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牛耳大黄

牛耳大黄 大黄,蓼蓼科植物。该类植物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中国台湾、广西、贵州等地。大黄多年生草本,肥厚呈黄色,有酸味。其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浅槽;互生,叶片披针或长披针,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皱褶,两面无毛;多数聚生于腋或成短的总状花序成一狭长的花序瘦果三棱,有锐棱,呈褐色有光泽。大黄生于沟边湿地、河岸及水甸子旁。多年生草......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肥厚,黄色,有酸味。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浅槽。互生;托叶鞘膜质,管状,常破裂;叶片披针或长披针,长12-18cm,宽2-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皱褶,两面无毛。多数聚生于腋,或成短的总状花序成一狭长的花序花被6,2轮,宿存;雄蕊6;柱头3,画笔状。瘦果三棱,有锐棱,长2mm,褐色有光泽。果期6-8月。

呈不规则锥状条,长10-20cm,粗达2.5cm,单或于中段有数个分枝端具干枯的基,其周围可见多数棕色的干枯叶基。表面棕色至深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多数近须根痕。质硬,断面黄棕色纤维性。微,味苦。

主要品种

尼泊尔酸模

同属植物尼泊尔酸模R. nepalensisSpreng 本区亦有分布,亦常作大黄用,其基生卵形或卵状三角,果时花被增大,一部或全部有状突起,边缘有针刺齿齿端为钩状,可与皱叶酸模区

生长习性

生于沟边湿地,河岸及水甸子旁。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台湾、广西、贵州等地。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用于急慢性炎,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吐血,衄便血崩漏,热结便秘肿毒,疥癣,秃疮

入药部位

性味

味苦,性

归经

大肠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通便杀虫。

配伍

1、治炎:(1)慢性炎:土大黄6g,茵陈15g,车前草30g。水服。(《陕甘宁青草药选》)(2)急性黄疸炎:羊蹄30g,车前草30g,茵陈30g。水服。(《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2、治痢疾土大黄15g。水服。

3、治肿疮疖:鲜土大黄蒲公英各适量。捣烂外

4、治崩漏溃疡减少症:土大黄9g,水服;或用土大黄、乌贼各半,共为末,每次冲服3g。(2-4出自《陕甘宁青草药选》)

5、治红崩:大黄30g,旋鸡尾15g,香附子15g,益母草30g。用水服。(《重庆草药》)

6、治干湿性癣:土大黄汁18g,米18g,枯矾4.5g。调匀蘸擦患部。(《闽东本草》)

用法用量

服:汤,10-15g。外用:适量,捣;或研末调搽。

使用注意

胃虚、食少便溏者服。

采集加工

4-5月采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止咳、祛和平喘作用;

3、抗肿作用;

4、其他作用:泻下作用。

相关论述

1、《草木便》:“苦。”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味苦,无毒。”

3、《草木便》:“走表,壮力,活,补。捣烂调靛缸水,搽疥癣秃癞。”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后壁穿孔性溃疡

下一篇 牛羊草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