面扩大。出血较多者可给输血、止血药物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口服液状石蜡(石蜡油)等润滑剂及碱式碳酸铋等收敛和保护黏膜药物,病人应暂时禁食,由静脉输液及补充维生素等。
预后
预防
饮食保健
平时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粥,清汤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