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积聚

积聚,首见于《灵枢•五变》,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 有可扪及的包块。常有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感受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积聚,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亦皆属积......
目录

来历

积聚,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亦皆属积聚范畴。在治疗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难》对积聚作了明确的区,并对五脏之积的症状作了具体描述。《金匮要略•疟病脉并治》将疟疾起的症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治之。《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治准积聚》在总结前人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张。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起来,并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医林改错》则强调瘀血积聚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对活化瘀方药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

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积聚的临床表现,要包括西医的部肿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积聚》首先提出积聚的病。《灵抠•五变》篇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之间,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后世不断明确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难•五十五难》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仲景所制鳖甲大黄廑虫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景岳全书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理阴等新

积聚的临床特征,提出分期治疗的原则,同时重视综治疗。《医宗必读•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千金》、《外台秘要》、《医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服药物,而且还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针灸等综疗法,使积聚辨证施治容益加丰富。积聚临床特点,也有较多的称:“症瘕”、“癖块”、“痃癖”、“块”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气滞

(二)饮食所伤:食不食滞、虫积——聚饥饱失宜运失健——恣食肥厚生冷搏结——积

(三)感受寒湿寒湿侵袭——脾阳不运——湿痰聚,瘀滞

(四)病后所致:黄疸病后——湿留恋,阻滞;久疟不愈——湿痰凝滞,痹阻;感染吸虫——不和,凝滞;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涩滞。

二、病机

(一)病机键是气滞瘀:本病病因湿热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而终致气滞瘀。

(二)病位在

(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则虚实错杂:

本病初起——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

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虚实夹杂;

病至后期——衰少,体质羸弱——正虚为

(四)病理演变: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聚日久不愈,可以由转化成积积聚病理演变,与血证黄疸臌胀等病有较密切的联系。积聚病因病机示意如下:情志失调失调互结饮食不气机阻滞聚感受寒湿湿热病后食滞气滞结积虫积

诊断依据

有可扪及的包块。常有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感受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病证鉴别

积聚痞满的鉴痞满是指脘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癥积与瘕聚的鉴:癥就是积,癥积指结块有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分,多为脏病,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结块聚无常,痛无定处,病在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相关检查

(一)瘕聚多属空腔脏器肠的炎症、痉挛、梗阻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配部X、B超等检查。

(二)癥积多为肿大、腔肿、增生型肠结核,必须结B超、CT、核磁共振、X病理组织活检及有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病变。

辨证论治

积聚辨证,首先应区积和聚的不同。积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的特点,其病程较长,病情深重,治疗也难;聚则无明显积块,中胀,时聚时,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治疗较易。其次辨积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积病程较长,病程阶段不同,虚实也不同。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积块较小,质地亦软;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积块增大,质地较硬,形体消瘦,体质衰弱;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积块较大,质地坚硬,消瘦明显,机体虚衰。临床所见积聚,常是先因气滞成聚,日久则瘀成积。

  聚病在分,以疏肝理气,重在调气;积病在分,以活化瘀、软坚结为,重在活。并要区分积不同阶段,掌握攻补分

,积可分为气滞阻、瘀血结、正虚瘀结3种:①气滞阻。见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弦,属积初期。治宜理气、通消积,金铃子失笑。②瘀血结。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减乏力,时有热,女子或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见瘀点,苔薄边暗,细涩,属积中期。治宜祛瘀软坚、兼调下逐瘀汤,并可加入川楝子三棱莪术等增强祛瘀软坚之力。③正虚瘀结。见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饮食大减,舌质淡紫,光无苔,细数或弦细,属积末期。治宜大补、活化瘀,八珍汤化积

治疗原则

多实,治疗以行气结为。积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初期属实,应予消;中期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应予养正除积。

《医宗必读•积聚》曾指出:“初者,病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治疗上始终要注意顾护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

聚证

肝气郁结

症:中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

兼症:脘胁胀闷不适,舌苔脉象:苔薄,弦等。

机概要:失疏泄,中气结成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结。

方药逍遥、本香(《沈氏尊生书》木香青皮橘皮甘草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川芎)加减。前疏肝解郁健脾,适用于肝气郁结,血虚者;后疏肝行气,温中化湿,适用于寒湿中阻,气机壅滞者。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

香附青皮壳、郁金、台乌药——行气结。

加减:

如胀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如兼瘀象者,加玄胡、莪术化瘀。

寒湿中阻,腹胀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桂等温中化湿

食滞

症:腹胀或痛,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之胀痛更甚,

兼症:便秘纳呆舌苔脉象舌苔腻,弦滑等。

机概要:虫积、食滞、浊交阻,聚不,结而成块。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通便。

方药:以六磨汤(《治准沉香木香槟榔乌药实、大黄)为。本行气化痰,导滞通便,适用于食交阻,脘腹胀痛,胸闷气逆,大便秘结之

常用药:大黄槟榔实——导滞通便;沉香木香乌药——行气化痰

加减:

如胀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如兼瘀象者,加玄胡、莪术化瘀。

寒湿中阻,腹胀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桂等温化药物。

积证

气滞

症:部积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质软不坚

兼症:胸胁胀满,

舌苔脉象舌苔薄,弦,有紫斑或紫点。

机概要:气滞阻,不和,积而成块。

治法:理气消积,瘀。

方药金铃子失笑加减。前偏于行气止痛,适用于瘕积气滞阻,疼痛不适者;也可选用汤,本重在祛结,行气消瘀,适用于症积气滞阻兼有象者。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行气止痛;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瘀。

加减:若兼烦热口干舌红细弦者,加皮、山栀、赤芍黄芩凉血清热。如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缓,可加肉桂、吴萸、全当归等温结。

瘀血

症: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

兼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

舌苔脉象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细涩。

机概要:瘀结成块,正气渐损,运不健。

治法:祛瘀软坚,兼调

方药下遂瘀汤加减,酌情配用鳖甲君子汤下逐瘀汤重在活行气,消积止痛,为本鳖甲(《金匮要略》)化瘀软坚,兼顾正气,如积块大而坚硬,可配服用;君子汤旨在调补脾,可与以上两间服,达到攻补兼施的。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化瘀消积;香附乌药陈皮行气止痛;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健脾扶正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活化瘀消积;

香附乌药陈皮——行气止痛;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健脾扶正

加减:如积块疼痛,加五灵脂、玄胡索、佛手行气止痛。

瘀互结,舌苔白腻者,可加白芥子、半夏苍术化痰结药物。如积块疼痛,加五灵脂、玄胡索、佛手行气止痛。

正虚瘀结证

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

兼症:饮食减少,肉瘦削,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

舌苔脉象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细数或弦细。

机概要:癥积日久,中虚失运,衰少。

治法:补益,活化瘀。

方药八珍汤化积加减。八珍汤化积化瘀、软坚消积。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

当归白芍地黄川芎——益

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活化瘀消癥;

香附槟榔——行气以活

加减:若阴伤较甚,头晕眩,光无苔,脉象细数者,可加生地、沙参枸杞、石斛。如牙龈鼻衄,酌加山栀、皮、白茅茜草三七凉血化瘀止

畏寒肢肿,淡白,沉细者,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等以温阳益利水消肿

预防调护

饮食有,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流畅。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见阴伤出者,要忌食辛辣热,防止进一步伤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

下一篇 酒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