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疾病概述
右侧输尿管于第三、四腰椎平面,从下腔静脉后方绕向前,再转向外侧正常途径进入膀胱。本病发病的原因是由于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异常而使得右侧输尿管上段的位置异常。右侧输尿管上1/3位于腔静脉之后,并环绕下腔静脉再回到其前面。由于上段输尿管受压或纤维化导致右肾积水。感染和结石。本病发展较慢,大多在40岁左右出现症状。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只要肾功能还未毁损,预后是良好的。本症多见于男性,男:女为3:1。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胚胎期后主静脉,下主静脉及上主静脉3对静脉的分支互相吻合在两侧形成静脉环,胚胎12周时,后肾从骨盆上升,穿越此环到腰部,故此环又称肾环,输尿管从中经过;当后主静脉萎缩时,其血液循环由下主静脉及其分支承担,下腔静脉由肾环后面形成,因此输尿管的位置应在下腔静脉的前方,如果后主静脉不萎缩,代替了肾环后面的部分,肾环前面即变成了下腔静脉,使输尿管位置为下腔静脉的后方;如静脉环的腹侧不消失,因为有右下主静脉在背侧及腹侧,故形成双下腔静脉,导致右输尿管位于双下腔静脉间。
(二)发病机制
典型病例是右侧输尿管绕过腔静脉之后走向中线,再从内向外沿正常路径至膀胱,肾盂及上段输尿管扩张,但一般没有梗阻,Bateson等(1969)将该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分为2种临床类型:Ⅰ型,有肾积水及梗阻,梗阻近端输尿管呈鱼钩样,较常见;Ⅱ型,没有肾积水或仅有轻度肾积水,此型输尿管在更高位置走向腔静脉之后,肾盂及输尿管几乎呈水平位,无扭曲,如有梗阻是因位于腔静脉侧壁的输尿管受椎旁组织的压迫所致,Ⅰ型梗阻部位在髂腰肌缘,该点是输尿管先向头侧,再走向腔静脉后。
病床表现
诊断鉴别
辅助检查
治疗措施
1.虽有输尿管梗阻,但肾功尚好时,可行输尿管复位术。应在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以上切断,必要时切除不正常的输尿管段,将输尿管移至下腔静脉前行对端吻合术(Harrill氏法)。
2.如患侧肾功能严重受损,对侧肾功能良好时,可行患侧肾切除术。
3.单纯肾积水,无感染和并发症,只需要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用3—5天。
4.如术前肾积水严重,并有感染等,术前术后可用敏感的抗生素和肾毒性低的抗生素治疗,保证手术后感染减轻。一般用7—10天。
治愈标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