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
疾病病因
麻痹性肠梗阻的原因:继发于腹腔内严重感染、腹膜后出血、腹部大手术后,或腹腔血管内血凝块形成而阻断肠道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或肠道动脉或静脉损伤而使肠道供血障碍。肠道外的疾病,如肾衰竭、肺炎脓胸、甲状腺功能低下、肠出血、输尿管绞痛等均可引起或血电解质异常(如低钙血症或高钙血症、低钾血 、低钠),其他原因还有某些药物。在腹部手术后24~72小时,常有不同程度的肠麻痹。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导致肠麻痹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过去认为无论哪种原因导致肠麻痹后,肠壁的平滑肌完全丧失蠕动功能而处于瘫痪状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早在1909年Hotz就用腹膜炎的动物肠襻做实验模型时,发现肠壁肌肉本身仍有收缩能力,对药物的刺激也呈正常反应。1926年Frey用碘做化学性腹膜炎试验时,通过腹壁上的赛璐珞小窗,观察到皮下注射胆碱后肠襻的收缩作用仍然存在。
1971年Petri发现肠麻痹者血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较正常人高7~8倍,且腹部大手术后使用氯丙嗪可使腹胀减轻,肠蠕动比一般恢复较早。1992年章学泉等对腹部手术后的病人静脉滴注普鲁卡因,其肠鸣音恢复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提前9.4h。以上事实充分说明,腹膜炎的肠麻痹并非由于肠壁本身肌肉的瘫痪,而是因外来的运动神经发生瘫痪所致。肠道的运动神经大部来自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则对肠壁平滑肌起抑制作用,对括约肌则起收缩作用。由此可以推测,这种肠麻痹是由于支配肠壁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使肠壁的运动表现出暂时性的抑制状态。
Hotz在做动物实验时,曾用空气注入肠腔使之扩张,发现肠壁扩张后,肠襻的节律性蠕动随之停止,而将气体驱除后,肠襻的蠕动又可恢复。故此Hotz认为,腹膜炎的肠麻痹并非毒素的作用,而是肠管胀气所造成结果。而且肠管一旦扩张,肠壁的吸收作用可随之减弱,分泌反而增强,气体和液体的积聚又将进一步使肠管扩张和肠蠕动消失。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是造成肠梗阻的真正原因。
2.病理
因肠瘫痪而产生的肠扩张,常累及全部肠道,但有时病变也可仅累及一段小肠或大肠。其扩张的程度则轻重不一。瘫痪的肠道内存积有大量的气体、液体,因而肠腔扩大而肠壁变薄。肠壁由于淤血,常呈暗红色,其表面可见扩张的静脉,但极少发生坏死和穿孔。腹膜炎时,肠壁上的脏层腹膜由于炎症刺激可出现充血、肿胀,表面可有纤维素沉着,病变肠壁可发生渗出,腹腔内可有混浊的液体存积。
在其他反射性的肠麻痹,则肠壁本身和脏层腹膜都可正常,腹腔内也无游离积液。麻痹性肠梗阻时,肠管膨胀的结果与机械性因素所致的梗阻大致相同。由于肠腔内有大量的积气、积液,肠腔内压可有持续性增高,至晚期肠壁也可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肠壁瘫痪后,肠壁毛细血管可渗出大量的血浆蛋白,而其再吸收作用因肠壁的损害而减少,结果将导致血浆蛋白丢失。此外腹部膨胀后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可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腹胀使横膈胎高压迫心、肺,可导致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
疾病症状
麻痹性肠梗阻的突出表现是明显的腹胀。腹胀的范围往往是全腹,且常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呕吐物中无粪味。病人可出现腹部胀痛不适,而无机械性肠梗阻的阵发性腹绞痛。由于腹胀严重,病人呼吸困难。因体液大量丢失,病人极度口渴,尿量减少。体检:腹部膨隆,腹式呼吸消失,见不到肠型及肠蠕动波;腹部压痛多不显著;叩诊呈均匀鼓音,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听诊时肠鸣音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病人一般情况常较严重,但无特殊的痛苦。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CT等检查,诊断即可明确。立位X线平片检查时,往往全部肠襻有充气扩张现象,并可见肠腔内有多个液平面。但也有少数病例只有个别肠襻发生局限性的肠麻痹。此影像须与机械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鉴别。
检查化验
1.X线检查
①胃、小肠和结肠有充气呈轻度至重度扩张。小肠充气可轻可重,结肠充气多数较显著,常表现为腹周全结肠框充气。立位见肝、脾曲结肠处最明显;卧位气体多见于横结肠及乙状结肠。小肠充气分布多在结肠框以内的中腹部,鉴别困难时侧位透视见其位于前腹部,扩张重时,肠襻呈连续的管状;扩张轻时,表现为分隔状充气肠管。
②腹部立位平片中,扩张的胃和小肠、结肠内出现宽窄不一的液平面,这些液平面可高低不等,液平面静止不动。一般液平面数量少于机械性肠梗阻。
③结肠粪便不论是颗粒糊状或是粪便块状粪团,是确认结肠的可靠征象。
④急性腹膜炎者常于腹平片中出现腹腔积液征,严重者还可出现腹脂线模糊。
⑤肠壁因水肿、充血而增厚,甚至出现横膈动作受限,胸腔积液征象。
(2)胃肠造影:多用60%胃影葡胺60ml口服或经胃管注入。由于这种高渗性碘液对肠道的刺激作用,能使肠内液量增多,并促进胃肠蠕动。当麻痹性肠梗阻较轻时,在服药3~6h后复查,碘剂多可进入结肠,而排除小肠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较严重时,造影剂也可下行极为缓慢,在服药3~6h后仍停留胃和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内。
2.CT扫描
影像可见胃、小肠、结肠均有充气扩张,以结肠改变较为明显,可见液平面,与机械性肠梗阻比较,动力性肠梗阻肠腔扩张广泛,但程度较轻。动力性肠梗阻病因复杂,除腹内病变外,腹壁病变也可致反射性肠淤胀(图2)。经治疗好转者,肠管充气扩张均逐渐减轻。如同时合并肠壁水肿、腹水、气腹等多示并发于腹膜炎,需继续观察原发病因,以提供临床治疗依据。
3.MRI
鉴别诊断
本病宜与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后者常与肠腔堵塞、小肠先天性畸形和肠外压迫等疾病有关,临床表现以阵发性腹绞痛为主要表现,听诊肠鸣音亢进;而麻痹性肠梗阻多为持续性胀痛,无绞痛发作,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机械性肠梗阻时充气与胀大的肠管仅限于梗阻以上的站肠,充气肠衬大小不一;麻痹性肠梗阻则可见胃肠道普通胀气,小肠充气肠襻大小较为一致。
诊断
治疗用药
1.原发病因的处理
针对麻痹性肠梗阻的致病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腹部手术后或腹膜炎等所致的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可使病情好转;肾绞痛者给予解痉止痛和肾囊周围封闭,可使肠麻痹减轻;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病因消除后,肠麻痹都能自行痊愈等。
2.非手术疗法
(1)药物治疗应用各种副交感神经兴奋剂,如毒扁豆碱、新斯的明、垂体素等,对预防和治疗麻痹性肠梗阻有一定疗效。
(2)胃肠减压经鼻插入十二指肠管,并给予连续抽吸减压,并维持到肛门能自动排气、肠蠕动音正常为止。至腹胀消退时,还可自导管注入30ml蓖麻油至肠腔中,若能引起强烈的肠蠕动,肛门有大便自动排气,则表示肠麻痹已经解除,胃肠减压导管即可拔除。
(3)脊髓麻醉或腰交感神经阻滞的应用抑制内脏交感神经而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大多可取得一定疗效,但这种内脏神经的抑制是暂时性的,无持久的疗效。
(4)其他可刺激肠蠕动的方法10%高渗盐水溶液75~100ml静脉滴注或10%的高渗盐水300ml保留灌肠,均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口服热水对刺激肠蠕动有一定的作用。腹壁的冷敷也能引起较强烈的肠蠕动。
3.手术疗法
麻痹性肠梗阻病人一般进行非手术治疗大多都可获得痊愈。但在经胃肠减压等非手术疗法失败,或不能排除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的情况下,偶尔可以考虑行肠减压造瘘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